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也五义

《瑜伽经》的“经”字在英文中写作“Sutra”。“Sutra”是英语从梵文中借来的。中国佛经中,将此梵文词音译为“修多罗”。“修多罗”或“Sutra”,其有五重含义。

一、贯穿义

现在缺少确切的记载,但最晚不迟于隋末唐初时,我国造纸技术业已传入印度。推测传入的原因,应与商旅沿丝绸之路往返于中印,或中印高僧往返于两国有关。在此之前印度的典籍最早是书写在大型贝壳和动物的骨骼上的,很类似我国的甲骨文。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印度人开始陆续将典籍书写在经过裁剪和防腐处理的芭蕉叶上。自芭蕉叶的书写诞生后,就成为印度典籍书写的主流。但芭蕉叶书写并没有完全取代贝壳书写,贝壳书写仍然在小范围内被保留着,伴随着蕉叶书写,持续到中国纸张传入为止。在中国的纸张未传入印度之前,书写于贝壳和芭蕉叶之上的经典,统称为“贝叶书”或“贝叶经”。

“经”最原始的意思是贯穿于贝壳或蕉叶的“线”,这条线就叫“经线”,简称为“经”。不久,“经”的含义就被用来指称贯穿文句之间的基本精神。每本典籍中都有一个基本宗旨贯穿于全文。如《瑜伽经》就是由“瑜伽五义”这个基本宗旨贯穿于整本经典的。用我们中国人的观点看,凡是被称为“经”的典籍,必须有一个形而上的“道”贯穿其中。不然,则不能被称之为“经”。那么,《瑜伽经》这部经,是什么“道”贯穿其间的呢?就是瑜伽之道贯穿其间的。这个“瑜伽之道”就是基于“瑜伽五义”之上的“生命觉醒之道”。因有此真实不虚、可修可证的“瑜伽之道”贯穿于此经,故《瑜伽经》方可称之为《瑜伽经》。

二、涌泉义

经文与一般文字有很大差别。经文全部是从圣贤的见地中、生命中自然流显出来的智慧金言。这些智慧言语,字字发人深省,句句启发暗昧。故研习经典不可如阅读一般文字,仅需一遍两遍即可。但凡经典,皆需反复玩味,一生相伴。如《四书五经》,我们中国人从儿童一直读到老,还是感觉读不透。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和启发。经典给人的启发是无穷无尽的,就像一眼泉水那样源源不断。经典的深度来自经典作者的生命和智慧的深度。因这些经典的作者皆为圣贤,已得生命究竟圆满,已融入无限和绝对之中,故他们的言语和教导,自然也是来自这个无限和绝对的源头。因来自无限和绝对之境,其所含智慧和启发,自然也就泉涌不断,无有枯竭。

三、生化义

经典是圣贤的生命化现,是圣贤的智慧结晶。深入经典就是深入圣贤雄沉博大之生命圣境之中。此圣境可令经典之研习者、修学者和念诵者涤荡身心,提升境界,开启生命,重获新生。经典是圣贤的第二生命,或者说是圣贤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故走进经典就是走进圣贤生命。老子《道德经》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经典如同无形的“玄牝之门”——一个巨大的、抽象的、母亲式的“子宫”,将我们的健康、纯洁、智慧、解脱和整个天地万物等,悉数生化出来。一次又一次地生化出来,永远生生不息。

四、标准义

标准者,不易之法则也,是非对错之参照也。经典是人文世界的参照标准,每当我们临事难决之时,当参照相关经典,以为准绳。在印度古代逻辑学(即“正理学”)中,事物的是非对错之评断标准,在符合逻辑学中的三大根本定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的基础上,还承认有四种途径,皆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和评判事物:现量——直接感知,如眼睛看见太阳等;比量——合乎逻辑的推理;譬喻量——通过“像……一样”来加强和拓展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圣言量——通过圣贤的教导和经典的启示来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量”即衡量、丈量或考量之义。

耶稣说: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岂止耶稣或《圣经》是我们的道路、真理和生命,每个大成就者,每个圣贤和他们的言行经论,都是我们的道路、真理和生命。这就是“圣言量”之意。

五、实践义

尤其是印度的瑜伽学派,非常注重修行实践。经者,“经过”“经由”“经受”也,即“行”之义,合称“经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依经修行时,仍呼之为“经行”。“经行”即约身心以合经义之谓也,或依经而行之谓也。经典不仅是用来阅读和思考的,它们更是用来实践和经历的。以中印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无比注重身心实践和依教修行。空言一丈,不如实行一尺。我们先辈们很不喜欢泛言经典而不切实际,将此斥之为“清谈”或“戏论”。清谈误国,戏论误己。此为行者之大忌。自古修行者,均提倡少言多行,避免空谈戏论。 VMX1yqeuJsM13n2XtzbDtXabP7DAtr01LoxceCA46tiXi5XbrRtFlP21aSiJZc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