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个代号“珠峰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在北大、清华等国内11所名校“悄然启动”好几年了,据说,“这项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的人才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此项计划主要针对本科生,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开始试验,北大将其扩展到“古典学”,故中文系也有份。有钱是好事,可给谁不给谁,对于主事者来说,绝对是个难题。因为,本科生再优秀,也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还没到众人一致叫好的地步。
至于北大研究生可申请的奖励,包括教育部的“学术新人奖”、北大的“校长奖学金”以及研究生院筹款设立的“才斋奖学金”等。“学术新人奖”针对就读多年的博士生,说好主要看研究成果,这比较容易操作。“校长奖学金”颁给刚入学的研究生,中文系每年选拔两名,各奖励5万元人民币。刚入学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学术成果有限,只能看原先的考试成绩;可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评分标准不一样,怎么办?协商的结果是,在现有各学科之间轮流转,且看的是就读北大时的总成绩。明知这样做不合理,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北大评“才斋奖学金”时,香港中文大学恰好也在给研究生评奖。北大中文系有三个名额,奖金分别为4万、5万、6万;港中大中文系也是三个名额,奖金分别是2000、5000、9000。当时我特别感慨,我们的奖励怎么变得如此“沉甸甸的”,大概是真的相信“重奖之下出人才”吧?多次建议学校减少奖金的数目,增加获奖人数,均被拒绝了。说是必须如此“重奖”,效果才能出得来。
有高瞻远瞩者提醒我,一所大学的名声,得益于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的优秀毕业生,故不必太在意学校整体水平高低,关键是要找到最有可能给学校带来荣誉的“天才”,给予特殊照顾,让其尽情挥洒才华,尽快脱颖而出。为母校争光的任务,就落在他们身上。想想也是,每回校庆活动,校方着力介绍的,不就是那十几个或几十个“著名校友”吗?宁愿重奖百分之一的优秀学生,而不希望普遍提高研究生的奖学金,这背后的思路是在“豪赌天才”。
如此奖励人才的思路,让我联想到“举国办奥运”的体制。眼看中国大学整体水平一年半载上不去,于是寄希望于个别天才“横空出世”。因此,拿着放大镜,到处寻觅好苗子,恨不得今天才发现,明天就长成参天大树。在我看来,这种功利色彩很明显的奖励,既背离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也对大学整体的学术风气没有正面意义。
将主要心思放在寻找天才,通过给予特殊待遇,促使其早日“为国争光”,这一教育决策,我以为不太靠谱。第一,你我身边有没有天才,一下子说不清楚;第二,真有天才,被你这么一关心,盖起温室来刻意保护,反而成不了气候;第三,田径场上的经验是,名手对决最能出成绩,关起门来“强化训练”效果不好;第四,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并非没有道理;第五,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天才有时成批涌现,有时一个都没有。没有天才的时代,实在很寂寞;可即便如此,我们还得继续前行。
当校长或老师的,万一有幸遇见了“天才”,该怎么办?我的想法是,深度关切,但任其自由发展,必要时伸手扶一下,这样就行了。你自己都不是天才,按你的思路来“倾力相助”,有时适得其反。更忌惮的是,敲锣打鼓,到处宣传:我发现了天才,我给他特殊待遇,我是伯乐……之所以说这些,是有感于近年各大学争抢好学生,竞争太激烈,出手太阔绰,操作太粗糙,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长远看,效果并不好。
“天才”能否找到尚不得而知,此举伤了其他同学的心,尤其不值得。我15岁下乡插队,承蒙父老乡亲照顾,当了多年“孩子王”。我深知,不管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很敏感,一旦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很容易自暴自弃,再也出不了好成绩。大学情况也差不多,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好不好(学业好坏是另一回事,因其受制于学校的整体水平以及学生本人的才华及志向),跟教授们是否“在意”他们是有密切关系的。
如此说来,在“奖励人才”与“关爱学生”之间,如何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是每个搞教育的人都必须格外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