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匵
——中国早期的妇女用品:首饰盒、化妆盒和香盒

闻喜上郭村墓地49号墓出土的铜匵

一、两组罕见的小铜器

出土发现,有一类铜器,比较轻巧,比较小,如:

(一)1995年山东长清县仙人台邿国墓地5号墓(邿公典的夫人姜首的墓)出土的三件小铜器,现藏山东大学博物馆:

1. “异形器”〔图1〕,高仅9.2厘米,从器形看,是一件上盘下鼎的双层器物,功用可能类似火锅。

2. “带流鼎”〔图2〕,高仅7.4厘米,这件鼎,从器形看,属于带盖的匜鼎。 这种小匜鼎,曾在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墓地出土过11件,高度与此接近,低可低到6.3厘米,高可高到9.5厘米,全都在6厘米以上,10厘米以下。

图1 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5号墓出土的“异形器”(带柱盘的圆鼎)

图2 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5号墓出土的“带流鼎”(匜鼎)

图3 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5号墓出土的“舟形器”(

3. “舟形器”〔图3〕,高仅6.5厘米,从器形看,是一件带足 。这种器物,根据自名,应该叫“ ”。学者沿袭宋代的定名,常把这种铜器称为“舟”。

另外,此墓还出土了一对“骨雕香熏”〔图4〕,非常珍贵。 如果这个判断不错,它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香盒。

熏炉和香盒往往是女性的器物。

图4 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5号墓出土的“骨雕香熏”

(二)2005年陕西韩城县梁带村26号墓(芮桓公的夫人仲姜的墓)出土的六件小铜器:

1. “镂空方盒”〔图5〕,高仅10.6厘米,器盖和器身锈死,下面没有底,估计里面还套着一个木盒,现已朽灭。

2. “贯耳罐”,尺寸不详。

3. “双层方鼎”〔图6〕,高仅10.4厘米,是由一大一小两个方鼎套接在一起。

4. “圈足匜”〔图7〕,高仅10.3厘米,带流,不用时,可以用盖把流口封死。

5. “鍑”〔图8〕,高仅6.6厘米。

6. “单把罐”,尺寸不详。

图5 韩城梁带村26号墓出土的“镂空方盒”(匵)

图6 韩城梁带村26号墓出土的“双层方鼎”

图7 韩城梁带村26号墓出土的“圈足匜”

图8 韩城梁带村26号墓出土的“鍑”

这些器物,都很小,可以拿在手里,放在手边,伴人起居,时时玩赏。它们各自的用途是什么,是个有待开发的研究领域。

仙人台5号墓是春秋中期的墓葬,梁带村26号墓是春秋早期的墓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座墓都是女性墓,上述器物都是女性的器物。

二、所谓“弄器”

上述器物,梁带村所出,发掘者叫“弄器”;仙人台所出,发掘者叫“杂器”。所谓“杂器”,习惯上是指不好归类的铜器。

图9 现藏美国的王作

这些铜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现已发现的铜器,除最最普通的日用铜器和专门用于祭祀宴享的青铜礼器,是不是还有一个类别,我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上述器物就是值得注意的一类。

这类铜器是“弄器”吗?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什么是“弄器”?我们最好看一下自铭带“弄”字的器物:

1. 王作 卣〔图9〕,殷墟四期,旧藏美国纽约的收藏家Dr. Armold Knapp,高20.2厘米,铭文作“王乍(作) 弄”(盖器同铭)。

2. 王作 器盖〔图10、11〕,殷墟四期,1975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北一座殷代地穴式房子的遗址(F11)出土,长宽6.3厘米×5.2厘米,两旁带缺口,铭文同上。

3. 天尹铃之一〔图12〕,春秋早期,传出河南洛阳,现藏上海博物馆(孙鼎捐献),高18.1厘米,铭文作“天尹乍(作)元弄”。

4. 天尹铃之二〔图13〕,春秋早期,传出河南洛阳,器形未见,只有拓本,高15厘米,铭文同上。

5. 杕氏壶〔图14〕。春秋晚期,现藏德国国家博物馆,高37.8厘米,铭文提到“ (吾)台(以)为弄壶”。

6. 君子(=智君子)鼎〔图15〕,春秋战国间,传出河南辉县,现藏吉林大学,高22厘米,铭文作“君子之弄鼎”,字体同下智君子鉴,“君子”是“智君子”的省略。

图10 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王作 器盖

图11 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王作 器盖的铭文

图12 上海博物馆藏天尹铃(传出洛阳)

图13 另一件天尹铃(传出洛阳)

7. 君子(=智君子)鬲〔图16〕,春秋战国间,现藏故宫博物院,高14厘米,铭文作“君子之弄 ”,字体同下智君子鉴,“君子”也是“智君子”的省略。 [1]

8. 智君子鉴之一〔图17〕,春秋战国之际,1938年河南辉县出土,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高22.8厘米,径51.7厘米,铭文作“智君子之弄鉴”。“智君子”是“智君之子”的意思。

9. 智君子鉴之二,春秋战国间,1938年河南辉县出土,现藏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高22.2、径51.5厘米,器形、铭文同上。

10. 子(=智君子)鸟〔图18〕,春秋战国间,传出山西太原,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高26.5厘米,铭文作“子之弄鸟”,字体同上四器,“子”是“智君子”的省略。

图14 德国国家博物馆藏杕氏壶

图15 吉林大学藏君子鼎(传出河南辉县)

图16 故宫博物院藏君子鬲

图17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智君子鉴(河南辉县出土)

图18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子之弄鸟(传出山西太原)

这十件器物,可以归纳为四组:

1、2是殷墟所出,器盖比较小,卣大一点。铭文“王”是商王,“ ”是女子名,器是商王为某女子作。

3、4是洛阳所出,和一般的铃大小相似。铭文“天尹”,可能是东周的官员。

5是鲜虞(铭文作“鲜于”)的器物,镶嵌兽纹,做工考究,在铜壶中,属于正常尺寸,不算大,也不算小。铭文提到“ (弋)猎(?)毋后, (纂)在我车”,说明它是拴在田车上,供田猎游乐的壶。

6—10是知氏(晋六卿中的知氏)之子的器物,除鬲小一点,其他几件,都在正常尺寸的范围内,也不算太小。

“弄”字,古代训诂,解释很一致,不是“玩”,就是“戏”。弄器,当与吃喝玩乐等奢侈享受有关。它的特点是什么?一是常在手边把玩,不是供在祠庙;二是赏心悦目,观赏性强,有时胜于实用性。

弄器可能包括很多小器物,但小不一定是绝对标准。

三、盛玉器的小铜盒(方盒)

出土发现,有一类器物值得重视,就是上面提到的铜方盒。台湾学者陈芳妹和陈耘专门讨论过这类器物。

铜方盒分两种:

一种带盖门(器口有枢,可以转动;器口有卡,可以承托),装饰繁缛,常以裸人或动物(以虎为多)为盖纽,以爬兽为器耳(四个或六个),以裸人、伏虎、车轮为器足。

一种是比较简单的方盒。

我们先说第一种。

图19 传莒县出土的“裸人铜方奁”(匵)

这类发现,主要集中在西周末年到春秋早期这一段,主要是两周之际的器物。

下面是八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19世纪20—30年代传山东莒县出土的“裸人铜方奁”〔图19〕,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男女对坐的裸人为盖纽(双纽),四裸人为器足,器壁饰垂鳞纹,下有箭镞形几何纹[同下(7)],高11.6厘米,长宽11.2厘米×7.5厘米,现藏山东省博物馆(1954年购入),年代为西周末年或春秋早期。

图20 枣庄山亭村小邾国墓地3号墓出土的“虎纽方奁”(匵)

2.2002年山东枣庄市山亭村小邾国墓地3号墓(邾君庆夫人媿霝的墓)出土的“虎纽方奁”〔图20〕,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二虎为盖纽(双纽),以四裸人装饰圈足,器盖和器壁饰单首夔纹,高7厘米,长宽14厘米×11厘米,内盛玉器:玦2、挖耳勺1、贝5〔图21—23〕,现藏枣庄市博物馆,年代为春秋早期的晚段。

图21 枣庄山亭村小邾国墓地3号墓出土的玉器:玉玦

图22 枣庄山亭村小邾国墓地3号墓出土的玉器:玉耳勺

图23 枣庄山亭村小邾国墓地3号墓出土的玉器:玉贝

图24 闻喜上郭村墓地49号墓出土的“鼎”或“人足虎耳双盖方鼎”(匵)

3.1974年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墓地49号墓(墓主性别不详)出土的“人足虎耳双盖方鼎”〔图24〕,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双虎为盖纽(双纽),以四裸人为器足,器壁有四爬兽,盖、器饰双首夔纹,高8.7厘米,长宽10厘米×6.5厘米,山西省博物院藏,年代为西周末年或春秋早期。

4.1974年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墓地374号墓(墓主性别不详)出土的“铜车”〔图25〕,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一猴为盖纽,四轮为器足,器的四角有爬兽,盖器饰鸟纹,高6厘米,长宽10.3厘米×7厘米,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年代为西周末年或春秋早期。

5.1989年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墓地7号墓(墓主性别不详)出土的“小铜车”或“刖人守囿铜挽车”〔图26〕,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一猴为盖纽(单纽),前后各有四鸟,用兽首纹和卷云纹填充空隙;以两轮两虎为器足,两轮在后,两虎在前,虎头所向的前方,有一侧门,由裸体刖人把守,相反的一面,有一兽首衔环。器壁有六爬兽,饰鸟纹,高9.1厘米,长宽13.7厘米×11.3厘米,山西省博物院藏,年代为西周末年或春秋早期。

6.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2号墓(晋侯邦父夫人某某的墓)出土的“鼎形方盒”〔图27〕,盖门单开(朝宽面开),以单虎为盖纽,四虎为器足,器壁饰环带纹和波曲纹,高9.6厘米,长宽9.6厘米×10.4厘米,现藏山西省博物院,年代为西周末年。

图25 闻喜上郭村墓地374号墓出土的“铜车”(匵)

7.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晋侯邦父夫人杨姞的墓)出土的“鼎形方盒”或“人形足攀龙盒”、“人足龙耳方盒”〔图28〕,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单虎为盖纽(单纽),器壁有四爬兽和四扉棱,器足为四裸人,器盖内饰窃曲纹,外环箭镞形几何纹,器壁饰窃曲纹和波曲纹,高9.3,长宽19.2厘米×9.3厘米,现藏山西省博物院,年代与前器相近。

图26 闻喜上郭村墓地7号墓出土的“小铜车”或“刖人守囿铜挽车”(匵)

图27 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62号墓出土的“鼎形方盒”(匵)

图28 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鼎形方盒”或“人形足攀龙盒”(匵)

8.1998年甘肃礼县圆顶山1号墓(简报定为女性墓)出土的“A形盒”〔图29〕,盖门双开(朝宽面开),以二熊为盖纽,器口四隅立四鸟,器壁四隅爬四兽,器足为四轮,器盖和器壁饰典型的秦式蟠虺纹,高8.8厘米,长宽11.1厘米×7.5厘米,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

图29 礼县圆顶山1号墓出土的“A形盒”(匵)

这八件器物,除情况不明的例(1)(3)(4)(5)外都是出于女性墓,可以肯定是女性的器物。其中例(2)很重要,可以说明,这类器物是用来盛玉器。

另外,考古发现,还有一些小方盒,可能是类似器物。如:

1.1932年河南浚县辛村5号墓(卫文君夫人叔姜的墓)出土的“小型铜方奁”或“小方彝”,高7.45厘米,同出,有白石圈、红白玛瑙珠、绿松石珠、绿松石兽面和骨笄等物,年代为西周末年。

2.1991—1992年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12号墓(虢季夫人墓)出土的“方盒”。这件器物,“已残碎,无法修复,但出土时为长方体,用薄铜片制成,上面有押印纹样,盒壁的接口由长条形的铜片连结,长宽13厘米×10.5厘米,高度不详。出土时盒内装有以绿松石、料珠和煤精等组成的串饰一组”。

图30 礼县圆顶山1号墓出土的“B形盒”(匵)

3.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晋侯邦父的另一个夫人杨姞的墓)出土的“铜方盒”,出土时已锈成粉末,“内盛满各类玉质小件器物,有玉人、熊、牛、鹰、鸮、罍、龟等”。

4.1998年甘肃礼县圆顶山1号墓(简报定为女性墓)出土的“B形盒”〔图30〕,盖门单开,高7.8厘米,长宽5.5厘米×2.7厘米。

5.2005年陕西韩城县梁带村26号墓(仲姜墓)出土六件“弄器”中的“镂空方盒”(上面已谈)。

这五件器物,也是出于女性墓。前三个例子,是用来盛玉器。

就可考的例子而言,上述方盒主要是用来盛玉器。

图31 三门峡虢国墓地2012号墓出土的梁姬罐(匵)

四、盛脂粉的小铜罐(圆罐)

出土发现,除上面介绍的小铜盒,还有一类,是上面提到的小铜罐。台湾学者陈耘专门讨论过这类器物。

1991—1992年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12号墓(虢季夫人墓)出土过一件梁姬罐〔图31〕。

梁姬罐,高11.8厘米。盖顶有人头形扁纽,盖器口沿结合部有两个兽首相对的穿,通体饰夔龙纹,盖内有两行铭文(左右反书):

梁姬乍(作)1

匵2

前三字很好认,最后一字,陈耘考为“匵”字,也很正确,唯倒数第二字,值得讨论。

这个字,作者说“较难解释”,“左边从米,右边不详”,怀疑是“粱”字。不错,“梁”字确实有从米的写法,但对比第一个“梁”字,我们不难看出,它绝不是“粱”字。

这个字是什么字?我的看法是,它是个从米从芻,应该隶定为“ ”的字。

”(音chōu),出土文字材料没有,但《广韵》、《集韵》有这个字(见尤韵),前者的解释是“ 粉”,后者的解释是“滤取粉”,意思是过滤加工过的某种“粉”。

这种粉是什么粉?我们可以看看陈耘的解释。

陈耘说:

“粱”是什么?我们认为“粱”不是指食用或敬神的精米,而是一种很精细的妆摩用香粉。在古代,“粱”可以制成“粱粉”,是“米粉”的一种,《齐民要术》卷五中记载了制作“粱粉”的方法:取精纯粱米,研成细粉,在水中浸泡淘净多次,再用绢袋过滤,置放在三重布上收干,中间部分特别光润,称为粉英,待天气好的时候,刀削粉英曝晒成干粉,可用来妆摩身体,擦手使滑美不涩。

这个解释,在文字考释上有问题,但理解却很到位。

大家要想了解古代的化妆品有什么东西,请参看《齐民要术》卷五“作胭脂法”“合香泽法”“合面脂法”“合手药法”“作紫粉法”“作米粉法”“作香粉法”各条。其中的最后三条就是讲作粉。

通过修正,我们可以确认:

第一,这件圆罐是用来装“ ”,即脂粉类的化妆品。

第二,它的器名是“匵”,即属于盒子类的器物。

陈耘指出,这两类器物不同于通常的礼器,很对。作者说,梁姬是姬姓,按同姓不婚的习俗,不大可能嫁给虢季,更大可能是嫁到梁国的女子,或许就是虢季夫人的婆婆。假如真的如此,该墓就不该叫“梁姬墓”,而应改称“虢季夫人墓”。这个意见也值得重视。

考古发现的小铜罐,形态各异,不能混在一起谈。下面是几个例子。

(一)穿耳罐

1. 上世纪50年代山东沂水李家庄出土过两件“铜穿带器”,皆球形器,上面有带纽(猴纽和鸟纽)的盖,下面有圈足,一件高12.2厘米,一件高10.9厘米。出土地属于莒国,墓主性别不详。

2.1956—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052、1705、1820号墓各出土过一件小罐,都属于穿耳罐,报告没有尺寸数据,但从图版所注的比例推算,都非常小。1052和1705号墓所出是圜底器,没有圈足;1820号墓所出,有圈足,年代属于东西周之际。这三座墓,1052号墓出虢太子元徒戈,1705号墓出宫氏白子元相戈,是男性墓;1820号墓出苏国女子的铜器,则是女性墓。有圈足的小罐是出自女性墓。

3.2005年陕西韩城县梁带村26号墓(仲姜墓)出土“弄器”中的“贯耳罐”,尺寸不详(从照片看,当在10厘米以下),也是出自女性墓(与第二种方盒同出)。

(二)提链罐

1.1995年山东长清县仙人台6号墓(墓主不详,经鉴定,是男性)出土的“提梁小罐”或“青铜链盒”〔图32〕,高9.2厘米,是出自男性墓。 2.2002年山东枣庄市小邾国墓地3号墓(邾君庆夫人媿霝的墓)出土的“提链罐”〔图33〕,高8厘米(与第一种方盒同出),是出自女性墓。

图32 长清仙人台6号墓出土的“提梁小罐”或“青铜链盒”

图33 枣庄小邾国墓地3号墓出土的“提链罐”

(三)其他

1991—1992年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实为虢公墓地)2012号墓(虢季夫人墓),与上述圆罐同出,还有一件“凹弦纹罐”,高8.4厘米。这件铜器,器形像陶器,和上述小罐不一样。

这三类器物,前面两类比较重要。这两类,都是男女共用。第三种是女性所用。

梁姬罐是装脂粉类的化妆品,但不一定所有圆罐都是装脂粉类的化妆品,也可能放其他东西,问题还要做进一步研究。但这类铜器,其中有脂粉盒,还是可以肯定。

人的面部有三种颜色:黑、白、红。三种颜色是对比色。女人都希望,发黑、眉黑、脸白、唇红,让三种颜色对比更强烈,诗文多有歌咏。古代化妆品,主要有三样,就是用来加强效果:

1. 粉,白色,用来擦脸,一般用米粉制成,上已谈到。铅粉是外来,也叫“胡粉”。

2. 黛,黑色,用黛墨描眉画眼(用眉笔)。画眉,还用镊子。

3. 朱,红色,用朱砂或胭脂涂嘴唇、抹脸蛋、点额头。胭脂是匈奴语。 现代化妆,还是走这个路子。

五、盛梳子的小铜盒(圆盒)

古代妇女,梳妆打扮,除首饰和脂粉,镜子、梳子(齿比较疏)、篦子(齿比较密)也不能少。

《说文·竹部》:“籢,镜籢也。”“籢”,古书多作“奁”。汉代盛镜子的盒子是叫奁。奁是镜盒,没问题。但它也装梳子、篦子和脂粉。出土的奁,很多是漆奁。漆奁,有方奁,有圆奁,很多是大盒套小盒的多子盒。

这类东西,早期是什么样,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陈耘的文章,除上述器物,还提到两件圆盒:

1.1974—1981年陕西宝鸡市竹园沟西周墓地20号墓出土的“铜盒”〔图34〕,“盒内放有铜梳、发笄、小刀、铜凿等小件器物”。 [2]

2.1937年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地1号墓出土的“刻纹奁”〔图35〕,郭宝钧先生推测,此墓是“女子墓”,此物是“化妆器类”。

第二个例子是不是奁,还不能肯定,但第一个例子没问题。

出土发现,圆盒类的器物很多,哪些是当奁用,还要进一步探讨。

图34 宝鸡竹园沟西周墓地20号墓出土的“铜盒”

图35 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地1号墓出土的“刻纹奁”

六、上述器物的性别问题和定名问题

考古,性别鉴定很重要。近来,学者对这一问题讨论渐多,是一种好现象。

图36 韩城梁带村27号墓出土的金鞘玉剑

我们都知道,墓葬的性别鉴定,第一证据是人骨。人骨烂了怎么办?主要是参考随葬的器物。比如,大家说,出兵器的墓多半是男性的墓葬,就是考古工作者根据大量实例最后总结出来的一个规律,一个大致可以遵循的规律。虽然,我们并不排除,历史上偶尔也有妇女涉及戎事的例外,她们也可能随身携带护身的武器。

上文涉及的墓很多是女性墓,出土物很多是女性的器物。女性随葬什么,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古代墓葬,很多随葬物都是男女共用,区别起来很困难,但仔细比较,在种类上,在数量上,仍有差别。比如盘匜,男女都用,但古代媵嫁,出嫁女子从娘家带去的嫁妆经常是盘匜,这是规律。

古今中外,男女都爱珍宝,但爱和爱不一样。男人喜欢宝剑、宝刀,他们会用珠宝装饰刀剑。比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的玉柄铁剑、梁带村27号墓出土的金鞘玉剑〔图36〕、下寺楚墓10号墓出土的玉柄铁剑,还有两汉时期的很多玉具剑,就是早期的宝剑。这是男人所爱。女人爱什么?主要是爱打扮。她们更喜欢穿金戴银、珠光宝气。杜十娘说,“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第三十二),“百宝箱”是什么,就是装金银珠宝、各种细软。

上述器物,虽不一定都是妇女专用,有些器物的用途也还值得进一步鉴定,并不排除男女共用,也不排除有其他用途(首饰盒或化妆盒以外的用途)。但它们很多是妇女用品,还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这些器物,过去叫法比较乱,如何定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把我的想法说一说。

(一)方盒类的器物

上面总结,几乎都是女性墓出土,用途是盛玉器。这类器物,过去研究不够,大家不知叫什么好,叫法极不统一:

1. 或称“鼎”,或称“鬲”,都是瞎叫。鼎、鬲是煮肉、盛肉的器物,有三条腿,与此完全不同,即使方鼎,也不一样。

2. 或称“盒”,好一点,但不是古人使用的准确名称。

3. 或称“奁”,也不对。上面说过,古人说的奁是装镜子、梳子、篦子和各种化妆品。

4. 或称车,如上郭村7号墓出土的方盒,学者称为“小铜车”,甚至叫“刖人守囿铜挽车”,也不合适。这件器物,刖人只是装饰,虽有虎、鸟一类装饰,但并没有什么苑囿(类似野生动物园)存在,下面加车轮,只是个别例子,多数都并不如此,现在的名称不能反映器物的功用。

上述例子,我讨论过第一种方盒的例(2)。2004年,我在提交山东枣庄市2004年“中国·山亭—小邾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中已经指出,其正确定名是“匵”或“椟”。

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我也讨论过这个器名。

《论语》两次提到椟。

一次是《论语·子罕》,子贡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贾)诸”。意思是,美玉这样的好东西,是一直藏在椟中好呢,还是等个好价钱,把它卖掉。孔子不能忘情于政治。他说,卖了吧,卖了吧,我就是等着卖的东西。我说过,他是“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红楼梦》第一回)。成语“待价而沽”,就是出典于此。

一次是《论语·季氏》,孔子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意思是,虎兕这样的猛兽全都放出来了,龟玉这样的宝物反而没人赏识,白白毁在椟中。这是骂天下无道。他是把自己比作椟中的宝玉。

这两条材料可以说明,龟、玉是放在椟里。椟是放这类宝物的。

古代的首饰盒,有时做得太漂亮,让人忘了它是干什么的。比如第一种方盒,就非常华丽。韩非子讲过一个故事,叫“买椟还珠”。郑人觉得盒子比珠宝还好看,连里面的东西都不要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个故事还透露出,椟也用来藏珠。

首饰盒是放珍宝,没问题。但什么是珍宝,古今中外,概念并不一样。

比如欧洲、西亚、中亚和欧亚草原,他们喜欢黄金和宝石镶嵌,我们更偏爱玉,金的爱好有,但不如他们突出。两者的传统不一样。中国,早期(商代、西周和春秋)和晚期(战国、秦、汉,特别是汉以来)也不一样。

中国,“金玉”是宝物的通称。“金”,主要指青铜,黄金虽然也是“金”,但“金”字并不专指金银;“玉”,主要指软玉,也包括某些硬度不太高,但色泽类似玉的美石。

明清时期,金银钗簪,镶嵌宝石,墓葬出土很多。这种风气,是战国,特别是汉以来受外来刺激逐渐发展起来,早期并不如此。黄金制品,如金臂钏、金耳环和金箔饰品,商代就有,多半在周边地区(内蒙古和邻近内蒙古的陕北、晋北和北京,还有四川),两周,用黄金作带饰或剑饰,也很明显是受西北影响。黄金器皿,春秋战国之交出现,有绍兴306号墓和曾侯乙墓所出,相当少。白银器皿,战国晚期有一些,主要是小件器物(如银匜之类)。镶嵌工艺,商周时期,主要用绿松石,品种比较贫乏。当时,玉佩和用玉作装饰,才是主流(当然,佩饰也使用水晶、玛瑙、绿松石等物)。小件宝物,龟、贝、珠也有一定重要性。玉龟壳和玉贝,是用玉仿造这类宝物,更是宝物中的宝物。早期的首饰盒或珠宝盒,主要是放这类东西。

藏玉的盒子,古代最通用的名称是“匵”或“椟”。

古代的首饰盒,铜木皆有,古书通用“椟”字。

古代的箱子、盒子和匣子有许多不同叫法。《说文·匚部》是把“匮”、“匵”、“匣”列在一起,转相训释,就是这类器物。“椟”本指木制的首饰盒,宋以来,字书另有一个“鑟”字,是指放印的铜匣。铜盒也是椟。

“匵”才是珠宝盒的通名,比“匮”更准确。

(二)圆罐类的器物

陈耘已经指出,也叫“匵”。

(三)圆盒类的器物

情况比较复杂,形态差异比较大,虽然从功能上考虑,我们并不排除,它们中的某些可能相当于后世的“奁”。但这些器物当时叫什么,我们不知道。

很多问题的答案,还有待新的考古发现。

2008年9月7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原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3期,69—86页)

补记一:

2008年12月19日,接香港中文大学褚馨信,她从《西清古鉴》卷三八(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846页)查到一件“唐方车香熏”〔图37〕,这件器物也很明显是两周之际的铜匵。

图37 《西清古鉴》卷三八载“唐方车香熏”

补记二:

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有一件器物与上图19相似〔图38〕;保利博物馆有一件器物与上图25相近〔图39〕,可资比较。

图38 藤井有邻馆藏铜匵

图39 保利博物馆藏铜匵

附:相关文献

1. 《说文·匚部》:“匮,匣也。”“匵,匮也。”“匣,匮也。”

2. 藏玉的盒子叫椟

贾人西面坐, 启椟 ,取圭垂缫,不起而授宰。(《仪礼·聘礼第八》)

贾人东面坐, 启椟 ,取圭垂缫,不起而授上介。(《仪礼·聘礼第八》)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 剑匣也叫椟

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桡与剑焉。(《礼记·少仪》)

4. 葬马的棺具也叫椟

卫侯来献其乘马曰启服,堑而死, 公将为之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5. 买椟还珠

(田鸠)曰:“……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6.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小箱。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层来看,只见翠羽明珰,瑶簪宝珥,充牣于中,约值数百金。十娘遽投之江中。李甲与孙富及两船之人,无不惊诧。又命公子再抽一箱,乃玉箫金管。又抽一箱,尽古玉紫金玩器,约值数千金。十娘尽投之于大江中。岸上之人,观者如堵。齐声道:“可惜!可惜!”正不知什么缘故。最后又抽一箱,箱中复有一匣。开匣视之,夜明之珠,约有盈把。其他祖母绿、猫儿眼,诸般异宝,目所未睹,莫能定其价之多少。众人齐声喝采,喧声如雷。十娘又欲投之于江。李甲不觉大悔,抱持十娘恸哭,那孙富也来劝解。

十娘推开公子在一边,向孙富骂道:“我与李郎备尝艰苦,不是容易到此。汝以奸淫之意,巧为谗说一,旦破人姻缘,断人恩爱,乃我之仇人。我死而有知,必当诉之神明,尚妄想枕席之欢乎!”又对李甲道:“妾风尘数年,私有所积,本为终身之计。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前出都之际,假托众姊妹相赠,箱中韫藏百宝,不下万金。将润色郎君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得终委托,生死无憾。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今日当众目之前,开箱出视,使郎君知区区千金,未为难事。 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今众人各有耳目,共作证明,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于是众人聚观者,无不流涕,都唾骂李公子负心薄幸。公子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方欲向十娘谢罪,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众人急呼捞救,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鱼之腹。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 贾雨村的对联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椟中 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红楼梦·第一回》)

[1] 器形、铭文:故宫博物院《故宫青铜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图版269。案: 字,见于《说文·臼部》,是“所以枝鬲者”,读音不同于“鬲”,但我们从古文字的用法看,这个字很可能就是“鬲”字的异体。容庚《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把这种写法的字收在“鬲”字(0434)下。

[2]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国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上册,192页。器形:上册,193页:图一四三,5;下册,图版一○○,3。 3DroDHXfL7Bc4N0m+zoZTj8j/jAMvZAV1npyrVF+fEP2T+cNmtdHZTtX1V+/pJ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