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方向

心理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和方向是什么?这恐怕应当是我在论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必须首先说清楚的问题了。从称谓上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其中既需要包含心理现象,同时还需要论述清楚产生这些现象的缘由。而对于心理现象,我们可以探讨的方向和内容就更多了,例如情感、欲望、认知力、思辨、甄别能力等,都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

要想探寻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首先就需要对其做好归纳和整理性工作。经院派学者通过对生活常识的结合,构建起了一套带有灵魂模型的哲学体系,在他们看来,我们首先需要对心理学进行系统性分类,然后拟定一个带有灵魂属性的个体,再依靠他,将不同的心理现象展现出来。具体表现到我们的生活常态上,就有了“灵魂表现为记忆力”“灵魂表现为推理能力”等等。

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和英国名家大卫·休谟等人组建起了一个不涉及灵魂的心理学流派,一同构建起这个学术大厦的还有米尔斯父子以及贝恩等人。就方法论而言,联想主义心理学主要是将一些零散的、突出的意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它们的讨论,研究出一套关于意识流动、异化、继承、发展的规律。按照这一套理论体系,我们应当知晓人脑是如何产生回忆、认知、情感,或者是其他思辨现象的。在联想主义心理学体系之中,一个人产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意义之下的“我”,都失去了其作为“现象”的属性,转而被赋予了“结果”的内涵。

但是,如果把上述两套理论进行挖掘、对比,我们同样也能够从中找出不足之处。

首先就灵魂理论而言,如果说我们“记住了”某件事物,那么有关于这件事物的记忆,都是由一种不可言喻的神秘力量来诠释的,而这些神秘的能量,必然就是灵魂论学者们最鲜明的特性。这样一种混沌、模糊的解释方法,自然是存在极大疏漏的,我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有关记忆的学说:如果说我在脑海当中记住了一只鸟,那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则这只鸟是真是存在的,二则,我的头脑还不赖,还拥有“记忆”这一项功能。

另一方面,我们来考量联想主义学说存在的纰漏。无论一件事情在人的内心深处遗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记,假如没有外力因素的推动,记忆将会永远处于睡眠状态。我们看到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孩子擦拭脸上的面包屑,很自然地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如果没有类似的诱因——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情节触动,我们都无法凭空回想起过去发生的事情来。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场景,与我们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息息相关,因此,触景生情或者是有感而发的情感或思维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大量的心理意象互相之间亦真亦幻,犬牙交错,要从中探寻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似乎是非常困难的。

联想主义观点必须要有外部因素的刺激方能发生作用,但事实证明,脑部才是人体心理活动的关键,如果有外力入侵,受抑的脑神经就无法正常完成思维运转,而且外部因素也会给我们的自主判断带来部分误导性指引,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文章的开头,我不妨做出全书的第一个总结性观点,那就是脑生理学是一切心理学的基础,它的存在令心理活动有了一个稳定的基石。

那么,心理活动与身体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必要联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稍微对心理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准确地给出“是”这个答案。但是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心理状态会随着人体的血液流速、温度变化,或者心跳等,也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变化是与他自身的生理变动息息相关的,当一个人感冒发烧的时候,他的心理情况必然是与常态不同的。

人的心理状态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波动起伏,那么,心理学范畴之中的人脑、人体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它们彼此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迎合、抵触关系?这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讨论的话题了。

我们在桌子上撒一些铁屑,那么,当附近出现磁石的时候,铁屑会毫不犹豫地趋附过去。这时,一些多愁善感的朋友就会说:“看啊,这是一个爱情故事,铁屑越过了很长的一段距离,抱住了磁石。”

但是如果我们在磁石和铁屑之间竖起一张白纸,那么,受到引力牵引的铁屑就会“抱住”白纸。在这个时候,铁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越过白纸与磁石相聚”的冲动的。同样,我们将类似的实验应用到高级生物上,就会看出明显的不同来。比如说罗密欧想要接近朱丽叶,他绝对不会像铁屑那样被白纸隔住,即便是有一座高墙横贯在两人之间,他也会想方设法越过去的。

所以说,有生命的物体和没有生命的物体之间,存在着能动性方面的差异,而这种改造外物的能动力的差别,让有生命的物体在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拥有了更高级别的反应方式。我们不会认为木棍或者石头是有意识的,它们摆放在地上,只有人举起了它们,它们才会得到空间位置上的改变。假如一辈子没有外力作用,它们就会一辈子安静地躺在那里,永远也不会动。对于这一类不存在思辨能力、没有精神力的事物,我们将其归为“无意识”的一类。

心理学界对于低等级的哺乳动物以及爬行动物究竟能够爆发出多少精神力做过不少探索和研究,为了得出相关结论,业界的先驱们也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

以“青蛙脊髓内部是否存在意识”为目标,生理学家率先执行了这样的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的头部截去,然后又在它右侧后脚的膝盖上涂抹酸液。结果,受到酸液刺激的青蛙用自己左边的后肢行动起来,将酸液擦掉。接下来,实验者再将这只青蛙左边的后腿截去,它又会用自己左侧的前肢来擦掉讨厌的酸液。

对于这样一则实验,弗洛格和路易斯给出了自己的猜想,他们认为青蛙用自己的腿脚去擦拭身体一侧酸液的动作只是一个机械性的反射动作,就像是我们扣动扳机,子弹就从枪口射出一样,完全是纯机械化的动作,不含有意念的驱使。至于那个擦掉酸液的动作,弗洛格觉得那更像是一个因为外部刺激而勾连起的连带动作,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但是,如果上述推论并不为真,青蛙的真实目的就是擦去遗留在自己膝盖上的刺激性液体呢?如果它有这样的意念,那么,当一种方法被人为地阻断之后,它还会“开动脑筋”,选取其他方式。所以说,那只“为实验牺牲”的青蛙,当它的左后肢被切断之后,它又用左前肢去擦拭酸液,这其中注定大有文章。

相似的话题,戈尔茨也做了一则实验。他将一只切除了大脑的青蛙放进玻璃容器中,然后在这个容器的上方加了一个盖子。按照常理,受困的青蛙会奋力向上游,寻找容器的缺口,然后试图从那里逃脱出去。但这只被切除了大脑的青蛙,还会具备常态化的功能吗?实验结果表明,这只被切去了大脑的青蛙依然能够觉察到自己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并且在碰壁之后马上调整出一个新的方向。据此,戈尔茨给出了这样一则定论:大脑半球并非青蛙的意念之源。

除了上述两组研究之外,德国的李普曼也展开了类似的实验,通过实验得出了这样一则推论:大脑机制并不能解释心理活动。对于这个稍显含混的定义,李普曼举例说:“有一台机器,如果它的状况非常好,生产环境也一如平常,那么它就会顺利运作,日夜不息;但是如果这里出现某些方面的错误,它就会产出错误的结果。但是无论这两则结果如何,我们都知道,它们都是由不同外在条件带来的。”

李普曼认为,错误的行为也一样要遵循同等水平的机械法则,但是它会受到内部因素的修正和指引。人脑内部的行动或意念,会不断地牵引一个人朝着一个方向前行,即便在此时此刻,他脑部所想的并非如此。

在这里,我们不必对上述先驱们的探究进行评述、考量。之所以陈列如此之多的实验和观点,就是为了说明,在纷杂的研究理念当中,只有一则是得到了所有人认可的,那就是“惟有那些有目标、且在行动过程之中进行了行为选择的举动,才可以被称为心理活动”。

所以,我们将上述这则论断作为一则核心定律,然后展开一系列关于脑、体、神经、意识方面的解析。在论述过程中,我将会引用到大量关于生理学、解剖学方面的知识,读者也可以从H·马丁和G·莱德的著作当中见到相关理论。而这些周边学科的研究,正是探讨心理学发展、衍化的必要前提。 ZN2HEyzz8zOrhDlAnXfOhQ33VlqujPf1n2oNlxTvYs3d5ZvBNS8SQu246HnZA0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