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敌 ② 不如分敌 ③ ,敌阳不如敌阴 ④ 。
①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攻打赵国,魏军围困了赵的京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军援赵,孙膑为军师。田忌想直去邯郸解围,孙膑建议避开围赵的魏国精锐部队,而去捣已经空虚的魏国国内。于是田忌引兵直奔魏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被迫回救,走到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陷入齐军的埋伏圈,齐军以逸待劳,打败魏军。魏军几乎全军覆没。②共敌:兵力集中、实力较强的敌人。③分敌:采用人为办法,把兵力集中、实力较强的敌人分散开来,使之每部分兵力薄弱。④敌阳不如敌阴:敌阳,指攻打敌人精锐强盛之方面。敌阴,指攻打敌人必然存在的空虚薄弱的环节。以魏国来说,其精锐部队前去围赵,必然形成国内的兵力薄弱与空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卓越的军事统帅,善于发现与利用这一点。
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强敌,不如迫使敌人分散兵力以后再打。迎击敌人的正面攻势,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消灭敌人。
围魏救赵的精义就是“攻其所必救”: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虚弱部位来间接地牵制敌人,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本计出自《史记》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计名则见于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位于今山东的齐国求救。齐王招募8万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前往援救赵国。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都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军师孙膑建议说:“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空虚,无重兵把守,因此,我们应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魏军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本土。”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带领齐兵向魏都大梁进军。消息一经传开,魏将庞涓慌忙从赵国退兵,火速赶回魏国。这时,齐军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今山东菏泽东北)设下伏兵,以逸待劳,作好充分准备。魏军长途跋涉,精疲力尽,遭到齐军的突然伏击,大败,赵国之围也很快化解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后人把这次战例的经验加以升华、概括,列为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可见,此计主要是用于解围的。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然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打算。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对敌作战如同治水,对来势凶猛的强敌,要避开其正面冲击,像治理洪水一样,因势利导,使其疏散成为分流;对待弱小之敌,则必须抓住其弱点,采取筑堤截流的办法,将其一举围歼。
所以,当齐国去营救赵国的时候,孙膑对田忌劝说道:要解开纠结杂乱的绳结,不能掌拍拳打;要阻止打架,不能自己参加进去动拳头。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打仗要攻击敌人的要害和空虚部位,使对方受到形势的阻碍和限制,不能继续进行军事行动。这样,战争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这也就是《孙子兵法》“虚实”篇里所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水能因为容器而任意改变其形状。孙子说:“兵形象水。”也就是用兵亦须如此。老子也曾说过:“上善若水。”所以说中国人在兵法上或处世上,似乎都以水的特性为其至高理想。
围魏救赵有三种含义:
一、避实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认为,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的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避实击虚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二、以攻为守。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在敌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一味防御,就会愈来愈被动。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动进攻,打乱敌人的阵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三、以迂为直。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但在战争中,最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有效。这就好比上山一样,如果从山下直接向上攀登,路途虽近但危险颇大;假如绕山盘旋而上,虽然多走了一段路,却能够平安地到达山顶。
只有攻击敌方内部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才能迅速从量变上削减敌方的主要方面,并且发生连锁反应,最后消灭全敌。
这一军事策略,提高到哲学高度分析以后,就可看到,这是事物发展普遍存在的一条辩证规律。因而,人对之掌握与运用,就是一种方法论。不但古代战争可用,现代战争也可用。各行各业运用它,都会获得奇迹般的成功!
战国时期,齐、韩、魏三国联合起来攻打燕国。燕国眼看危在旦夕,便派太子到楚国求援。楚王与燕王交好,立即以景阳为将,率兵以解燕国之围。
在当时的情况下,直接杀上前线同三国联军对阵,固然可起到支援燕国的作用,但楚国的军队并不十分强大,贸然向三国联军发起进攻,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
聪明的景阳没有直接发兵救燕,而是选择了三国军队中最为强大而后防最为空虚的魏国作为敌手,用一支精干的轻骑军偷袭魏国的雍丘,结果很轻松便取得了胜利。
景阳率军开始攻城后,魏国国内的民众开始混乱,前线将士的士气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攻燕的战斗中,魏军思乡心切,作战也不如往常那样积极勇敢了。这就间接地支援了燕国。攻占雍丘后,楚王十分高兴,准备重赏为他开疆拓地的将领,然而景阳却紧持要将雍丘作为礼物送给宋王。楚王十分恼怒,派人前去质问景阳。
景阳回答说:“本来我们此次发兵的目的,是去救助燕国,解燕国之围,怎么可以为了区区一座小城而使亡国的危险降临到楚国的头上呢?”
来人不解,问:“难道占据一座小城,楚国就会灭亡吗?这简直是在危言耸听。”景阳不急不躁地答:“表面看来,我们攻占了雍丘后,一方面援助了燕国的正面战场,一方面多占了一座城市,可谓一举两得,可如果这样做,祸事也就临头了。楚国虽然兵强马壮,国力殷实,但与齐、韩、魏三国联军相比,实力还是处于下风。魏国见楚国乘机夺去一座城市,必不甘心,肯定要回师声讨,如到那时,燕国战乱刚息,必不能有援于我,我们将独力同三国联军作战,难道就没有战败的危险吗?一旦战败,国家还能够存在吗?这怎么是危言耸听呢?如果我们把它送给宋国,宋国的国君肯定十分感激我们,因为他们早就垂涎这座城市。如果我们有难,他们还会发兵援助我们。除此之外,难道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来人心悦诚服,回去如实向楚王禀报,并将雍丘送给了宋国。
果然,没过多久,三国联军便罢兵不再攻打燕国,转而攻打楚国。魏国的大军驻扎在楚军的西边,齐国的军队驻扎在楚军的东边,楚军的后路也被阻断了,形势十分危急。
胸有韬略的景阳再次使用“围魏救赵”之计,他采取了联齐打魏、和东打西的战略。白天晚上,景阳不断派出使者,假意前往齐军的营地进行谈判,每次去都大事张扬。白天去时驾着马车,带着丰厚的礼品,晚上去时则点燃灯笼火把,同时亦派出疑兵来往于楚、韩两军之间。三国的军队看到后,都以为另外两国的军队在同楚军谈判,害怕盟军做出不利于己的行动。齐军首先撤兵,紧跟着韩国撤军。最后只剩下魏国一支军队,他们看到孤掌难鸣,而楚国又难以攻破,只好言和罢兵。
就这样,景阳多次巧妙地采用“围魏救赵”之计,不但替燕国解除了灭国之危,还机智地使三国联军不战而退。在历史上,这是极为成功的战例。
曹操在谋杀马腾之后,又想趁周瑜新死之际,进兵东吴,消灭孙权。就在这时,有探马向曹操报告说,刘备正在训练军队,打造兵器,准备攻取西川。
曹操听后大惊,他深知刘备如果占据西川,羽翼就会日益丰满,到那时再攻刘备可谓难上加难。曹操有心攻打刘备,又怕失去灭吴的大好时机,正犹豫不决之时,谋士陈群献计说:“现在刘备和孙权结为唇齿之盟,若刘备攻取西川,丞相你可以命人带兵直趋江南,孙权一定会求救于刘备。而刘备只想着西川,必定无心救援孙权。这样,我们先攻下东吴,平定荆州,然后再慢慢图谋西川。”曹操听罢,茅塞顿开,遂率领大军30万人,去进攻东吴的孙权。
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孙权惊慌失措,立即命鲁肃派人前往荆州的刘备处告急。刘备收到孙权的求援信,感到左右为难:如果只取西川,不顾东吴,必定导致孙刘联盟的瓦解;如果支援孙权,放弃西川,岂不可惜?正在刘备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刚刚从南郡赶回荆州的诸葛亮献计说:“主公不必出兵东吴,也不必停止攻打西川,只须修书一封,劝说马超进攻曹操,使曹操首尾不得兼顾,让他自动从东吴撤兵。”刘备闻言大喜,连忙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劝说马超进攻曹操。
马超是西凉马腾之子,马腾为曹操所杀,马超正切齿痛恨曹操,时刻打算杀死曹操,为父报仇。一见刘备来信,马超便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关内,连续攻下长安、潼关,曹操急忙回师西北,根本无心攻打东吴了。
一幅诸侯争雄的战略态势图,实际上是一个各方力量相互牵制的“关系网”。诸葛亮利用各方力量相互牵制的实际情况,向刘备献上“围魏救赵”的计谋,不仅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东吴,而且使刘备乘隙占领西川,为蜀国日后成为鼎之一足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德国为了迫使英国把部队撤离法国,以减弱协约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防御力量,派遣了一只又一只“齐柏林飞艇”空袭伦敦和其他英国大城市。
显然,这是德国人使用的“围魏救赵”之计。这一计谋在开始时非常奏效。德国人的空袭行动给英国造成较大的破坏,英国人谈“齐柏林飞艇”而色变,出现了“齐柏林大恐慌”。起初,英国对德国飞艇的轰炸只采取阵地防御的措施,或者当飞艇前来空袭时,由待命的飞机升空迎击。
后来,英国空军首脑发现最好的防御是进攻,于是改用“以战代守,以击解围”的战术。英国派出的飞机在比利时发现了两个德国齐柏林飞艇基地,于是进行猛烈袭击和轰炸,很快就将它们彻底摧毁。德国利用飞艇威胁英国人退回本土的企图破灭了,英国的“齐柏林大恐慌”也随之消失。由于英国军队没有退回本土,而是与其他协约国共同奋战,这就为最终打败德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英国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挣脱了德国人“围魏救赵”的圈套,堪称是世界军事史上精彩的一笔。
范旭东先生不但是化学家,还是足智多谋的企业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西欧各国忙于战争,输入到当时中国的“洋碱”(即肥皂)数量大幅萎缩——从1914年的315万吨下降到1916年的21万吨,中国的肥皂市场出现了供应不济的状况,市面上严重缺货。
当时,一向从事盐业生产的范旭东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时机,极力倡导和四处奔走,并于1918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直独占中国碱市场的英国卜内门公司急忙重返中国市场。这时,他们发现在中国有了“永利”这个竞争对手,尽管软硬兼施,都不能把永利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经过一番策划和准备,“卜内门”调来了一大批纯碱,以原价40%的低价在中国市场上倾销,想藉此打垮“永利”。
新生的“永利”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范旭东不由得焦虑万分。他知道,“永利”和“卜内门”相比,实力悬殊。如果降价与“卜内门”竞争,要不了多久,“永利”就会财枯力竭而倒闭;但不降价,产品又卖不出去,资金也收不回来,无法再生产下去,“永利”也等于名存实亡。向“卜内门”俯首称臣,岂不是前功尽弃?范旭东记得创业之初,“卜内门”的驻华经理曾讥讽地说:“碱在贵国确实是非常重要,只可惜先生开业未免早了一点,就条件上说,再晚30年也不迟。”范旭东坦然一笑:“恨没早办30年,事在人为,今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现在面临困境,难道“永利”就一筹莫展了吗?
一天,范旭东在书房里低头踱步思索对策。猛一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张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不禁回想起青年时代因“戊戌变法”失败受株连,不得不避开满清政府,东渡日本。“永利”的创立,不也是趁“卜内门”锋芒暂敛之时吗?如今“卜内门”锋芒毕露,是否也可以“东渡日本”呢?对,现今日本工业较发达,是“卜内门”在远东最大的市场。欧战刚停,百废待兴,“卜内门”的产量有限,能运到远东来的碱为数不会太多。这么多的碱运到中国,日本的碱市场必然相对吃紧,我们何不趁机进入日本,从后面攻击它?
当时日本的三菱和三井两大财团都想在商界执牛耳,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三菱有自己的碱厂。三井没有,完全依赖进口。这不正是突破口吗?
范旭东迅速与三井协商,愿意委托三井在日本以低于“卜内门”的价格代销“永利”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三井想到,一不要自己的资金,二有利可图,三解决了燃眉之急,因此,很快就与“永利”达成了协议。相当于“卜内门”在日本销售量1/10的红三角牌纯碱宛如一支奇兵,透过三井财团遍布全日本的庞大销售网,向“卜内门”在日本的碱市场发动了攻击。质量与“卜内门”相同、但价格低廉的红三角牌纯碱很快在全日本造成了碱价大跌的影响。为了保住日本市场,“卜内门”不得不随之降价。
由于“卜内门”的碱在日本的销售量远大于在中国的销售量,这一降价当然让其损失惨重。“永利”的碱在日本的销售量没超过“卜内门”的1/10,价格比“卜内门”在中国的最低价还高一些,损失相对甚微。结果是,“卜内门”虽然在中国处于优势,在日本却穷于应付“永利”的频频挑战,而处于极不利的地位。
首尾难顾的“卜内门”在权衡利弊之后,发现保住日本市场比在中国进攻“永利”重要得多。因此,“永利”在日本发起攻势后不久,“卜内门”通过其驻华机构向“永利”表示,愿意停止在中国市场上的低价售碱,希望“永利”也能停止在日本的类似行动。范旭东趁机提出要求,“卜内门”今后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如有变动,必须事先征得“永利”的同意。“卜内门”无可奈何地同意了。
强大的“卜内门”骄横不可一世,误以为新生雏鸟“永利”不堪一击,然而它的扼杀性进攻却被范旭东先生巧施“围魏救赵”的妙计给彻底粉碎了。
图德拉原是委内瑞拉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他想做石油生意,可是既无石油界的老关系,又不具备雄厚的资金条件。经过慎重的考虑,他采取了迂回经营的方针。
一天,一位老朋友告诉他,阿根廷需要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据图德拉自己掌握的信息,他知道阿根廷的牛肉过剩。几天后,他又从报上了解到,西班牙的造船厂正为没有客户订货而发愁。他把这三条消息反复研究后,一个使他步入石油经营市场的计划在脑中形成了。他首先乘飞机来到西班牙,对西班牙造船商说:“如果你们向我购买2000万美元的牛肉,我就在你们造船厂定购一艘造价2000万美元的超级油轮。”西班牙人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样,他把阿根廷的牛肉转手卖给了西班牙。
此后,图德拉又找到一家石油公司,他对公司老板说,“我想在您这里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但条件是,您公司必须租用我在西班牙建造的超级油轮来运输。”公司老板对这个条件毫不介意,于是2000万美元的丁烷运到了阿根廷市场。
就这样,图德拉凭着迂回的经营方针,单枪匹马地杀入了石油海运行列,开始了他前途远大的经营。
1860年,美国爆发了空前的采油大战,盛产石油的宾夕法尼亚州在短时间内便人满为患。年仅21岁的洛克菲勒也加入了“淘油队伍”,但他并没有准备去做一名采油工人。他虽年轻,却能够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局势:产油区已是人员拥挤,运送原油的设备破旧不堪,导致石油大量渗漏。在这种情况下去开采石油,必定无利可图。
没有去采挖石油的洛克菲勒却在考虑如何占领整个产油地区。就在他积极策划时,宾夕法尼亚州传来了惊人的消息:泰塔斯维油价暴跌,产油区的原油堆积如山,严重滞销,油井爆炸,雨季又使道路中断……紧接着,南北战争爆发了。年轻的洛克菲勒没有感到战争的可怕,而是觉察到了战争将会给他带来财富。他决定把全部资金投入到石油行业。
洛克菲勒并非无的放矢。在审时度势之后,他将资产全部投在当时十分冷淡的石油精炼行业中——按他的分类,石油开采是“上游工程”,石油精炼则是“下游工程”。他准备先在“下游工程”打个漂亮仗,再迂回占领“上游工程”,直至完全占领石油行业。
他与英国移民安德鲁斯探讨石油行业的许多问题,发现安德鲁斯不仅是位精明的商人,而且还是一位化学天才——安德鲁斯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石油精炼技术!当洛克菲勒提出合作意向时,两人一拍即合。不久后,一座当时最大的石油精炼厂——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在克里夫兰诞生了。由于该公司位置很好,再加上两人精明能干,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管理和石油行业最先进的精炼技术,公司飞速发展,在精炼业的竞争中,先后击垮50余家小型炼油厂。这样,洛克菲勒就以雄厚的实力逐渐控制了宾夕法尼亚州的原油价格。
但仅凭此时的情况,要占领产油区还不可能,因此他准备进军“上、下游工程”之间的咽喉——铁路运输。他首先找到了公司附近的酒桶加工厂。经过几轮谈判,终于与工厂老板亨利·佛拉格勒达成共同发展的协议。当时酒桶的市面售价为2.05美元,而佛拉格勒选用上等疏松木材做的桶只收洛克菲勒0.96美元。在合作愉快的基础上,公司合并了工厂,并更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佛拉格勒公司”。后来,洛克菲勒又争取到克里夫兰最有钱的哈克涅斯前来投资。这样,公司凭借雄厚的财力不断吞并周围小厂。
到1867年,公司在克里夫兰吞并了50家小厂,又在匹兹堡买下了80家小厂。与此同时,洛克菲勒还凭借他拥有的人才、智谋、资本等优势先后包租了运输石油的所有货厢和油轮,并以此为王牌,让两位铁路巨人凡德毕尔特和顾尔德乖乖地坐上了谈判桌。这次谈判使洛克菲勒获得一项特权——只需缴纳廉价的运输费便可以运输石油。他敏锐地意识到,他已逐步向他的目标靠拢。
洛克菲勒·安德鲁斯·佛拉格勒公司日益壮大,他们将总部迁往纽约,在纽约第五街修建了高达53层的洛克菲勒中心,公司也更名为“标准石油公司”。同时,洛克菲勒开始实施他扼住对手咽喉的残酷阴谋——铁路大联盟。
在纽约圣尼古拉斯,洛克菲勒与铁路巨子斯科特达成协议:与运输石油的铁路公司携手合作,并与特定的石油业主结成联盟。结成联盟的石油业可享受运费50%的折扣。同时,联盟还限制其他中、小型石油业加盟,将运费提高两倍。这就是美国工业史上最残酷的死亡协定。运输,这个石油业的咽喉从此就被洛克菲勒扼住了。此协定一出,整个石油业为之震惊,地产企业和一些反对者组成了生产者同盟,他们透过各种媒体揭露这个阴谋,同时实行石油禁运。
洛克菲勒集团希望出现的正是这种情况。他们有条不紊地施展手段,先用交换股票的方式兼并了许多难以为继的炼油厂,又用分化瓦解的办法,和一些原油生产者进行秘密的石油买卖。虽然铁路大联盟在40天后瓦解,但洛克菲勒却在40天内收买了克里夫兰所有炼油企业,并且收买了对“上游工程”颇有影响的一些工商业,使他的公司逐步向产油区靠近。
紧接着,标准石油公司将原油收购价提至475美元,并且来者不拒。产油主纷纷与标准石油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并大规模地增添设备,招募工人,夜以继日地采挖石油。但是标准石油公司在购进20万桶石油之后就中止了所有的合同,并解释道:没有承诺永远保持以475美元的价格收购。于是收购价又恢复到市场正常价。但是,这个阴谋使得许多产油业主破了产。
侥幸生存下来的业主不甘失败,齐心协力一致对付洛克菲勒。当年石油大战中的风云人物亚吉波多成立了艾克美公司。亚吉波多成了大家心中的救世主,前来投奔的人相当多。而艾克美公司则利用机会收购原油业主们的股票,当原油业主们醒悟过来,为时已晚矣。艾克美公司的成立只不过是洛克菲勒玩的一个花招而已,亚吉波多早已经是标准石油公司的主将。
就这样,洛克菲勒彻底占领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产油业。在长达10年的竞争中,“围魏救赵”是洛克菲勒取胜的法宝。他从侧面进攻,先占领“下游工程”,再控制运输、价格,透过以迂取直的手段达到了彻底占领原油产地的目的。
汉惠帝时,平阳君朱健为人刚正敢言,智慧超群。深受吕太后宠爱的辟阳侯欲与朱健结交,朱健不肯。
一日,朱健的母亲死了,因为家境贫穷,无钱发丧,辟阳侯借机给朱健送去100两黄金,其他官员看在辟阳侯的情面上,也纷纷馈赠钱物给朱健。
后来,有人揭发了辟阳侯的隐情,惠帝大怒,不仅罢了辟阳侯的官,而且还要将他处死。吕太后感到很是羞愧,可又没有办法为他求情。而大臣们多数受过辟阳侯的伤害,都希望辟阳侯被处死。
这时,辟阳侯就派人去找朱健,欲面见朱健。朱健却回说:“他犯了死罪,我不敢见他。”可是,朱健却在暗中求见惠帝的宠臣闳孺。朱健说:“你得到皇帝宠幸的事,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现在辟阳侯被罢官,人们都认为你在惠帝面前说了坏话。如果辟阳侯被处死,吕太后一定会迁怒于你,而且肯定会设法杀害你。若要这般等死,不如脱去上衣,裸露身体去为辟阳侯求情,皇帝定会听从你的意见放了辟阳侯,那时,太后也定会非常感激你。此后,你就会得到两个人的宠幸,你的富贵也会倍增。”闳孺听此言后,心中十分惶恐,只好按朱健的计策去向皇帝求情,皇帝果真就放了辟阳侯。
朱健要救辟阳侯,不能自己亲自出面,如若自己去求情,很可能连自己也被杀头,别的大臣都恨辟阳侯,自然也不可能去找他们。但找闳孺,以朱健的地位,直接言明来意,即使苦苦哀求,闳孺也必然以不敢得罪别的大臣为由而拒绝。所以,朱健采用攻击他的办法,使他害怕,他宁可得罪别的大臣也不敢得罪吕太后。这样,不必求他,他也会主动去为辟阳侯求情。
这种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围攻第三者,从而使处于险境的人得以解救的办法,同样是“围魏救赵”之良策。
一位年轻的人寿保险业务员,听说某大学的一位讲哲学的老教授还没有参加人寿保险,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位教授对人寿保险推销员一向十分讨厌。同时这位老人又特别固执,多少位前来企图说服他的业务员们都被灰溜溜地赶走了。因此,大家对这位老教授都有点望而生畏。这时,一位年轻的人寿保险业务员却非要来碰碰运气。
这年夏天,老教授举办了一个哲学研究班。在众多的学员中,有一位青年学习特别认真,他聚精会神地听,详详细细地记,还经常举手提出一些颇有深度的问题,老教授感到这是一位很有前途的青年。研究班结束后,青年人到老教授的家里拜访,对老教授说:“您的讲义,我已反复读了三遍,今天特地来请教几个仍旧弄不懂的地方。”老教授欣然帮他解答了问题,并随便问道:“你在哪里供职?”年轻人说:“我是人寿保险业务员。”过了一段时间,年轻人又来请教问题,并随身带来了礼品,当年轻人施礼告辞的时候,老教授说:“请等等。你给我说说,你们公司开办的人寿保险有哪几种。”年轻人详细地做了介绍,老教授当即办理了参加人寿保险的手续。
年轻的人寿保险业务员,知道直接说服老教授参加人寿保险是十分困难的,便采用以迂为直的计谋,从容易接近老教授,并从容易获得其好感的哲学研究方面入手。他通过自己虚心好学的行动,博取了老教授的好感。老教授爱屋及乌,自己便主动地改变了对人寿保险的看法。年轻的业务员虽然没有做任何推销方面的说服,但却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
中国元代有位叫程铭的先生患腿病。一位巴医生在为他针灸治疗时,不慎将银针折断,情势急迫,于是特请当时有名的针灸学家滑伯仁来解救。滑伯仁气喘吁吁地赶到程家。此刻,程铭疾首蹙额地在床上痛苦呻吟,右腿弓曲不敢动弹。巴医生神色不安,焦急万分,用手紧紧捏住尚留在皮外的一点点银针断头,生怕银针走入病人体内,导致生命危险。程家一家老小此时也急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
滑伯仁来到病人床前,冷静地先告诫大家不要慌乱,并请围着的人全部出去,然后便镇定自若地诊断。他不是使用直接按摩取针的方法,而是沉吟片刻,采取了因势利导、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治法。因为他深深懂得,针刺治病取穴一般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头部的病却取足部的穴位,左侧的病却取右侧的穴位,内脏的病却取四肢的穴位。
考虑到断针是在程铭先生的足少阴经脉的穴位——阳陵泉穴,滑伯仁便沿着这条经络循行着,在离阳陵泉穴很远的风市穴扎下一根又长又粗的银针,并用力捻动起来。病人忍受不住这个强烈的刺激,痛得大喊大叫,汗流如注。这时风市穴旁的肌肉猛烈地抽搐着,而阳陵泉穴部位的肌肉却逐渐松弛下来。滑伯仁瞅见时机已到,忙向巴医生丢了一个快拔断针的眼色,巴医生心领神会,果断地将断针头十分顺利地拔出,接着,滑伯仁也在病人稍缓之时,拔出粗的银针。
由于滑伯仁成功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策,一场关系到病人生死的医疗事故便化险为夷。大家不但心悦诚服,而且不约而同地都向滑伯仁投来了敬佩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