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面团,还是蠕虫

伏尔泰绝不是第一个从卢克莱修汲取灵感的诗人或散文家,更不是最后一个。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乌托邦》里就试图把卢克莱修式的愉悦和信仰调和起来。蒙田频繁引用卢克莱修,还与之隔空呼应道:“世界在永恒地运动……世界里的所有事物也在持续地运动。”他建议我们“重新粉碎为伊壁鸠鲁‘无尽的原子’”。伊丽莎白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英国诗人,包括埃蒙德·斯宾塞、莎士比亚、约翰·多恩和弗朗西斯·培根,都在明确的唯物主义和原子论主题(间接或直接地来自卢克莱修)上有过发挥。本·琼森(Ben Jonson,英格兰文艺复兴剧作家)为自己的卢克莱修荷兰语版做过大量的注释和批语。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年轻时誊抄过《物性论》。莫里哀、德莱顿和约翰·伊夫林翻译过它,约翰·弥尔顿和亚历山大·蒲柏效仿、呼应甚至试图反驳过它。

托马斯·杰斐逊收藏了《物性论》的五种拉丁语版本以及其他三种语言的译本,自称是伊壁鸠鲁学派门人,或许,他的“追求幸福”也是对卢克莱修的刻意呼应。诗人兼医生的伊拉斯谟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不仅激励孙子提出进化理论,还为许多浪漫主义诗人提供了灵感。他的史诗、情诗、演变诗和哲理诗,都在有意识地模仿卢克莱修。他本有意把自己的最后一首诗——《自然的寺庙》(The Temple of Nature)作为《物性论》的再创作版。

玛丽·雪莱构思出《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的时候,相当完美地反映出这位伟大的罗马唯物主义者的影响已经达到高潮。雪莱听到丈夫珀西和乔治·拜伦勋爵讨论“达尔文博士”实验里留下的发酵的“意大利细面条”(vermicelli)活了过来,猛地产生了灵感。考虑到雪莱、拜伦、伊拉斯谟斯·达尔文都是热情的卢克莱修信徒,或许她听错了,男人们讨论的不是面条的复活,而在引用《物性论》里的段落(达尔文的实验就是在模仿它),因为卢克莱修曾论述植物腐烂会自然产生小虫子“vermiculos”。

一件小事体现了近乎整部西方思想史:一位古典作家,在文艺复兴时代被人们重新发现,启发了启蒙运动,影响了浪漫主义运动,接着又为最著名的哥特小说点燃了灵感,小说中的恶人深受现代电影的宠爱,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

卢克莱修影响了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引导自由思想家顺着这条路继续往下走,与创世思维渐行渐远。1860年,皮埃尔·贝尔(Pierre Bayle)在《关于彗星问题的思考》(Thoughts on the Comet)一书中,紧紧地追随卢克莱修《物性论》(第五卷),认为宗教的力量源自恐惧。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年)开篇第一句话里就引出了卢克莱修:“最广义的法,是指源于 物之属性 的必然关系。”丹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在《哲学思想》(Philosophical Thoughts)中呼应卢克莱修,认为自然并无目的,并从《物性论》中摘抄了一句话作为自己这本书的座右铭:“我们要在光明里,才看得见什么是黑暗”。后来,他又在《论盲人书简》中,提出上帝本身是纯粹的感官产物,他因此言论被判异端罪入狱。1770年,无神论哲学家保罗-亨利·霍尔巴赫男爵(Paul-Henri,baron d'Holbach)在《自然系统论》(Le Systeme)中把卢克莱修的思想推至极端。霍尔巴赫认为,自然系统中只存在运动中的物质和因果关系:“没有必要求助于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事物的形成”。

在地质学领域中,这种怀疑逐渐站稳了脚跟。1785年,苏格兰南部的农夫詹姆斯·赫顿(James Hutton)提出了一套理论:我们脚下的岩石是至今仍在运作的侵蚀和造山过程带来的,山顶上出现的贝壳,不需要诺亚大洪水来解释,“故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就算不是全部,也是陆地的很大部分,是由地球的自然运作造成的”。他窥视着地质时期的茫茫深处,说了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找到创世的遗迹,也没有看到末日的前景。”为此,他被诬蔑成亵渎者和无神论者。爱尔兰顶尖科学家理查德·柯万(Richard Kirwan)甚至进一步暗示,赫顿的思想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等危险变故,“事实证明”,它们“对各种无神论体制的结构太有利了,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动荡的、不道德的”。 8vFIWEktVHf51CtIXBKCTQkFKzeqpnmKrwz5wq7y1mDraLyMSzlNBYBviRQqSs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