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左倾”盲动主义的狂热

中国共产党六大的召开,离大革命失败还不满一年。在这短促的日子里,中国革命走过了一段充满惊涛骇浪的路程。党在城市和农村中的阵地几乎遭到摧毁性的打击,全国党员从近六万人减少到一万多人。面对着反动逆流的高涨,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他们重新整集队伍,拿起武器,开始了新的战斗。可是,在摸索和奋斗中,一种新的危险倾向又抬头了,那便是“左倾”盲动主义。1927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这种错误在全党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十一月会议对中国革命性质、形势估计和现时斗争任务的规定都是“左”的。对这个错误,共产国际代表罗米纳兹自然要负严重的责任。把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速度都用一句话来概括,称作“无间断的革命”,这个发明权是属于他的。但问题不能简单地只归结到这一点,因为这种“左”的思想和情绪当时同样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中。他们并不单单出自盲从,也经历过自己的严肃思考。

我们可以读一读当时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瞿秋白所写的《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他先提出问题:“革命是低落了吗?”然后回答道:“革命潮流的低落或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他又提出问题:“中国革命只是民权主义的吗?”然后回答道:“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因此就不能不超越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的范畴。“所以中国当前的革命,显然是由解决民权主义任务急转直下到社会主义革命。”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瞿秋白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充满着自信。

我们再读一读中共中央在同月内接连发出的第十五号和第十六号《中央通告》。这两个通告督责各地工农民众尽可能实行武装暴动;并且声言,如果认为不可“轻举妄动”,想多“保存着”党的组织,“那就又是机会主义毒发作,势必至于阻碍群众暴动的发展”。 他们在这样指责时,同样也充满着自信。

失误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这同他们当时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有关。

不错,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确曾一度因动摇而退出革命,分化到反革命方面。“中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是又要反对资产阶级,这在当时就成为很难理解的问题。” 不少人以为现时的中国革命已是“工农革命”,并把它同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李立三在广东“曾发表一篇论文,认为现在已走到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混合时期”。 可是,革命性质只能由革命任务来决定。反帝反封建这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革命不可能超越阶段而急转直下地立刻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

同样不错,中国社会内部的根本矛盾确实一个也没有解决,反动势力不可能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统治,人民也不可能放弃斗争。但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在大革命失败后,反动势力和它们之间的结合是暂时加强了,而革命势力却遭到严重的削弱。从全国范围来说,革命潮流现时并不处在“一直高涨”之中。

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党。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把斗争终于坚持了下来,这是了不起的事情。但他们还缺乏处理如此复杂问题的足够经验。对敌人屠杀的愤恨和复仇的渴望,对机会主义错误的强烈憎恶,像一团烈火那样燃烧在许多革命者的胸膛中,使他们产生一种近乎拼命的急躁的冲动的心理,容易只看到(甚至夸大)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事情的另一方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时这种‘左倾情绪’,在革命者内部乃是普遍现象。” 许多中央领导人也是如此。李立三说过:“革命遭受了失败,很多的工人遭受屠杀或失业,大多数的群众因疲倦而要休息,但一部分急进分子是不能忍耐的,而走上群众的前面去了,这就是盲动主义与强迫罢工等的来源。” 他的分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盲动主义错误不能只用某一个人的失误来解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现象。 7W+XjF/KOXWSADgUVdMDYvS5KMXs91Nuxg74SQZOHsVO8ZLwNIaRIHZ+w5uXI7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