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结语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四个多月,特别是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

中央红军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行动方针。对脱离根据地、来到对周围环境都十分陌生的贵州,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唯一办法只有在实际活动中去摸索,敏锐地观察动向,沉着地作出判断,灵活应对。因此,他们在四个多月中曾经根据实际情况,几次当机立断地对行动方针做出重大调整:黎平会议,放弃了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根据地的目标,决定新的根据地应该在川黔边区,也就是陈云所说“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遵义会议又改变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根据地的计划,决定渡过长江,在成都的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扎西会议,又提出原定渡河计划已不可能实现,决定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以后,又决定重回黔北,抢渡乌江,佯攻贵阳,大踏步西进云南。这几次及时的重大调整,出乎国民党军统帅部的意料之外,目的都是为了使红军的行动方针符合当时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

当时担任中央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评论道:“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我军一动,敌又须重摆阵势,因而我军得以从容休息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待敌部署就绪,我们却又打到别处去了,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这位中央红军在贵州全过程重要亲历者的评论,是十分中肯的。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行动方针是要靠人去实行的。如果没有红军这样一支队伍,再高明的战略战术也难以得到实施。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它在同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锻炼中产生出来,并且完全适合于红军的情况。蒋介石和他们的高级将领熟知红军的作战特点,但他们的军队无法做到,也找不到对付的办法。中央红军在贵州连绵不绝的险峻山地强行军的速度,也是国民党军队怎么也赶不上的。英国军事学家李德·哈特写道:“精神与士气乃战争之主宰。”“拿破仑的格言的新解是:士气以三比一重于实力。” 事实上,它的比重有时还超过三比一。当年在红三军团担任过营长、参谋的张震写道:“红军之所以能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战不垮,打不败,最根本的一条原因是,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红军战士有了共同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有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就不怕任何艰难,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对党的一片赤诚。他们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顽强战斗,勇往直前,无坚不摧。” 这也是一位亲历者的自述,说出了红军在贵州所以能突破国民党军重围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OJst4GPJda+yowqvx4tqI7dzO/4FI1f7b8TlBetPiQhVhaB4DDMhksL+/poU74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