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申请表格及研究计划

同时在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书,观察各自招收研究生的方式,感觉甚为有趣。先说大的方面:港中大采取申请制,初选入围者,通过面试来筛选;北大有点复杂,留学生及港澳台考生是申请制,本国学生则基本上采取考试制。之所以说“基本上”,那是因为,硕士生中有一半以上是本校或外校根据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推荐上来的,只需面试,不用参加统一的笔试。

若是考试制,涉及教授如何命题、学生怎么答卷、评分的标准,以及试卷分数在整个录取工作中所占比例等。因外界对研究生录取工作的质疑“与日俱增”,各大学于是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规章制度。其实,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教授的眼光及能否出以公心。这里不说灵活性很大、故无论师生都必须树起脊梁认真对付的面试,就说如何阅读申请表格及研究计划。

北大及港中大都要求考生提供两封教授的推荐信,恕我直言,凡外国教授写的,大都态度认真,描写细致,讲究分寸,颇有参考价值;而本国教授的推荐信,即便不是学生代拟的,也都是大话连篇,不太着边际。那是因为,我们历来更为看重学生考场上的表现。至于推荐信上“政治表现”一栏,那更是“中国特色”,港中大没有。每年阅读此栏文字,总有啼笑皆非的感觉。因要求过于空泛,推荐人不知从何入手,有抄《人民日报》社论,说该生政治立场坚定的;有搬法律文书,说该生遵纪守法的;也有言简意赅,就写“很好”二字。在我的印象中,教授们很少在意此栏文字,他们更看重的是“有何奖惩记录”。

最近10年,大陆(内地)考生的申请表格越来越好看。国外及港澳台的考生,偶尔也有获某某奖励的,但从未获奖也很正常。而内地考生的获奖记录几乎是连篇累牍,初看惊叹不已,看多了则有点茫然。除了上回提及的为寻找“天才学生”而提供高额奖金外,各大学纷纷将原本提供给研究生的奖学金分成一、二、三等(往往是轮流获得),或另拟名目,因此显得特别有分量。

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北京某名教授发明的填表策略,他将每回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时主办方提供的机票及住宿费说成是“奖金”,故显得成绩斐然—你想想,一个中国教授,获得这么多“国际学术奖”,那还了得?要不是学校给予了特别表彰,同行还不知道有此诀窍呢。与此异曲同工的是,香港某教授深谙中国人注重名分、崇尚奖励的国情,发明了一种很有诱惑力的“提奖学术”的方式—每年组织一次国际会议,为很多与会者颁发各种名目的“论文奖”。虽说只是奖状一纸,但填表时可用,效果极佳。

看多了此等把戏,加上各大学确实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很难折合成统一的分数,因此,无论北大还是港中大,教授们都更相信自己的眼光,以考生提交的研究计划及此前所撰论文为准,而不太关注该生到底获得过多少奖励。

港中大采用申请制,考生的研究计划写得很长,也很具体,被录取后,基本上就照此计划有序地推进。这么做的好处是,学生大都能按时毕业;缺点在于入学后很难有大的突破,基本上就是申请时的高度。北大主要根据考卷及论文来判断该生的学术潜力,申请表上的研究计划仅供参考;至于学位论文题目,等修够了学分或通过了资格考试再说。进入硕士或博士课程后,通过一两年学习,有较好的学术趣味及视野,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这么做的好处是,选题立意高;缺点则是后面的时间太紧,很容易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然,这涉及两校学习年限及课程设置的差异,以人文学为例,北大硕士三年、博士四年;港中大硕士两年、博士三年。至于完成学业所需要修习的课程,北大也明显比港中大多。 fRpEP4/rl10zPHDQGAQz67yUGt7O7OzO6gZfheJcVNRLi59QrGpMQXngtI58Ri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