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堂的邀请

3.48 通过对各感官的感觉的过程、固有的特性、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各自的意志的深入觉察,瑜伽士即可有效地掌控它们。

3.49 (当瑜伽士有效地掌控它们时)即可从这些感官中获得(主人般的)自由,此时感官在进行感知活动时与心灵之间的互动(即心灵对感官的反应,或感官对心灵的反应)因更加直接而变得更加迅速,不再像此前那样,外部的现象世界是曲折或缓慢地经过各感官而抵达心灵。

这两节经文教授的是关于八支瑜伽的第五支:“制感”。我们已于讲解八支瑜伽时详细疏解过了,此处从略。

3.50 当瑜伽士能精确地辨别圆觉与对现象世界的认知(是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范畴)时,便可在任何时候避免出现迷失和错乱。

对圆觉(即本性)的认取,可成就开悟和解脱;对现象界的认知,可成就科技和经验知识。此两者对于人生而言都是不可缺失的,须臾不可离的,此两者也是不可相互取代的。但在现实中,时常发生经验知识和先验智慧相互取代的现象:西方曾试图用经验知识来取代先验智慧,或用经验知识来排挤先验智慧;东方曾试图用先验智慧来取代经验知识,或用先验智慧来蔑视经验知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凡是不能同时重视经验知识和先验智慧这两者的文化和思维,没有不出现重大问题的,这样的社会没有不畸形和变态的。故圣哲此节经文的教导非常非常重要,它劝诫并警示人们,只要能正确地深入地觉察本性,且能探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并理性地知晓二者之不同,就可防止迷茫和昏乱。

向着圆觉(即向着实现人生终极关怀的成长)的过程是“为道日损”的过程,是无为和超越的过程,是做“减法”的过程;对现象界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索和认知的过程,是“为学日益”的过程,是做“加法”的过程。此两者相反相成,互补有无,构成生命和人生的两个方向相反的回环,如鸟之双翼,人之双足。缺损任何一个,无异于鸟折一翼,人失一足。而事实上在个人或时代那里,人类几乎从来就没有很好地平衡过经验知识和先验智慧这两者,因此给个人或时代造成了很多“迷失和错乱”。

3.51 当修行者清楚地认识到,甚至对全知(即无我智、神智或般若)也不可生执着和贪念之时,一切人生和身心中的各种苦痛与烦恼之源必然断绝,圆觉之照彻如太阳一般高悬。

这是人类所可能有的最为终极的洞见和教导之一:即使是对“终极智慧”本身也不可执着。因为执着源于自我。终极的智慧——自性中本有的圆满之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我之智,它与自我水火不容,没法共存。得其一者,必失其一,两者永不可兼得。识得此义,即知为何“甚至对全知(即无我智、神智或般若)也不可生执着和贪念”。如此则“一切人生和身心中的各种苦痛与烦恼之源必然断绝,圆觉之照彻如太阳一般高悬”。

般若有三德:“断烦恼(断德)”“生万物(生德)”和“觉照一切(明德)”。此前圣哲主要阐述的是般若三德之“生万物”和“觉照一切”之两德,此节经文则正式阐述般若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也即般若自身本有之功德)——“断烦恼(断德)”。

3.52 即使得到天堂的邀请(即进身于圣贤或成就者之列),修行者仍须避免执着、骄傲,或烦恼的复发。

在不同的语境下,“天堂”一词有不同的含义。宗教中的天堂是形象化、情感化、拯救式的天堂,故宗教的天堂是信仰型的天堂;瑜伽中的天堂是无形化、本体化、先天化、觉醒化、理性化、自救式的天堂,故瑜伽的天堂是生命型的天堂。此节经文中的“天堂”一词,同时含有信仰型天堂和生命型天堂之两义。

有个故事,与此相关,颇有启迪意义。一个妓院和它对面的寺院之间只有一街之隔。有一天,妓院里的头牌姑娘和寺院里的住持同时死了。住持在去天堂的路上遇到了那个头牌姑娘,姑娘对住持说:“当我死后不久,就听说您也去世了,而且也正在赶往天堂的路上。在此等您,是为了让你走在我的前面,这是我对你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住持用鄙视的眼光看了姑娘一眼后,理也不理,继续走路。

到了天堂门口时,天使只允许姑娘进去,不允许住持进去。住持非常恼怒,大声责问守门的天使这是为什么。天使说:“我们给所有人在其一生中,都发出过至少一次的天堂邀请信。当这位姑娘收到信后,认为自己人生不幸,堕落为妓。既然为妓,何敢有往生天堂之想?承蒙上主慈悲,给予天堂准进证,整日里便思量着,如何去做更多的善事来回报上主。从此这位姑娘更加谦卑,更加同情弱者。”

“而你,”天使换了一副严厉的表情说,“自你收到天堂邀请信后,不仅不生感恩之情,反生自大傲慢之心,自此放逸怠惰。像你这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还想进天堂?不让你下地狱,已是上主的慈悲了。” adsQHKXhK4R2IFcnvd5w0oqFq/Fi3M3yoAI/azONsWhD+5GlWaUv6Q8PYOTW8y4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