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zhuangshi

3 开拓新的家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性质逐步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破坏。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进而又将魔爪伸向图们江沿岸。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枯竭,增加东疆防御力,不得不放松对鸭绿江和图们江北岸的封禁,开始默许乃至允许朝鲜垦民的越江谋生。

同一时期,朝鲜也遭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李朝哲宗时期(1850~1863),朝政腐败,政局动荡,瘟疫不断,面临内忧外患,朝鲜举国上下无不处于恐慌之中。为了生存,许多朝鲜农民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到我国东北。尤其是1860~1870年,朝鲜北部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刚躲过大水灾,接连又发生虫灾、旱灾,啼饥号寒,民不聊生。关于1860年水灾时的境况,《日省录》有这样一段描述:“垣壑溃决,产业荡失,船盆破坏,仓谷淹没”,“黎庶之惊慌逃命,扶携号泣之状,不忍思不忍闻”。抱着一丝求生的希望,大批灾民冒禁越江,掀起了移民浪潮。

据史料记载,在鸭绿江以北地区,朝鲜平安北道观察使面对灾民逃荒的惨状,无奈默许。据《李朝实录》记载,1866年12月,朝鲜庆源府阿山镇70余朝鲜饥民犯禁潜入珲春。而当地满、汉民众不忍目睹朝鲜饥民越江的惨状,未举报于官衙,收留并帮助他们,给他们借垫牛、粮、房屋等。1869年和1870年,朝鲜会宁府恳请朝廷救济饥民,并默许朝鲜饥民往延边和沿海州一带流迁。清光绪元年(1875),为了固守边疆、增加财政收入,清政府废除奉天省的封禁令,开始招民开垦。虽然这是以汉实边的移民政策,但客观上为朝鲜流民的大量迁入提供了契机。在图们江以北地区,朝鲜政府严防灾民往图们江以北逃荒,沿江设置了60个炮幕,派兵驻守,但也无法阻拦求生越江的难民。大批的灾民渡江越境迁入龙井、图们、珲春等地。1875年,鸭绿江北岸的朝鲜垦民在通化县上甸子、下甸子等地试种水稻获成功后,很快推广到邻近的兴京、柳河等地,这又吸引了更多的朝鲜垦民。

19世纪末,沙俄侵略者的魔掌延伸到东北地区。清政府为了防御沙俄侵犯,缓和国内阶级矛盾,解决饷源问题,逐步开禁并实行移民实边政策。1880年,吉林将军铭安和吴大澂为抵御沙俄侵略,带军驻扎于宁古塔、珲春等地,同时在南岗(今延吉)等处荒地试行招垦。1881年,在珲春设招垦总局和分局,并派人去往山东等地招垦。1883年,清政府对朝鲜移民实行怀柔政策,同朝鲜签订《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并在和龙峪(今龙井市智新镇)、光霁峪(今龙井市开山屯光昭村)、西步江(今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三处设通商局卡。1885年,清政府废除了封禁政策。

为了防范俄国与朝鲜陆路通商,安抚朝鲜垦民使其不生心外向,清政府将和龙峪、光霁峪、西步江三处的通商局卡改为越垦局,兼理朝鲜垦民事务。同时,在图们江以北地区划出长约700里、宽40~50里的地方为朝鲜移民专垦区。这一政策性的转变,使万千朝鲜垦民终于有了安家立业之地,并以此为中心很快形成了朝鲜垦民聚居区。当初设立越垦局时,朝鲜垦民的居住地主要在和龙峪所辖之地,但后来招垦的汉民无力耕种大面积荒地,就招来朝鲜垦民耕种。如此,朝鲜垦民逐渐进入了汉民垦种的区域。还有汉民把部分荒地卖给朝鲜垦民,从而使一些朝鲜垦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这一时期,朝鲜地方官员不顾清政府的反对,继续对朝鲜垦民征收租税,实行其“管辖权”。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朝鲜垦民的管理,实行“薙发易服”,“与华民一律编籍为氓,垦地按年纳租”。虽然这是一种强迫同化政策,自愿入籍的人很少,但垦民若归化入籍就可获得合法地位。

图们江以北,1890年朝鲜垦民“尚不过数千人”,到1894年增至4300余户,20800余人,该地区首先成为朝鲜垦民的一个较大聚居地。当地一些地方官吏和地主豪绅为了增加财富,在放荒之际大量霸占荒地,以开荒五年不收租,提供房屋、粮食、种子和一些农业资金等“优惠条件”来招揽朝鲜垦民为其劳动,或直接雇用朝鲜垦民,或将地租让给朝鲜垦民。这些“优惠”对于生活潦倒、食不果腹的朝鲜贫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因而吸引了不少朝鲜贫苦农民。从上游四堡(安远、绥远、宁远和镇远)的三十九社到下游珲春的六社(春和、春华、春明、春融、春阳和春芳),朝鲜农民不辞辛苦,垦荒定居。据珲春招垦总局调查,1881年朝鲜移民聚居的延边地区熟地面积已达2.7万多垧。

1890年年初,朝鲜垦民从西伯利亚和延边大批迁入北满地区(今黑龙江地区),并在多地建起朝鲜垦民村。1897~1903年,沙俄为修筑东清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路线呈丁字形)雇用了许多来自朝鲜或南满(今辽宁地区)一带的朝鲜垦民当劳工。铁路竣工后,一部分人就落脚铁路沿线的哈尔滨、一面坡等地区,从事农耕或经营饭店、旅馆等。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朝鲜垦民是从朝鲜北部经西伯利亚迁来的,内蒙古满洲里的朝鲜贫民是19世纪末从宁古塔经嫩江流域移居于海拉尔,东清铁路竣工后定居于此。

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朝鲜签订《韩日合并条约》,10月1日建立朝鲜总督府,总督由日本天皇直接任命,统率朝鲜陆海军,掌管朝鲜半岛全部政务,从此朝鲜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地区很快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这一历史时期,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朝鲜移民流入中国,形成了世界史上罕见的民族大移动。这些流迁人群中,除了大批的为生计流迁的朝鲜农民以外,还有为躲避日本军警的监视和迫害,流亡到中国许多地区进行抗日救国运动的爱国志士。他们不甘沦为亡国奴,极力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压迫与掠夺,为民族解放和祖国光复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日救国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朝鲜后,为了掠夺朝鲜农民的土地和粮食,实施所谓的“土地调查事业”(1910~1918)及“产米增产计划”(1920~1934),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朝鲜农民破产。这些穷困潦倒、流离失所的朝鲜农民为了生计纷纷越江到我国东北。尤其是1919年,朝鲜“三一”独立运动被日本帝国主义暴力血腥镇压,致使数万朝鲜人死伤或被捕,而且财产遭到重大损失。这就促使一批朝鲜人流亡国外,一些义兵部队把根据地转移到我国东北,还有众多的爱国志士和革命者举家迁居东北。他们在东北办夜校进行抗日教育,办武官学校培养抗日军政人才,建立武装进行抗日斗争,为赶走日本殖民者,光复祖国,四处奔波。

同一时期,东北地区铁路安奉线、京义线、天图线与朝鲜铁路连接,促使朝鲜南部尤其是三南道地区的农民开始大量涌入。他们通过铁路直接进入沈阳,再从沈阳迁入南满或北满各地。民国政府在东北大力实行丈放官荒和促垦政策,造成了东北新垦区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使许多承领大片官荒的地主们不得不招徕垦民。当时,朝鲜移民成为受欢迎的劳动力主体,大量朝鲜半岛人涌入东北。

鸭绿江沿岸的长白、临江等地,在1905年已落户的朝鲜垦民不足9000户,到1911年增至12000余户,共有50000余人。黑龙江地区,1910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20~30年代,迁入的朝鲜垦民急剧增加,几乎遍及黑龙江各地,1930年黑龙江地区的朝鲜垦民近45000人。1930年,延边朝鲜人占东北地区朝鲜人的63%。

1919年,居住在东北的朝鲜人达431198人。据当时日本领事馆资料记载,1929年末,迁入东北的朝鲜人共计619276人,然而实际数字要远超这一数据。这一时期迁入东北的朝鲜人,无论是经济上遭受掠夺的农民还是政治上遭受压迫的流亡者,几乎都是囊中无物的贫困者或无产者。他们大部分依附于当时的地主或富农,靠出卖自身劳动力维持生活。例如,奉天省的东边道地区(今吉林省通化地区和辽宁省丹东地区),朝鲜移民中98%是佃农,而沈海铁路沿线的朝鲜移民没有自耕农,都是佃农。东北地区的朝鲜农民不仅开荒种田,而且还将大量的旱田改为水田,普及水稻耕种,为近代东北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扶植溥仪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东北进入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殖民经营满洲战略中,采取了“以鲜治华”政策,制订“朝鲜移民计划”,决定把朝鲜移民作为伪满洲国国民“构成分子”,唆使、蛊惑、强制大批的朝鲜居民移居东北各地。尤其以“开拓团”名义利诱、哄骗或强制那些破产的朝鲜农民移居到东北地区。这一时期,一些朝鲜人感到民族解放和祖国独立非常渺茫,加上日本朝鲜总督府将“满洲国”描述成一方“乐土”,幻想到“满洲国”实现发财梦。1932年,东北地区的朝鲜人有67万,1934年增至72万,1935年超过80万。1937~1940年,日本以“开拓团”名义强制移民到东北的朝鲜农户近15000户。东北的朝鲜人,以“九一八”事变为界,前后各占一半。经过几个阶段的流迁,到1945年日本战败,在中国的朝鲜人已达216.5万人。

随着日本战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朝鲜半岛获得光复,将近一半的朝鲜人陆续重归故土。而留下的朝鲜人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如今中国朝鲜族的主干。这些朝鲜族先民纵然一无所有而来,但他们凭借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品质,挥洒血汗,辛勤劳作,用双手托起了一片广袤却荒芜的黑土地,为东北地区的开发、保卫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WtaHUw8ya0k3IBZE6/SpLTpXYsL7cU5rKgVGv14kXtEaERSkvBAPapFbP0AoXw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