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弗雷德是一名酒保。他工作的酒吧因价廉物美的啤酒而广受顾客欢迎,而其中卖得最好的则当数德国原浆黑啤。由于酒吧位于大学城中,所以平日光顾酒吧的客人大多都是大学的学生、教师或工作人员。
这一天,艾尔弗雷德遇到了3位奇妙的客人——3个人都是中年男人,有的提着公文包,有的手里拿着讲义夹,3个人边走边低声讨论着什么,走到吧台前坐了下来。
艾尔弗雷德走到三人面前,一套早已烂熟于心的寒暄脱口而出:“欢迎光临,请问要喝点什么?几位是不是都来一杯德国原浆黑啤?”
三人闻言互看了一眼,有几分促狭地笑了笑。艾尔弗雷德看向坐在中间的客人,他先开了口:“我不知道。”
艾尔弗雷德有些摸不着头脑,干脆转向坐在左边的客人:“呃……请问几位是不是都来一杯德国原浆黑啤?”
左边的客人耸了耸肩:“我也不知道。”
这下艾尔弗雷德更是一头雾水了——这3位客人是在有心捉弄自己吗?一不做二不休,他又问坐在右边的客人同样的问题:“请问,几位是不是都来一杯德国原浆黑啤?”
右边的客人龇牙一笑:“是的!”
满以为这位客人也会回答“我不知道”的艾尔弗雷德简直如坠五里雾中。他拿了3个杯子走到酒桶前,边接着啤酒边思索着这3位客人奇怪的言谈……突然,他仿佛明白了什么,也笑了起来。
片刻后,艾尔弗雷德举着3杯冒着泡沫的黑啤酒回到了吧台:“3位先生,你们的黑啤来了。顺便请问一下,如果我没猜错的话,3位都是大学教授吧?而且……是逻辑学专业的教授?”
3位客人忍俊不禁,其中一人带着赞赏道:“完全正确!你是个很聪明的小伙子。”之后,三人为自己刚才所开的小小玩笑而请求艾尔弗雷德原谅,并慷慨地给了艾尔弗雷德一笔丰厚的小费。
请问,为什么3位客人对于艾尔弗雷德的同一个问题会分别给出如上的回答?艾尔弗雷德又是如何知道3位客人的身份的呢?
答案:
艾尔弗雷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3位客人把他的问题按逻辑学中的联言命题来处理了,即“3位客人都要德国原浆黑啤”这一联言命题,它具有“第一位客人要德国原浆黑啤”“第二位客人要德国原浆黑啤”“第三位客人要德国原浆黑啤”三个联言支。将这三个用“并且”相连接的支命题分别用p、q、r表示的话,这一联言命题便可写为“p∧q∧r”。
我们知道,联言命题的真假值判断可用“一假即假,全真才真”来概括,即如果其所有支命题都为真,那么联言命题为真;只要支命题中存在假命题,那么联言命题就为假。
艾尔弗雷德所询问的第一位客人只知道自己要点黑啤,不知道另外两人要点什么,他尚无法判断联言命题的真假,所以以“我不知道”作答。如果他不想点黑啤,那么他会直接回答“不是”。同样,第二位客人想点黑啤但不知道第三个人要点什么,所以以“我也不知道”作答。而第三位客人也想点黑啤,且他通过前两人的回答得知了前两个人也都想点黑啤,至此联言命题可判断为真,故回答“是的”。
酷热难当的“秋老虎”时节,刘队长乘车从首都出发,前往中越边境的某座小城。刘队长此行是为了一起已经拖了半年的假币案。半年前,某银行在清点时发现了数张面额为100元的假币,出于为破案提供有利条件的考虑,银行当时并未通报媒体,而是第一时间报了警。警方技术人员对收缴上来的假币展开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这几张假币几可乱真,连验钞机尚且识别不出,其造价技术可谓前所未见。
警方推断,要制造出这样的假币,犯罪团伙的核心人数至少要有10个人——一个负责绘图,一个负责造版,一个负责印刷,剩下的人则负责制造或买进印钞纸和油墨、运输等工作。当然,这个数字不包括提供器材和场地的房东、投入资金的股东以及负责将假钞最终流入市场的罪犯。
在某银行发现假钞的3个月后,刘队长终于抓到了这个犯罪团伙的狐狸尾巴。当时刚进入夏季,某超市内的冷气开得很足,保安却注意到一位顾客在不停地擦汗,脸上的神情也有些不自然。他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来到收银台附近,手里却只拿了一瓶饮料。饮料到处都有得卖,为什么要特地来位于商场地下的大型超市购买呢?保安继续观察那位顾客,只见他结完账又从货架上拿起一条口香糖,明明收银员刚刚才找给了他90多元零钱,他却又从钱包里拿出了一张百元大钞。保安于是上前控制住了那名顾客,将他使用的两张百元人民币交给店内一位老收银员仔细查验,老收银员得出了假币这一结论,而报警后赶来确认的银行职员则进一步确定了这个结论。
警方从被捕的这名“顾客”身上打开了缺口,在之后的3个月内静待时机,顺藤摸瓜地抓住了他的上线老柴,之后又抓获了在整个犯罪团伙中负责造版的老莫。然而,整个犯罪团伙的主要出资人与组织者——“滑头”却闻讯潜逃了,负责绘图与负责印刷的两位主犯也还身份不明。他们藏匿在哪里?主犯还有哪些人?警方对老柴和老莫展开讯问,然而他们都表示不知道,因为他们都是跟“滑头”单线联系的。
在讯问中,老柴所交代的主要相关事实如下:“我入伙是受到熟人老庞的唆使,老庞是个油墨商,印刷假币需要的特殊油墨就是他搞来的。还有个老邹,我跟他不认识,只知道他好像是自己人,也不知道他具体负责哪一块。对对,还有个老卢,他也是个油墨商,这次我们一起做事可能也有他的份。不过,我有一次听老庞说老邹和老卢结过梁子,两人一见面就红眼……至于老庞和老卢之间嘛,也曾经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要是老庞老邹都是自己人的话,老卢就不可能入伙,这一点是肯定的。”
老莫则交代了如下的相关事实:“我呀,就会造版,其他的事情我是一窍不通,也真的不了解……啊,不过有一点,我听说老邹是负责印刷的。老邹是某地人,平时很低调,只在家乡活动。如果这事老邹真有份,那么印假币的印刷机肯定就藏在中越边境的某座小城。”
警方通过反复讯问、收集证据,确认了两人所交代的犯罪事实的可信性。那么印刷机到底在不在某小城里呢?在当地警方的通力合作下,刘队长通过不懈搜查,在某小城找到了老莫所说的印刷机。而这时,刘队长也收到了首都传来的消息:警方掌握了老卢的动向。
然而警方现在是否可以抓捕老卢呢?如果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抓捕老卢的话,因无法证明其涉案,就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将老卢释放。如果老卢确实与犯罪集团有牵连,被释放后一定会放出风声,这样做无异于放虎归山。如此一来,老卢有没有参与这件案子就成了眼下最大的问题。
请问,警方应当马上对老卢实施抓捕还是等到掌握充分证据后再动手?
答案:
警方应等到掌握充分证据后再动手,因为根据现有的证据无法断定老卢是否涉案。
依据老柴的交代,如果老庞和老邹都涉案,则老卢必定无罪。已知老庞涉案,那么老卢是否涉案就完全取决于老邹是否涉案。
而根据老莫的交代,如果老邹涉案,假币印刷机一定藏在某边境小城,即“老邹涉案”是“假币印刷机藏在某边境小城”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从“假币印刷机藏在某边境小城”这一事实无法推出“老邹涉案”。
既然老邹是否涉案还是个未知数,老卢是否涉案自然也就无法通过现有的证据确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