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正式成立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了,记得那是2007年11月的深圳会议上,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总会领导的亲临主持下,我们在原肾病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肾病分会,大家推选我担任主任委员,至今已经做了两届十年的主委。这其中,在总会相关领导、全体理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我们德高望重的国医大师张琪老,以及在全国享有盛名的顾问陈以平、王永钧、邹燕勤、刘宝厚、邵朝娣、王铁良、黄文政、赵玉庸、沈庆法等教授和一大批中青年专家的鼎力支持和努力下,使我们肾病分会的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每次会议的论文水平、参加会议的人数,以及在同行中的影响力等,都在整个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几十个分会中跃居前列。作为主任委员,我深深地感谢各位德高望重的顾问,感谢各位与我默契配合的副主委、常委、正副秘书长、委员,感谢各位“大牌儿”的专家,感谢在全国各地勤勤恳恳工作在肾病医疗防治第一线的各位同仁。同时,我也要感谢为我们打下了良好基础的原肾病专业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同道,包括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老和现在澳大利亚的张天教授、著名的沈庆法教授等老专家,再一次衷心地谢谢他们。

学会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它既不同于医院的行政工作,也不同于一般的“行会” “协会” ,“行会”要突出的是 “行业性” ,“协会”要突出的是“协同性” ,而“学会”要突出的是“学术性” ,要突出它在同行、同业中的学术领先、学术引导作用,正是由于这个宗旨和目的,决定了它的人员组成和活动方式、活动内容。组成人员自然以中高年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通过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座谈会、年会等各种学术活动,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进来,推广出去,共同提高,推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如果说学会工作的“难点”,系由于它的“松散性”所决定,学会的会员来自于全国不同省市、地区、单位,甚至是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它的联系“枢纽”在于“同一专业”,而没有任何行政权力的约束,他们工作的积极与否、参会与否,全然来自于学会对他们的吸引力,来自于他是否因为参加学会活动而有所收获,所以学会学术活动水平的高低、学会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否、管理水平的强弱,甚至学会领导个人的凝聚力等,都会成为搞好学会工作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学会工作的学术水平,让每一个会员都能在学会活动中有所收获,学会的影响才会日益壮大,参加活动的会员才会日益增多,学会才能成为真正的“会员之家”。我想,我们肾病分会近年来不断壮大发展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中医学是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传统文化的属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习主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谱写新的篇章。”这是总书记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中医药学所做出的最重要、最科学的指示,也是交给我们所有中医药工作者最光荣、最艰巨的政治使命。

2014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第二届国医大师时,曾做过一段中医学整体定位与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把中医药这一独特的卫生资源发展好,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利用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挖掘好,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好,重要的生态资源维护好。”这一段精彩的论述,不仅给悠久的中医药学以科学、完整的定位,而且又以简练、准确的语言,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予以高度的概括。所以后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让我代表30位国医大师发言时,我以四个“非常”表达了大家的感想和体会,即“非常科学、非常全面、非常严谨、非常准确地表明了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表明了中医药学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表明了中医药学作为原创医学在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内涵,表明了中医药学在我国经济、文化、科教,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和将进一步做出的更大更重要的贡献”。

我经常想,世界上任何一门医学的根本宗旨与归宿都是“疗效”,当然,这里所讲的“疗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治疗效果,又包括防病、康复、养生、延年益寿等作用。也就是说,一门医学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在这几条中占一条,占一条就能存在,就能发展,中医学正是如此。几千年来,中医学之所以能存在、能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而且占据主流的今天,它还能存在、还能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有效”,在于它能防病、能治病、能康复、能养生、能延年益寿,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带有中华传统文化属性的“医学”,而在这个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宝库当中,中医肾病学恰恰是一块精彩夺目的瑰宝。

20世纪80年代,我在认真学习四部经典、古代医著和邹云翔、张琪等老一辈肾病学家实践及论述的基础上,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肾病学》和《中医肾病学大辞典》,初步确定了“中医肾病”的概念、范围和不同病症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在这以后的三十多年中,全国各地的中医学者们,从古典文献、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方剂药物、预防养生等多个角度,对中医肾病学进行了大量深入的临床、实验、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取得了可称之为“惊人”的学术成果,形成了肾病分类的“临床、病理、证型”的三维立体坐标,使人们对肾病的认识无疑更加深入了一步。尤其是临床实践方面,大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剂药物,可以说层出不穷,使得对于肾病治疗方法非常匮乏的现代医学如鱼得水。当今,不少西医肾病科医生大量使用中药,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在看到中医肾病学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看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挖掘、继承、提高和发展。作为一个年已七十多岁、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多年的老中医,我坚信我们有这么好的领导、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学会、这么好的老中青结合的人才队伍,我们就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很好地传承发展中医,为世界肾病学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盛年修志。日前,学会的同仁们提议写一本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的史志,学会编写小组的同志们花费了很大的气力,翻阅了不少历史档案,走访了很多老专家、老同志,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整理了这本《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简明史志》,大体反映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的主要发展史。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缺少不少的历史资料,包括有些专家的资料和学会活动的资料,所以就叫个“简明史志”吧,缺少的资料有待再版时补充,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也待再版时再行修正。

谢谢各位老前辈和同仁。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主任委员
国医大师 张大宁 8AG+bcg8a5ARBdqw3PXfrRDsnj679Qym1KwEO5N4d26vwHLzlGIoCIBxghP3xd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