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现在——你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正式进入经文。开篇第一节:

1.1 现在,开始教授瑜伽。

瑜伽学派之于印度文化,类似儒家之于中国文化,皆以质朴为尚,不事浮华,不喜繁杂。相对于儒家,道家在立论或作文时,喜新词丽句、铺排张扬、耸人耳目、端绪丛生。相对于质朴的瑜伽学派而言,印度的佛教很类似于中国的道家,也很喜欢营造一个曲径通幽、富丽堂皇、异彩纷呈、奇幻夸张之文风与理境。

道家喜好新词丽句,终于风流出魏晋华彩文章,开一代文学盛世。但终因光华其表,空疏其中,而乏恒力,若流星现于长空,若昙花开于中夜。反观儒家,力尚朴实,不事浮华,而其力恒久,孕化无穷。佛教于印度也因其喜好奇幻夸张之风格,印人终究不喜,任其流浪海外。如《瑜伽经》者,文辞质朴通俗,无穿凿刻画之迹,印人反视其为传统之正宗。大家不可因《瑜伽经》言辞朴实,而生轻慢想。《瑜伽经》文句固然简捷平易,但皆微言大义。

帕坦伽利是一个森林中的隐士,因为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导师、最伟大的圣者。从四面八方很远处跋涉而来、慕名而来的追随者越来越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渴望受到圣者的教导,因为印度有一个拜见圣贤的久远的传统。梵语有一个专用单词“Darshan”,这个词的意思是“谒见圣贤”,或“最大限度地给自己提供与圣贤待在一起的机会”。Darshan传统在印度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当代,这个传统仍然被很好地遵循着。

某一天,圣哲帕坦伽利从他隐修的山洞里走出来,静静地走到森林中——那里聚集着众多追随者,来到人群中并慢慢地坐下来。圣哲用他那无比深邃而清澈的眼神环顾了一下人群,并没有急于开讲,而是等了一会儿,好让骚动的人群渐渐地平静下来。在圣哲的追随者们热切等待了许久之后,大觉者帕坦伽利,使用世上最美丽的语言——梵语说道:“大家准备好了吗?”——那一场讲授《瑜伽经》的盛会之后,集会中某个弟子将圣哲的开场白记录了下来,可能是为了记录的方便起见,这名弟子将圣哲的开场白浓缩为一个单词“Now”,译为汉语就是“现在”。

圣哲所言的“现在”有两重含义:1.你准备好了吗?2.放下万缘,当下即是。

“你准备好了吗?”英文是Are you ready?圣哲为何劈头就来这么一句:Are you ready?什么意思呢?圣哲的意思是说:你真的准备好当一名瑜伽行者了吗?你真的准备好成为一名弟子了吗?你真的准备好放弃你的过去,来追随一位圣贤了吗?你真的准备好迎接自己的蜕变和再生了吗?在你面前是一个看不到底的深谷——瑜伽就是那深谷,圣贤就是那深谷,未来就是那深谷,你准备好要去完成那可能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跃了吗?因为这一跃之后,过去的你将不复存在,你很快将经历一番大死大活后获得重生:这一跃之后,你将消失进永恒之中;这一跃之后,你将从此踏上觉醒之路而成为一个圣者——此前认识你的人们将不再认识你,他们无法接受一位仅仅是姓名相同,其他所有方面皆已不同的人,你为他们带来的陌生感、疏离感、无常感、渺小感,甚至是丑陋感和罪恶感等等,很有可能会引发他们——以前你最亲的人和最爱的人讥笑你、拒绝你、抱怨你,甚至敌视你。那么,圣哲说:“你准备好了吗?”——Are you ready?

圣哲的意思是:如果你认为还没有准备好,或认为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在我们还没有正式讲授瑜伽之前,你此时就离开还来得及。不然,你们将要在我(圣哲)这里浪费光阴,我(圣哲)也会因此浪费时间。如果此时你们就离开,这样对我们彼此都有好处,对我们彼此都是一种尊重。

释迦牟尼成道后开始讲法,一直讲到他人生最后几年时,佛陀认为那些入门性的知识已经讲完了,弟子们也有了很好的基础,现在不需要再对听讲人群有任何迁就,应该将自己所亲证到的那个最圆满的境界,亲见到的那个最不可思议的智慧,和盘托出。

于是,佛陀决定开讲《妙法莲华经》。佛陀讲经甫一开始,就有五百比丘离席,走了,不听了。《妙法莲华经》载:“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当这五百比丘离开后,佛陀说了一句:“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为何佛陀说这五百比丘“退亦佳矣”?因为这五百佛弟子,远没有做好承受和修学佛陀圆满极果之教的准备。佛陀和帕坦伽利都明白,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受教于圣者的,也不是任何人都适合承当生命实相的,这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思想准备和身心准备。这同样涉及到,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瑜伽行者或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圣者弟子的问题。

对当代人来讲,我们如果欲步入瑜伽修行,或成为一名圣哲的弟子,不仅要有大量的东方传统文化的熏习和积累,还要有好学、独立、超然、担当、谦逊、圣洁等必备之品质。除此之外,更为关键者,是作为一名瑜伽修行者真实之“发心”。

当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人生之路已经走到一个死胡同时;当我们被一些疾病纠缠之时;当我们情感和心灵遇到毁灭性打击之时;当我们曾用整个青春追求的信念和思想,却痛苦地发现那些只不过是一堆精神垃圾之时;当我们终于对日复一日、死气沉沉的生活怒吼“再也不能这样过下去”之时……

此时,有一个身心将要质变的点来到了——一个飞跃的点,一个蜕变的点,一个推倒一切重新来过的点,来到了。只有当我们接近或处于这个“人生之点”时,真正的思考才正式开始,真正的成长与飞跃才正式开始,真正的瑜伽修行也才正式开始。除此之外,都不能称为“正式开始”。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好,一个没有准备好的人,是不会有真正开始的。

如若我们不期然地来到这个“人生之点”“转折之点”“蜕变之点”时,我们必会经历死亡般的黑暗,必会经历此前拥有的一切在不可逆转地迅速崩溃时的恐怖,必会经历来自疾病、观念、习惯和社会势力等左右和桎梏下的无奈与绝望……某一晚,当我们夜半醒来,从心底开始厌恶自己现在的样子,从心底开始厌恶以前的生活,同时也从心底发出一声积压已久的呐喊:够了,一切都够了,我受够了所有这一切。我要蜕变!我要蜕变!!

——于是,第二天,你出现在帕坦伽利的修行洞前,或你来到一位瑜伽成就者的座下,静静地坐下来,对圣者说:“我是真心来修行的,我是诚心来皈依您的,我已经准备好了成为您的一名弟子。我的导师,请摄受我为您的一名弟子吧!因为我已经准备好了。从此刻起,我愿意学习您的一切教导,成为您的智慧化身和生命延续,我愿意传扬您的精神和品德到天下每个角落。是的,导师,我准备好了。”——这就是一名瑜伽行者的真实发心。有了这样的发心,我们的瑜伽修行才算正式开始,生命觉醒之路才正式启程。

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如果播下的“种子”有问题,我们是没法收获到果实的。发心就是起步时播下的种子。当今中国,乃至包括印度在内的全世界瑜伽修行人群中,几乎无一人真正得大成就,证入圣贤位。除去各种因素之外,在入道之初没有一个很好的发心,或有此发心,可随后没有持守住,有着极大的关系。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瑜伽修行者,一名合格的圣者弟子,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①来到人生质变(飞跃)的点,从内心深处渴望蜕变,真正意识到需要一个导师。

②尊重知识、尊重瑜伽和尊师重道。——这一点是基本的、是必需的。

③青出于蓝和见超于师。——瑜伽学者和修行者必须有一个信念:我必须以最快速度,在真正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超越我的导师和所有前辈。唯有青出于蓝,才是真传承学问,才是真回报师恩。唐代沩山灵祐(771-853)禅师有句名言: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教授。

④择善而从与严以律己。——瑜伽修行中,导师角色非常重要,导师直接决定着修行者的修行之快慢成败。但当前我国瑜伽界尚未学会择师与从师。在择师时,更多的是看其人之长相、年龄、出身或性别等表面的东西,最应该注重的,如品质、才华、智慧、修证和慈悲心等方面,反而被严重忽视。

当代瑜伽爱好者们不只是不会择师,还存在一个不会待师的问题。在多数学生和弟子心目中,老师仅仅是一个瑜伽领域的服务员,是一个为己服务,可以随叫随到的工作人员,故对老师可以用挑剔、审问、责难,乃至讥讽的态度待之。在对待师者的态度上,是宽以待己,严以律师。此辈之人,从师修行,断难成就。

“现在”的第二个意思是:放下万缘,当下即是。

对目前覆盖全球的工商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早在两三百年前,西方人就开始反思。这种反思集中表现在西方哲学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学说和著作中。叔本华说,人只不过是一堆无理性的冲动的集合体。尼采说,自上帝死后,人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弗洛伊德说,人只不过是在成长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堆精神垃圾的仓库。萨特在其《存在与时间》中反复申明“人是被偶然抛弃到地球上的”观点,并在此书的结尾写道:“人:是一个无用的激情。”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孤立无援感”是当代人最主要的生存状态。

以工商业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不是将人看作目的,只是将人视作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由于人只是一个没有情感、没有心灵、没有生命、没有主体的工具,那么“人性”就没有必要存在,甚至“人”这个东西都不需要存在。如此久之,我们必然变成一个“空心人”,一个“碎片”,一个“工具”,一个仅有生物本能的“活物”。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有活过——我们距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很远很远,距离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很远很远。

帕坦伽利说,回来,仅仅是回来,回到我们的身心里来,回到我们的生命里来,回到我们的生活里来,与我们的身和心待在一起,与我们的生活待在一起。你生活,你在你的生活里;你做事,你在你的做事里;你思考,你在你的思考里;你爱,你在你的爱里;哪怕你恨,你都要在你的恨里。只要和你自己的一切待在一起,你时刻安处于你的存在之中,那么,你就是完整的,你就是和谐的,你就是充满生机和力量的。

仅仅是和自己亲切地待在一起——走进你的身体,走进你的心灵,走进你的生活,走进你的思想等,并成为它们,做到无论你的身体在哪里,你的心灵在哪里,你的情感在哪里,你的思想在哪里,你都始终保持着“在场”,这样,我们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各种疾病、亚健康将不会发生,或出现后也会自然地好转和消失,我们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各种性情扭曲、人格异化、焦虑抑郁、暴力仇恨等将不会诞生,即使出现,也将很快地淡化和消失。人性将恢复,心灵将重新被唤醒,人的主体性,即人的存在之尊严将再次被捍卫。

圣者帕坦伽利教导我们的第一个瑜伽修行方法就是:你回来了吗?你的人坐在这里,你的心也坐在这里吗?你的整个生命、整个存在也坐在这里吗?如果,你仅仅是一个外在的身躯坐在这里,“那么,”圣者说,“请把你其余的部分也找回来。让一个完整的你坐在这里,聆听关于瑜伽的教导吧。”

所以,“现在”更为深层的意思是:放下万缘,当下即是。

身心的放松和放下,对疾病的改善、气血的疏通、精力的恢复、智力的提高、不良情绪的消除等有着非常神奇的功效。同时,更进一步的放松和放下,是瑜伽各类法门中,最直接最高级的修行方式。这种方式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仅仅放下万缘,彻底放下和超越我与我所有的一切,那么,在这个当下,我们就能实现修行的最高目的——开悟和解脱。

在我们瑜伽中,这种“放下万缘,当下即是”的修行方式称之为“大休息术”。最高的修行就是没有修行,最高的修行就是不再修行,最高的修行就是大休大息。我们之所以有各样的痛苦,有各样的颠倒,有生死轮回,这一切都是我们无中生有地造作出来的。人们对自己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了。每个人都是对自己做得太多了,以至于我们非常累,非常疲惫。现在,我们不再做任何事,让自己彻底地放松下来,休息下来,让整个生活放松下来,让整个人生放松下来,让整个天地放松下来——那么,我们就到家了,到了那个永恒的生命家园:基督教称之为“上帝之国”;佛陀称之为“极乐世界”;瑜伽称之为“梵我一如”;道家称之为“天人合一”。

无论是印度的瑜伽和佛法,还是中国的儒学与道家,其最高目的都是让我们超越一切、回归自然、大休大息,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超越修行、不再修行。但是,对于几乎所有修行新手来讲,由于从懂事起,就被教导着做这做那,几十年下来,我们已深深地习惯于做点什么了,已将自己深深地认同于一个做者——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大脑必须思考点什么。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圣者——老子或佛陀,或帕坦伽利等告诉你:我们的问题都是出在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尤其是乱做得太多。只要将“做”停下来,人间的各样苦难将减少百分之九十以上。只要我们能达到最深度的大休大息,人生所有的终极关怀将当下实现——开悟、解脱、圆满、极乐……

帕坦伽利说完“现在”后,就沉默了。因为他已经将瑜伽修行的最高方法讲授了出来,就是放下万缘,当下即是的“现在”。当我们还在携带着一个沉重的过去时,我们不可能放下万缘,安处于当下。当我们还在被未来的各种期望和愿景笼罩时,我们不可能放下万缘,安处于当下。当我们还有一个“我”横梗在心胸时,我们不可能真正地放松身心、超越思考而安处于当下。圣者说:过去,这是一个障碍;未来,同样是一个障碍;自我也是一个障碍。当我们真正地放下它们时,我们才能自然地回归于“现在”和“此时”之中。

“现在”就是生命,“现在”就是智慧,“现在”就是涅槃,“现在”就是上帝,“现在”就是极乐世界。——帕坦伽利的意思不是说“现在”好像是生命,不是的。圣者的意思非常明确:“现在”就是生命,就是上帝,不是“好像”,不是“可能”,不是“比喻为”,而是“就是”!

因为放下过去、未来和自我,放下一切后,必定自然地回归到此时此刻的“当下”而进入到大休大息之中,一休到底,一息到底。这就是修行的目的,也是生命的最后境界。上帝从来不需要瑜伽,上帝从来不为过去和未来操心,因为上帝那里,只有此时的“现在”存在着。超越瑜伽就是最伟大的瑜伽,以不修行的方式来修行就是最好的修行。圣者只用了一个单词“Now(现在)——”就把所有的瑜伽、所有的修行和盘托出了,那个最后的、最高的、最彻底的教导已经传授给了人们。所以,圣者说出“现在”后,便进入到深深的沉默之中——这种深深的静默就是圣者的“现在”。圣者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在场的所有人:即使是我,也没有比你们拥有更多的东西。我和你们是一样的,作为伟大的圣者的我,也只不过是回归到了当下而已。不用再犹豫了,不用再怀疑了,孩子,看着我的眼睛,看着我的宁静,你就会知道,我们哪里也去不了,我们唯一能拥有的就是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回来,回到此时此刻的“现在”。孩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世间人皆处于“患得患失”中——不患于得,即患于失。修行人需发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向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人类共生死,与时代共沉浮;慈悲济世,仁心化物。这是道义之担当。如果你拿这些要求那些瑜伽修学者或通过各种方式修行以求生命觉醒之人,这些人中将有百分之九十九回答你说:“这些理想很好,但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哪有那么多理由和借口呀?做不到,只是说明我们还没有“铁肩担道义”之勇气和济世化物之悲心,这是唯一的原因,再无其他。

担不起来,那我们放下可不可以呢?也不行。我们太多时候是放不下的。名利放不下,爱恨放不下,身心放不下……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把个人之生死和世间之得失一起放下,把天地宇宙和自己一起放下,一放到底,当下即是。可我们几人能“一放到底”呢?有几人能“大休大息”呢?皆不能。

“患得患失”和“提不起放不下”是人类共有的根本毛病。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修行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修行不是请客送礼,也不是吟风弄月,修行是战胜自己和超越自己。英雄可以平定天下,修行人只想战胜自己。能平定天下者,固然豪杰。能战胜自己者,更是英雄。故修行人,无论男女,皆须有汉子气,须有丈夫气,须有天地浩然之气。需提起时则全部提起,需放下时则彻底放下。不拖泥带水,不瞻前顾后。但千古以来,几人做到?

所以,过了许久,当帕坦伽利再次睁开眼睛,环视人群时,通过这些人的表情,圣者发现他们并没有听懂他的话,人们并没有如圣者所期望的那样回到“现在”。听众们一个个睁大眼睛看着圣者,渴望听到更多的教导。可更多的教导并没有出现,圣者只讲了一个单词“Now”以后,就再也不说了。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迷惑。

圣者在心里幽幽地叹息了一声,清了清嗓子,对大众说:“现在——开始教授瑜伽。” 0+jqULlNzsH+buGl92WwcLw4B3Rda32Dd/FQNpHo1Cna9KOa/CUnTRewhbjoTz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