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过多奖励也是一种“折腾”

好多年前我写过文章,称学问是“做”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 (参见《学问不是评出来的》,《人民日报》2007年7月6日) 。在我看来,做学问不该是对抗赛,而更接近于表演赛。若是前者,百八十人对决,矮个子里总能拔出高个子来;若是后者,则要求每个人尽情发挥,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很可惜,目前中国各大学的评职称及评奖均采取前一种策略—即便评选过程“公开”且“公正”,也都不能保证获奖者真的成绩优异。

竞争确实可以激发斗志,短期内战果辉煌;但今天中国学界之“过度竞争”,长远看,对学术发展其实不太有利。最明显的一点是,大家都变得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缺乏大志向、大视野、大计划。在高校工作的人都明白,奖项、职称、课题、职务,这四大“上升要素”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仅紧密互动,且往往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对于思维最为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年轻学者来说,因尚未站稳脚跟,生怕“大意失荆州”,故轻易不敢冒险。为此,尽快出成果,争取大大小小的获奖机会,变得十分现实。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北大中文系内部达成默契,学术水平高的名教授,不申报北大或北京市的奖励,直接报国家级奖项。腾出空间来,让年轻教师有获奖的机会。现在不行了,因奖励的力度越来越大,当事人不见得愿意礼让;更何况校方要求从起步处开始竞争,获学校奖的,方才能申报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奖项。这样一来,赢者通吃,弱者则只能永远当分母。这里的强弱,很大程度由学术地位决定,而不一定是学术水平。因正式外送参加北京市或教育部评审的名额有限,学校出于保险系数的考量,更愿意选送名教授的作品。这种制度安排,让年轻教师脱颖而出的机会变得十分渺茫。老教授们心里很矛盾,到底申不申报?不申报,有碍本单位的学术业绩;积极申报,又很可能挤掉了年轻教师的前途。

任何国家都有学术奖励,但看过内地教授或学生履历表的,肯定对其“所获奖项”的丰富多彩表示惊叹。奖励过多,也就明显贬值,此乃中国教育及学术“通货膨胀”的另一种表现。以北大教师为例,每年大约有1/3以上的人获得大大小小的奖励,有的单位甚至获奖人数过半。年复一年,表彰力度增加,可效果却递减。如此频繁的评奖活动,本意虽甚好,可一旦操作上略有瑕疵,引起诸多内部矛盾,很可能成了另一种“折腾”—这也是近年内地大学校园显得骚动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

说这些,并非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说实话,我本人也是这种奖励制度的获益者。可我一直在反省,即便从管理的角度,目前内地大学这么密集且名目繁多的奖励是否有必要,能不能少评奖、评大奖?

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每年也需填报学术成果,但未见具体的奖惩措施,连一句口头表扬都没有。不像内地很多大学,实行“明码标价”的奖励制度—发表一篇哪个级别的论文奖励多少钱,年底结账时坚决兑现。我曾撰文批评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式的“提奖学术”,可惜目前此举已成燎原之势;更严重的是,不少学者尝到了甜头,开始“非常适应”这一体制,且玩起各种猫儿腻来。

港中大不是不看重学术成果,而是放长线钓大鱼,平日不奖惩,晋升职称或申请长聘时见分晓。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算总账”,而不愿意每天扳着手指头“精打细算”过日子。 qP0Pe+n4Kuv4kYKRKjRTVvxkfXstFafhfdNTtbVCx4o4uv0A3pP6r+Nz41mrp95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