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男孩与女孩心思的差异,你懂吗

男孩和女孩,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事情,比如放学时来接他(她)的人变成了姑姑,女孩也许会想:怎么是姑姑来接我了?爸爸妈妈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呀?他们为什么没有提前告诉我呢?难道他们不爱我了吗……而男孩也许只会想:哦?今天姑姑来接我了!看,这就是男孩与女孩思维方式的差异。针对男孩与女孩心思的差异,父母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阳阳和玥玥是一对龙凤胎,阳阳是哥哥,玥玥是妹妹。在外人看来,凤琴妈妈有一双可爱的儿女是多么幸福,多么令人羡慕,可只有凤琴妈妈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一天,妈妈接阳阳和玥玥放学回家,一进门玥玥就对妈妈说:“妈妈,今天哥哥被老师罚站了。”

这时,妈妈才发现阳阳今天的情绪有些低落,于是问他:“阳阳,今天怎么了?为什么被罚站呢?”

“没什么,一点小事。”阳阳并不想陈述事情的经过。

“妈妈,哥哥和别的同学打架了,是因为我才打的。”玥玥开口说,“下午课间活动时,我们班的同学都在活动区玩。然后我发现我旁边的小栅栏上有一根木棒松动了,就把它抽出来,当成木剑和姗姗玩。可是班里的另一个同学小柯非要来抢我的木剑,我不给他,但他硬是抢走了。我找哥哥来帮忙,本来是想让他帮我把木剑要回来,谁知道他却跟小柯打起架来了!最后,老师来了,就罚他和小柯在教室外站了20分钟。”

知道了事情原委的妈妈对阳阳和玥玥说:“玥玥,看来这件事是因你而起的,那你有没有向老师说明情况呢?而且,活动区的栅栏怎么能说拔就拔呢?还有,在学校不像在家里,你出现问题了要学会自己解决,不能总找哥哥,知道吗?”

“嗯,这是我的不对,明天我就去和老师说清楚。”玥玥低着头,很无辜地说道。

“阳阳,你想帮玥玥要回木剑是对的,但是你为什么要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呢?”

阳阳说:“他不给我,我就只能动手了啊。”

“阳阳,有句古语叫作‘君子动口不动手’,就是说古时候的君子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不会采用武力,而是用以理服人的方式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你是不是应该和古人学习一下呢?”

“妈妈,我以后不会再给哥哥惹事了,那样他就不会和别人打架了。”玥玥抢先说道。

“反正都过去了,我什么也不想说了。”说完,阳阳背着书包进了自己的卧室。

阳阳离开后,玥玥又和妈妈说了很多当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整段对话都是玥玥和妈妈撑起来的,而阳阳只说了三个小短句:“没什么”“没办法”“不想说了”。为什么一奶同胞、年龄一样大的阳阳和玥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表面上来看,这是语言表述能力的差别,实际上则是由先天的生理基础决定的大脑发育的差别。科学研究表明,女孩大脑中负责处理复杂感情的区域更发达,而男孩的大脑中负责处理简单感情的区域更发达。也正因为如此,女孩通常会表现得更加善解人意。相反,男孩更容易在斗争中被激怒,表现得更加直接,他们经常会放弃口头表达而选择肢体动作来解决问题。

此外,女孩的大脑对语言的加工能力更为缜密,这也就是为什么女孩通常比男孩说话早,表达能力也比男孩好。而且,女孩的情绪波动值较大,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的语言处理能力要弱很多,大脑中情绪波动的频率和振幅也都比女孩小。所以,父母要针对男孩与女孩的这些先天差异,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来和孩子交流。

1.父亲要多和男孩沟通

很多父母仅凭本能就能够察觉到女儿的心思,但却很难理解儿子心中在想什么。说出来也许很可笑,在父母很难理解儿子正在想什么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可能什么都没有想。同样的,当男孩真有心事的时候,他也不愿找别人倾诉,而是习惯靠自己来解决问题。这就很容易使父母错失与儿子谈心的机会。

在有男孩的家庭中,父母,尤其是父亲,要多和儿子沟通,多鼓励儿子。因为父亲与儿子的心思很相似,而且相比于女性,男性都是不善于表达的,所以,当父亲主动找儿子交流沟通时,男孩往往会向父亲敞开心扉。于是有人感叹:妈妈的十句话都抵不上爸爸的一句话管用,这就是爸爸的话语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的表现。对于成长中的男孩来说,父亲鼓励的话能够引导男孩走出困境,还会使男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2.不要用质问的口吻和女儿交流

女孩子的心思柔软细腻,父母不要用质问的口吻和女儿交流。比如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为什么”“谁让你”“怎么又”等,因为这些话背后通常隐藏着指责和不耐烦。面对父母的质问,女孩子往往会感到委屈、害怕,有时候甚至会说出谎话以获取自身的安全感。

其实,父母引导孩子正向思考,用心平气和的语气、建设性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远比质问孩子的效果要好,而且还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 t5FhoZb1vizcAl0LHjdxnwBDd7TCUH64srStxQhaQUVfqjoF4utD4k/1nWiH6t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