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者序

最强大的资本,也是最虚弱的资本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代表著作,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这一资本的最大的秘密。它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论述的深度与广度,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颤抖。也正是这种纯粹的批判性和科学性,《资本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著作之一。

《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因为它让劳动者认识到,在不可一世的资本统治下,自己才是财富的唯一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言,“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这样,《资本论》为工人运动与工人斗争指明了科学的方向,成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理论指导。因此可以说《资本论》是一本改变了20世纪人类命运的书,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资本论》的创作完成于19世纪50年代,这也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期。在1852年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经达到了异常痛苦的境地;外套送进了当铺,我无法再出门;因为不可以再赊账,我也不能再吃肉。”当他1岁的小女儿病死的时候,他竟然拿不出钱来殓葬。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资本论》完成了它“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伟大事物必然经历的浴火之程。《资本论》包括四卷,前三卷为理论部分,第四卷为历史(经济学说史)部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通常所说的《资本论》就是指前三卷,这也是本书的全部内容。这三卷分别论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三卷)。第一卷以剩余价值为核心,主要论述了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的积累;第二卷主要内容为两大理论,即个别资本再生产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论;第三卷讲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分别论述了产业资本利润、商业资本利润、信用资本利息、土地产权地租还有收入分配总论。

英国伦敦为《资本论》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在马克思的时代,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为发达,也是最为典型的国家。伦敦当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和世界金融的中心。另外,英国经济学界在政治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发展也非常成熟,拥有着诸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在1823年李嘉图去世后,在政治经济学理论领域,各家各派争鸣不断,这为《资本论》的创作提供了优良的学术氛围。大英博物馆里,收藏了欧洲最为丰富和完备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产业革命的相关记录。这些为马克思对于资本的研究,提供了最为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最为详尽的实证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论》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产业革命史。

对于资本的研究,这部作品是极为真实和纯粹的。马克思拨开了地租、利润等层层迷雾,直接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范畴。对于这一价值的追逐,成为了资本运转的永恒动力。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资本自然就成为统领社会运转的决定力量,强大无比。但是同时,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本身反而成为了自身的否定。资本主义发展得越充分,资本信用就越膨胀,信用链拉得也就越长,直到细若游丝,弱不禁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强大的资本实际上也最为虚弱。

在西方世界,马克思是一个很有影响,也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指出的生产社会化,必然使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也走向社会化,从而社会资源必然集中在国家手中的逻辑推论,一直是视作左派的经济思想,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力主实施由政府主导的全民医疗保险改革法案时,舆论便将他们与马克思的名字联系起来;2008年金融危机中,《资本论》在德国的热销,充分说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对全球现行的经济制度弊端反思方面的借鉴意义;而在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也被相关学者誉为对抗全球资本统治的伟大力量;当今全球企业盛行的股份制的资产模式,在《资本论》中被马克思看作是私有财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是资本社会化的走向。因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意义,不仅在于过去的历史和当今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与人类社会的未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著作受到全球政界要人、商界翘楚热捧的同时,它对于企业的微观治理的启发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对这种价值的深刻认同,才有了我们这本对《资本论》的重新解读之作——《图解资本论》,它以图解的编辑方法,对《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演绎给以清晰直白的呈现,精美的插画与图片展开了产业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您在汲取智慧的同时,获得美与真实的感受。但是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理论著作,编者在解读时多有力不从心之感,只能惴惴然勉力为之,且以闻过则喜之心欢迎诸位多加批评。

编者谨识
2010年9月 WAu+B8NuZfNys0udJ3EWKhpADAK1S1GdKyHL3KX181rzsWpc77oAviWoYysiNH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