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结语

重温这段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了不起的。从党诞生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不到两年半,到大革命失败也只有六年。这样年轻的党,在成立后那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推动起这样大的革命高潮,创造出如此壮观的历史场面,确实是极不寻常的。

第二,大革命为什么失败?这有客观的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在于双方的力量对比:世界资本主义这时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能够集中较多力量来干涉中国革命。中国的旧势力盘根错节,反动政治经验丰富,绝不是一两次革命冲击就能摧毁的。中国共产党毕竟还年轻,理论准备、实际政治经验和对中国国情的了解都不足,客观形势却迫使他们必须立刻投身到这样一场大革命中去,并且站在斗争的前列。共产国际离中国那么远,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了些好主意,也出了不少不正确的主意。在这种情况下,要在当时就取得大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条件是不具备的。

从主观的指导思想来看,在党的初期,特别是敌对力量和同盟者的力量都明显地大于自己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的主要错误是右。大革命时期正是这样。尽管在城市和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也出现过某些幼稚的“左”的错误,这个责任主要在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虽然对蒋介石的作为有时也有所警惕,但同样过于看重国民党的力量,害怕太刺激蒋介石、汪精卫等而导致破裂,总认为退让就可以使国共关系中出现的紧张局面得到缓和,就可以维护团结。结果,让国民党右派看准了共产党的这个弱点,得寸进尺,步步进逼,气焰越来越高,力量越来越大;共产党却把自己的手脚重重束缚起来,有时也看出一些问题,但一到关键时刻就犹豫畏缩,不敢放手发展进步力量,不敢在必要时理直气壮地进行反击,于是,已有的阵地一个一个地丢失,还抱着种种幻想,没有做好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等到对方一翻脸,几乎全军覆没,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在以后的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错误又成了“左”,不顾实际情况,不讲斗争策略,“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结果严重孤立了自己,一味蛮干,同样几乎导致革命的失败。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有了这两方面的沉痛教训,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包括处理国共关系问题上,才有了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经验。毛泽东对这些经验作了精辟的概括,如“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有联合,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在斗争中要“有理、有利、有节”,要做到“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要“争取时局好转”而又准备“应付可能的全国性的突然事变”,“使全党全军在精神上有所准备,在工作上有所布置”,如此等等。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用鲜血为代价所换来的,在没有付出那么沉重代价前是说不出这些话来的。

第三,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仍可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世界上曾经有不少政党造成过相当大的声势,但在敌人的突然袭击和血腥镇压下,便失败以致溃散了。中国共产党不是这样。大革命失败时,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低潮,许多人认为共产党不行了,仿佛已陷入绝境。但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仅把斗争顽强地坚持下去,并且把工作做得更扎实,很快又重新掀起新的革命高潮。原因就在于:一是在这个党内和党的周围确实集中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他们所代表的方向是正确的;二是它能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学会应对极端复杂的环境,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三是它同人民群众已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把它战胜的。 GfovtB1aOqgfdZB0hfa1GcWDA9b1nkUI9x5C2iOxOLezVMK2ubgU68F2+frkHP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