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很多的管理学者都强调“人是第一资源”,但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人从来就不是“第一资源”,而是其他资源(如土地、资金、技术、社会资本等)的附庸物。所以,在以前的管理理论中,我们仅仅是简单地设定人性,X理论、Y理论,甚至Z理论都不能有效地刻画人性。其实,我们对于人性的这种设定更多地是在科层的框架下,我们喜欢把人性简单化,并作为科层组织的一个“构件”,而不是作为价值创造的中心资源。或者说,我们害怕人性的不确定性,害怕人性中过于复杂的部分,认为这些部分是管理的难题,而不是价值的来源。
当企业家秉持上述逻辑时,企业走入了“权控模式”,事无巨细的流程设计,无处不在的KPI考核,老板主导的文化宣贯、领导力建设、执行力建设……在这个“王国”里,老板俨然成为了帝王,用帝王术来驾驭人性。但是,帝王术又怎么能驾驭得住人性呢?我们可是有大样本的呀。清朝试过帝王术、明朝试过帝王术、宋朝试过帝王术、唐朝试过帝王术……这根本就是死局!
在我与企业家的讨论中,人虽然都被认为是无比宝贵、等待激活的资源,但大家却很少谈到人的需求。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难道,我们仅仅应该考虑他们作为资源的价值,而不应该考虑他们本身的诉求吗?难道,我们仅仅应该考虑他们作为简单资源的价值,而不应该考虑他们本身存在的诸多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吗?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很多企业都曾经热情无限地想要拥抱云管理,但他们搭建出的舞台却没有员工愿意起舞,最终只能回到老路上去。究其原因,是企业家本身缺乏平权精神,不愿去了解自己员工的人性需求,只是把他们当作“人手”或“人力资源”,而不是“人”。
不理解人性又怎么会明白如何激活员工?如果说一个企业的激励制度是产品,那么员工就是用户,而又有多少此类产品完全是管理者主观臆想出来的产物?这样的产物,又怎么会有用户愿意接受?所以,这些名义上拥抱云管理(或其他类似的称谓)的企业,大多是以此为幌子,设计了一些让员工“卖力不拿钱”的套路罢了。
所以,云管理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进步,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进步——从威权到平权,云是一种商业民主。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能拥抱云管理,因为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能拥有那种平权精神。长于东方科层社会的紫上,可谓是企业界的一股清流,因为她具备中国99%的企业家都不具备的平权精神。
2016年,我和紫上因“云”结缘。一来是我们关注了同样的组织转型趋势,这是“云”;二来是我们通过神奇的互联网,在线进行了深度交流,并成为了一对云端的朋友,这也是“云”。
我要郑重地为读者朋友推荐紫上的这本《云管理2.0》,因为,未来已来,未来是云。
穆胜
《云组织》作者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
Thinkers50思想实验室(中国)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