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读书是追求“心灵富足”的最佳手段

用读书“启动”大脑和心灵

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和雄先生是基因研究的权威,他著有一本书,名叫《启动的活法》。该书指出,人类的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而个体能力的参差不齐,是由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接触一流人物,就是启动基因的一种手段。

我格外佩服这种思想,便也时常将之介绍给学生,鼓励他们按此实践。的确,向一流人物学习,这一点至关重要。反之,如果总是跟消极悲观的人、气量狭小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容易变成那一类人,即所谓的“近墨者黑”。

例如,尼采将小人比作“苍蝇”——指那些嫉妒他人的成功,把自身的软弱化作对他人的报复心理的人,并提出:“不能把人生用来拍苍蝇。”

话虽如此,可我们周围的人未必全是一流人物。为了与社会妥协,我们不得不接触一些“苍蝇”似的人,这就是现实。

对此,尼采说了另一句重要的话:“逃去孤独里吧,任强劲的风吹吧。”这句话恰恰也适合形容读书。其含义并非指自怜自艾,离群索居。 所谓“强劲的风”,是指一流人物的思想和精神。 独自承受这种风吹,精神就能得到锻炼。

事实上,我们能真正接触一流人物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一流人物的书,任何人随时都能阅读。像经典作品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更可以称为“超一流”。我们亲近这些伟大的先驱,就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启动自身的基因。

譬如,我们可以阅读《论语》,让孔子帮忙启动基因。这样的状态大概也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因为《论语》尽管是两千多年前的书,但其中的许多规训仍极富现实意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第八》《论语·宪问第十四》)便是其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该干预那个职位的事。”牢记这句话,以后一旦想随便干预别人的事,就能在瞬间提醒自己自重,这样也能使自己免于麻烦。反之,这句话也可能成为推动自己采取必要行动的动力。

换言之, 每遇见一位先驱伟人的格言警句,就相当于启动一个基因。 不断接触格言警句,就能启动多个基因。同时,通过读书经常接触伟人,也会刺激“干劲”等姿态和意志,有助于保持积极的心态。

这样的状态若能长久维持,就会形成习惯,而一旦形成习惯,这之后,就全在于自己想把心态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上了。

信息严重匮乏的时代

请回忆一下,你平时独处的时候会做什么?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首先不可缺少的工具就是推特了吧。主要就是通过互发信息彼此吹捧,发发牢骚,或者说说别人的坏话,传播一些小道消息。在这种意义不大的交流上浪费大量时间的人,恐怕不在少数。

回头想想,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车里,读书的人还有很多。后来到了90年代,靠漫画、随身听打发时间的人开始增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到了如今,绝大多数人都在摆弄手机。即使在自己家里,原本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往往也会被毫不在意地浪费在其他事情上。

如果把上下班、上下学的乘车时间,以及每天在家里的时间抽出两三个小时用来读书,你的思想一定能得到深化。若能每天坚持,就会达到相当深的程度。那些轻易被浪费的时间,为什么不用来读书呢?这是我始终难以理解的事。在我看来,并不是喜不喜欢读书,而是利用时间的方式不同,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致命的差距。

今后,信息设备的软、硬件会更加充实,任何人都能花很少的钱买到手,娱乐的种类也会呈现惊人的激增态势。到那时,只要有一部手机,想一个人过多久就能过多久,能随时收看全世界有趣的动画,能收听所有的音乐,也能任意挑选游戏,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公开自己的演奏。其好玩程度,或许是任何媒体、玩具都比不了的。

娱乐固然重要,但获得直达心灵深处的知识更重要。当舒适成为理所当然,不舒适的状态就会变得难以忍受,于是也就不想做读书这样麻烦的事了。可是,如果因为觉得麻烦而不加重视,自己得到的知识就会极其有限,精神也很浅薄、脆弱,最终难免吃大亏。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也许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而非“信息过剩”的世界里。

当今时代被称为信息化时代,可企业的人事负责人却严肃地指出:“最近的学生不读书,所以懂得的东西太少了。”另外,学生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对不感兴趣的信息漠不关心,这种倾向也受到了批评。

书中浓缩着大量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深入地、迅速地加以吸收。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强化读书意识。倘若不能有意识地将读书列为利用时间的首要对象,恐怕就会渐渐变成“信息弱者”。

书能弥补精神的荒芜

稍微夸张地说,这也是关系到生活态度的问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生怀有充实感,这才能成为生活的最大支柱。这与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完全无关,所以跟世人眼中的价值观壁垒分明。

许多在经济上过着富裕生活的人,都难免在精神上感到荒芜。相反,譬如喜爱俳句的人,只要创作出一个佳句,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喜悦,而这种喜悦足以将生活中的辛苦荡涤一空。

又或者,若是每天都感觉精神荒芜,可以考虑用俳句表达出来,譬如将其比喻成瑟瑟秋风,或是皑皑冬霜。这样一来,每天感受到的愁苦、哀伤等情绪,都能从虚无缥缈变为可堪琢磨,进而化作精神上的一种深度和富足。

个中典型,便是关于爱情的各种俳句与和歌,其多数皆充溢着不得相见的痛苦、渴望相见的思恋、分手后的不舍或怨恨等感情,堪称源自苦痛心灵的艺术。文学作品和古典著作往往如是。阅读这些作品,读者也能跨越时空,产生共鸣,重新自省。

维克多·E.弗兰克贝的《意义的呼唤》,是更极端的例子。这是一本全球畅销书,描写了纳粹建立的犹太人集中营里极端严酷的生活。纵然在这样的环境里,作者仍思念着心上人,没有丧失希望,最终活着走了出来。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希望对于人类有多重要。这不是一本读起来令人感到轻松愉悦的书。

然而,即使初读时无比震惊,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书中内容也会在心里“沉淀”下来,你会将之作为一种现实予以接受。达到这一步,就多少意味着自己变强了。

还有名著中的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生动地描述了一个走投无路的人最终在精神上重获新生的故事。读这本书,相当于模拟体验另一种人生,由此即可对自己的精神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优质”的书才有意义

经典作品属于顶级佳作,但人们在现实中很少会读。相反,最近倒有不少小说大卖特卖,甚至被拍成电影,引发热议。

不过,这些作品均有个大致相同的地方,就是角色性格之肤浅,令人不堪卒读。因此,无论读得多么仔细,都无法产生共鸣。我实在很不理解,为什么像《罪与罚》那样内涵深邃的古典作品会遭到轻视,而轻小说却被人视为珍宝。如果起先读过古典作品,至少该能看出当今作品的浅薄才对。

像福泽谕吉的《福翁自传》,非常有趣,足以入选日本最佳名著前三,现在却极少有人看。庆应义塾大学向所有学生分发了这本书,但想来也未必有人会读。

我以前在该校学园活动的讲台上做演讲的时候,问下面哪些人读过这本书,举手的学生最多只有两成。连福泽谕吉的“塾生”都没读过,其他人能有多少读的,大概可想而知。

最近,围绕书的若干问题,在街头巷尾引发了热议,诸如书卖得不好、读书人数减少、人均读书时间很少,等等。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大问题不容忽视,便是书的“品质”。并不是什么书都值得一读,把时间浪费在空洞无物的书上,还不如看一档好的电视节目更有意义。虽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口碑较差,但仔细找找,还是有不少好节目的,譬如揭示一流人物思想的节目,或是介绍一流艺术的节目。

换句话说,如果一本书的内容还比不上这些电视节目,就没有阅读的价值。当然,为了体会读书的乐趣,开始的一段时期可能会随意阅读,什么书都想翻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毕竟只是第一阶段。然而很多人终生止步于这一阶段,不能深化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前往第二阶段,即阅读优质的书。

例如世界公认的佳作《罪与罚》,所有人都应该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也不错,只是篇幅稍长,若不习惯,可能会读得很辛苦。再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该列入“必读书籍”,但这部小说并不重视故事情节,要想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需要若干技巧。

但不管怎么说, 避开这些古典佳作,一味阅读肤浅的书,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 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另外,优质的书还能成为掌握新知识、新信息的起点。在书中内容的刺激下,产生新的兴趣,或者对书中介绍的其他书籍和人物展开调查,能让我们眼中的世界从“点”变成“线”,进而扩大成“面”。可以说,其作用就像东京站、新宿站等中转车站一样。

若能由此发现新的起点,“面”就会变得更大。一旦开始这种自体繁殖的循环,我们的意识世界就会发生改变,变得再也不能失去书的存在。

“依赖”使判断力变迟钝

在音乐世界里,古典音乐享有一定程度的“公民权”。无论是谁,多少都应该听过贝多芬或莫扎特的音乐。

然而,书的世界并非如此。可能有人在不知不觉间听过《命运》,但不可能有人在不知不觉间就记住了《罪与罚》。阅读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积极的求知欲。水准越高的书,越要求读者具备相应高度的主动性。以“找找乐子”“打发时间”之类的态度,是不可能读得下去的。

因为,这些书里都存在若干障碍,其中既有索然无趣的场景,也有必须深入思考才能跟上情节发展的部分。要想“贴近”高低起伏的剧情发展,读者必须具备很强的忍耐力才行。

一旦跨越这些障碍,我们就能获得对于感情变化的宽容性和解读力,同时具备让自身感情出现变化的能力。 可以说,这就像越野赛跑一样,绕着大自然中山野里高低起伏的线路奔跑,能使我们的身体承担重负,从而得到锻炼。

以前,我从高山滑雪国家队的一位教练身上,听来一件有趣的事。这位教练曾与有高山滑雪界绝世王者之称的英格马·史坦马克一同训练,而史坦马克当时选择的训练场地,是一条起伏程度惊人的坡道。

既然能当国家队的教练,这位先生的技术应该也是极其高超的,可他却跟不上史坦马克的训练。而且,史坦马克还让他“解开雪靴上的卡扣”。一旦卡扣被解开,雪靴和滑雪板就很容易从脚上脱离,非常危险。当然,史坦马克毫无难色地这样做了。

史坦马克认为,用卡扣固定住雪靴,脚底的感觉就会变迟钝,而解开卡扣,能使脚底感觉变得细微精妙,从而把握雪面状况。也就是说,建立在卡扣上的“依赖”,会使我们应对危机状况的直觉变得迟钝。

该理论也适用于当代人的读书。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就好似解开雪靴的卡扣,从坑坑洼洼的陡峭坡道上滑下去。这样做可以锻炼心灵的野性,进而使你掌握敏锐的判断力。 cdVAuOWTxrr5tGpe2bvumvC3yd7gXGo9ycFJk5/3Gg97Y9iRsyinFS6pshYgrs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