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大属性,这两大属性源于从事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当某一种商品固定地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其价值形式的最后阶段就是货币。而当某一数量的货币可以增殖时,就变成了资本。

1. 商品的两大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综合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

物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因而对人有用,这样的物品就具有使用价值。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使用价值的质指的是物品的不同属性。人们注意到物的不同属性,从而发现物品的多种使用方式,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不同的使用价值按照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社会尺度。比如小麦的尺度是公斤,麻布的尺度是码。尺度,也即计量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方面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另一方面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例如小麦和铁,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如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等式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

价值

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这就涉及一个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商品的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价值属性即指它要耗费别人的劳动;使用价值则指它的有用性,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求;最后它还需要用交换来实现。

2. 劳动的二重性: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商品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则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重性正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举个例子来说,服装是能够满足人们特定需要的使用价值,要生产服装,必须进行特定的生产劳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这种在一定具体条件和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同时,因为它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所以又称为有用劳动。

现在,我们放下作为使用物品的商品,来考察商品价值,以上衣与麻布为例。

作为价值,上衣和麻布是有相同实体的物,是同种劳动的客观表现。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的耗费称为抽象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体现在商品价值中的只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这种简单的平均劳动就是简单劳动。

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既定的。而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学习、训练,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进行的劳动。因为复杂劳动需要较高的技能水平,所以它是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因此,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

一切劳动,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

体现在商品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是由商品的二重性决定的。体现在商品价值上的劳动又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3. “钱”的来龙去脉:商品的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货币形式是其最后阶段。

商品是以上衣、麻布、小麦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它们的自然形式。但它们之所以是商品,在于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它们具有共同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但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四个阶段,而货币形式只是最后的形态。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最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类的商品的交换关系。因此,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价值形式的扩展,可以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X量其他商品

一般价值形式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第一种形式的等式的总和构成。如果一个人用他的麻布同其他许多商品交换,从而把麻布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其他的商品上,那其他许多商品所有者也就必然要用他们的商品同麻布交换,从而把他们各种不同的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同一个商品麻布上。每一个这样的等式倒转过来也包含着一个同一的等式:1件上衣=20码麻布,10磅茶叶=20码麻布,2盎斯金=20码麻布等等。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等价形式同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在商品世界中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成了它特有的社会职能,从而成了它的社会独占权。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执行货币的职能。有一种商品在历史过程中夺得了这个特权地位,这就是金,还有银。因此,我们在一般价值形式中用金代替商品麻布,就得到:20码麻布=2盎斯金,1件上衣=2盎斯金,10磅茶叶=2盎斯金……

商品价值形式的演变

商品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的承担者,其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偶然的价值形式

当偶尔用一只羊和一件衣服交换的时候,羊就成为衣服的价值表现。但此时的价值形式具有偶然性。

扩大的价值形式

如果一只羊不仅可以交换到一件衣服,而且还可以换来两把宝剑的话,这一价值形式就得以扩大了。

一般价值形式

当一只羊的数量稳定地充当交换媒介的时候,就到了一般价值形式的阶段。羊就成为一般等价物。

货币形式

当用货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商品价值形式就发展到了其最后阶段——货币形式阶段。

4. 经济过程中的偶像崇拜:商品拜物教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旦具有了社会属性,便产生了商品拜物教。

商品成为一种独立于生产者之外的神秘力量,能够决定生产者是否能获得财富,因而引发了生产者对商品的崇拜,就如宗教迷信中对偶像的崇拜。这就是商品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具体而言,过程是这样发生的:

劳动产品成为商品是因为它们是私人劳动的产品,由私人所有。而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因此,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真正取得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已被转化成抽象的人类劳动。

产品交换者关心的首先是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当这些比例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时,它们就好像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

这样,商品作为劳动者的产品,通过交换的实现过程,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反过来决定劳动者的命运,商品拜物教就因此产生了。而当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阶段(在这一阶段,金和银最适合充当固定的特殊等价物。“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的时候,商品拜物教就演变为货币拜物教了。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

随着交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决定着劳动者的命运,商品拜物教就产生了。到商品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阶段后,商品拜物教就演变为货币拜物教了。

宗教崇拜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只能从神那里得到庇护和慰藉。

交换的发展,使人类的社会化关系越来越沦于商品、货币的控制之下,创造商品的人在强大的商品关系网络中感到虚弱与卑微,商品拜物教由此产生。

5. 五张脸:货币的形式及功能

货币有五大功能,功能不同,货币具备的形式也不同。

价值尺度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完全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因此,金执行着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首先是由于这个职能,金这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才成为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因素同时就是商品所有者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卖,把商品换成货币,一种是买,把货币换成商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在货币的流通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定时间内,流通的货币量到底应该多少才是合适的。这有两个决定因素:首先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总额;其次,取决于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间内流通的货币量与前者成正比,而与后者成反比。

流通过程中,为了使用方便而统一度量标准,铸币形式就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了;货币始终在不断地转手,只是作为表现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要素,只要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因此产生了货币符号,即纸币。

贮藏手段

货币在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的,充当流通手段时可以用象征性的符号代替。但是,在作为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行使职能时,货币必须固定成为唯一的价值形态,成为交换价值的唯一适当的存在,与其他一切仅仅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相对立。

随着商品流通的最初发展,把货币保留在自己手中的必要性和欲望也发展起来了。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为了用货币形式来代替商品形式。这一形式变换从物质变换的单纯媒介变成了目的本身。商品的转换形态受到阻碍,不能再作为商品的绝对可以让渡的形态或作为只是转瞬即逝的货币形式而起作用。于是货币硬化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货币除了这种自然的贮藏形式以外,还有一种美的贮藏形式,即占有金银制的商品。金银制品是与社会的财富一同增长的。

支付手段

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情况开始出现和发展。因为商品的生产周期不同、市场距离不同,商品的季节性等因素,造成在没有卖之前先需要购买的情况出现。当同样一些交易总是在同一些人中间反复进行时,商品的出售条件就按照商品的生产条件来调节。另外,有些商品,例如房屋的使用权是出卖一定期限的。买者只有在期满时才真正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他先购买商品,后对商品支付。

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转换在这里发生了变化,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成了支付手段。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如支票、汇票、期票等,并以这些形式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金银铸币则主要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之内。

世界货币

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到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在世界贸易中,货币有独立的价值形态,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与商品相对立。也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充分地作为这样一种商品起作用,这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合了。

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一般购买手段的职能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其中,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金银充当国际购买手段,主要是在各国间通常的物质变换的平衡突然遭到破坏,而不得不进行财富转移的时候。这种财富转移不容许以商品形式实现,只能以货币形式实现。

货币的职能

货币可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这五种职能,而执行不同的职能时,所需要的货币形式也不尽相同。

价值尺度即为商品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完全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如此人在卖骆驼的时候,脑中想的是它可以换多少金币。

流通手段即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得商品变为货币或货币变为商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际进行的买与卖。

贮藏手段即满足货币保留在自己手中的需求。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为了用货币形式来代替商品形式。这一形式变换从物质变换的单纯媒介变成了目的本身。

支付手段即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情况。商品所有者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当下需要的商品。

世界货币在世界贸易中,货币以独立的价值形态,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与商品相对立。其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6. 如何让钱生钱:货币资本化

资本的本质是能使货币增殖的货币,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这一功能实现的关键。

资本的总公式:G—W—G′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通过后一种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G—W—G这个流通过程的结果,是货币和货币交换,G—G。

W—G—W过程的重复或更新,是以消费或满足一定的需要为限度。而在G—W—G的过程中,开端和终结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这种运动是没有止境的。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有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而且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这种绝对的致富欲和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

在G—W—G流通中,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它离开流通,又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G—G',生出货币的货币。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的资本化

商品的流通形式与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不同点在于前者是为买而卖,而后者是为卖而买,而正是由于这一过程,货币变成了资本。

总公式的矛盾 剩余价值

在货币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及G—W—G'这个过程中,价值得到了增殖,这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但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如果抽象地来考察,那在这种流通中发生的,除了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以外,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即商品的单纯形式变换。同一价值,即同量的物化社会劳动,在同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起初表现为他的商品的形式,然后是该商品转化成的货币的形式,最后是由这一货币再转化成的商品的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商品价值本身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只限于它的货币形式的变化。因此,商品流通就它只引起商品价值的形式变换来说,只引起等价物的交换。在这种情形下,就不会有剩余价值形成。

当然,商品可以按照和自己的价值相偏离的价格出售,但这种偏离是一种违反商品交换规律的现象。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不是增大价值的手段。

还有一种错误的看法,坚持剩余价值来源于名义上的加价或卖者享有贵卖商品的特权,是假定有一个只买不卖,从而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但它并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同样,依靠欺诈,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剩余价值。

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只是参与价值的分配。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的结果。一方面,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以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另一方面,资本流通的目的在于获得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流通的内在规律。这样,剩余价值的获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内在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产生的假象与真相

G—W—G'这个过程中,价值得到了增殖。原因在于剩余价值的存在,但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关于这一点,有很多假象影响我们的判断,然而真相只有一个。

假象
价格的偏离

这种偏离是一种违反商品交换规律的现象。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不是增大价值的手段。

欺诈

欺诈并不能改变流通中的价值总量。

加价与特权

名义上的加价或卖者享有贵卖商品的特权,这不过是骗回一部分白白交出去的货币罢了。这绝不是发财致富或创造剩余价值的方法。

高利贷资本

这种G—G'的简化形式是和货币的性质相矛盾的,因而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

真相

7. 当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在于价值的创造。但它如果要成为商品,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货币所有者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而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价值的源泉,是价值的创造。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生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但是,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自由的所有者,只有这样,才能把劳动力当做商品在市场上出卖。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做商品出卖。一个人要出卖与他的劳动力不同的商品,他自然必须占有生产资料,如原料、劳动工具等。此外,他还需要有生活资料。在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情况下,他所出卖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力。

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同一切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活的个体要维持自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它也随着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量的改变而改变。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总和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维持劳动者个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第二,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第三,训练劳动者的教育费用。

当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如果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而劳动力这一商品本身的价值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 nLmC3M2A4BCpH3tTmtRT7m4cAxc3j2yTWPLEr+RNQu5o41Od9qQXkO92g13fBta4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总和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