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注说明

《本草乘雅半偈》,明·卢之颐撰。卢之颐,字子繇,亦作子由,别号晋公,又自称芦中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约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父卢复,字不远,号芷园,明代名医,精于医理,兼通佛禅,多有著述。之颐自幼随父学医,并得王绍隆、陈象先、沈启翁等名医传授。

卢复曾著《本草纲目博议》,未成而殁。之颐秉父遗愿,选取《本经》及后世本草著作中的常用药物加以诠解,历时18年,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撰成《本草乘雅》。该书每药分核、参、衍、断四项加以诠释。四数为“乘”(shèng胜),诠释名物曰“雅”,故名《本草乘雅》。次年(1644)付诸剞劂,又次年(1645)因战乱逃离家园。至清顺治三年(1646)归,板帙零落殆尽,经追忆,重写了核、参两项,故名《本草乘雅半偈》。偈为佛经中的唱颂词,通常以四句为一偈。因重新撰写后只得各药核、参、衍、断四项之半,故曰“半偈”。《本草乘雅半偈》初稿约于清顺治四年(1647)完成,之后刊行,末附《痎疟论疏》。全书共12帙,释药355种。因版心有“月枢阁”三字,故世称“月枢阁”本。顺治十四年(1657),卢氏在原有基础上增释药物46种,于顺治十五年(1658)第二次刊行。此次刊行仍用月枢阁原板,主要是将新增补的部分替换了《痎疟论疏》。因前后两次刊行均为月枢阁本,版本特征极为相似,为加以区别,本次整理称前者为“初印本”,称后者为“增补本”。

增补本共释药401种,所选药物以《本经》居多,并于后世本草著作中选取其精要者。所释各药先标明出处,次列药名、气味、主治等。注释部分首为“核曰”,对该药名称、产地、种类、形态、修治等内容加以诠解;次为“参曰”,对该药功用加以诠释,其中常引卢复、缪仲淳、李时珍、王绍隆诸家之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考据博洽,辨论亦颇明晰,于诸家药品甄录颇严。虽辞稍枝蔓,而于本草究为有功”,评价较为中肯。

本书除清初先后两次刊行外,其余均为抄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以初印本为据,简称“四库本”)、曹炳章抄本(以增补本为据,简称“曹氏抄本”)等。因增补本是在初印本基础上订补完善而成的,故本次整理以顺治十五年(1658)月枢阁增补本为底本。具体校注原则如下:

1.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加标点。

2.异体字、古字、俗字径改,不出注。凡因文中释义所涉而须保留原字者,出注说明。

3.通假字保留原字,首见出注。难字、生僻字词酌予注释。

4.因该书大量节引、转引、意引他书,凡不影响文义者一般不予校勘。若与所引内容有歧义或有碍阅读者,则出校说明。

5.底本眉批,今以校注形式移于当页页脚,前加“[批]”字。

6.底本正文各药前均标示出处,并单占一行,如“本经上品”“宋开宝”,药名与气味、主治接排。今将药物出处顶格单排,各药名居中单占一行,以清眉目。各药“核曰”“参曰”,均加标“【】”,以醒目易见。

7.底本原有总目录及各帙分目录,今删去各帙分目录。因原目录部分药名与正文互有差异,且部分药名下有异名、读音等小字注,凡此均于正文各药名下出注说明。现目录依据正文排定,药名前出处保留原貌,不排入目录。

8.底本部分疑难字旁标有小字注释,今移被注字后,仍作小字。

9.底本除各帙外,各药前尚有多处“本草乘雅半偈钱唐后学卢之颐子繇核参”字样,今删。

10.凡中医术语,如身体部位名、药名、病证名等,用字前后不一者,一般以当今通行写法律齐,并于首见处出注说明。

11.本书各药涉及大量地名,或有偏僻者,难以一一详考,凡此均不出注。

12.初印本原有沈 img 、袁灿“书乘雅半偈后”,今作为附录收入。另将《四库全书总目》本书提要、杭世骏《道古堂文集》中的“名医卢之颐传”作为附录收入。

13.为便于检索,新编药名索引附后。 HLDGbLAxrEG3AGJBAnLk8F0OqV3WMzdk8LX9N7li6+p0pjRxH/rFFff7R9KHBdO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