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神通与大成就

3.32 通过对中脉的观想与觉察,可让我们安住于宁静和沉稳。

中脉和位于中脉上的七个轮,在瑜伽修行中无比重要。对七轮的激活和中脉的疏通,直接决定着瑜伽修行的成败、快慢、深浅等。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流派——昆达里尼(Kundalini)瑜伽和我们的皇冠瑜伽的核心修证方法,是直接建立于中脉和七轮之上的。只不过是,昆达里尼瑜伽在历史上一直处于显传状态,而皇冠瑜伽则一直处于隐传状态。

佛教的密宗因大量吸收了瑜伽的思想和修行方法,在瑜伽的直接影响下,同样也十分注重脉轮的修行。浩如烟海的佛教密宗经论和法门多端、体系繁杂的各种修行方法,从根本处讲,全部是建立在中脉和七轮基础之上的。何以如此?因为在皇冠瑜伽和佛教密宗看来,中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能量的通道这么简单,七轮也不仅仅是七个人体中的能量中心这么简单。

瑜伽学认为中脉上的各个轮,全息着和对应着一个生命层次或叫意识层次。海底轮对应着地狱道,腹轮对应着饿鬼道,脐轮对应着动物道,心轮对应着人道,喉轮对应着阿修罗道,眉间轮对应着天道,顶轮对应着超越六道的圣道(解脱之道)。轮就是门,门就是轮。七轮就是七个门——与之相对应的那一道的大门,或此轮即代表与浓缩着那一道。激活此轮即是激活那一道的意识,或疏通整个中脉就是贯通意识所有可能的层次而整合为一体。这种整合一体的意识之境就是圆境,就是圆觉。

生命(意识)的觉醒是整个意识全体的觉醒,是生命(意识)所潜含的所有层面的觉醒。生命包含凡圣迷悟两类状态,故生命(意识)的圆满觉醒是包含凡圣迷悟所有对立双方的觉醒,不是仅仅只对圣和悟的觉醒,它更是对凡和迷的觉醒——包含着凡和迷的觉醒。在圆境中,不是彻底消除了一切凡和迷的那个只有圣只有净的境界,而是包含着所有凡和迷的境界。故圆境、圆满、圆觉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和了悟的境界。由此我们可知,六道、凡夫和无明等并非是圆境和圆觉之外的“偶然之物”“赘疣之物”,它们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为它们也是性分之物,是本性中自含之物,故也是本性的一部分。——这是在圆境和圆觉视角下的必有之见。因此站在儒家之角度看,天地生人,生物,生天堂,生地狱,乃至生出如此等等,皆有其确然不可移之意在也。用基督教的话说:上帝造阳光,也造黑暗;上帝造义人,也造不义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瑜伽和佛教密宗等都那么热衷于修行七轮和中脉的原因。中脉是贯穿所有生命(意识)层次的通道,“通过对中脉的观想与觉察,可让我们安住于宁静和沉稳”。圣哲在这里用了两个很保守的词:“宁静”和“沉稳”。通过对中脉的观想与觉察,不只是让我们安住于宁静和沉稳,而是快速实现圆境和圆觉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对中脉的观想与觉察,以及对各轮的观想和觉察,有三种方式。

1.直视法:直接觉察和观想着对象——中脉或某个轮。

2.对视法:想象着我位于我的身体的对面,我在我的对面用心觉察着和观想着对象——中脉或某个轮。这两种方法都属于“从因到果修行法”。

3.重演法:我即师,师即我。我(师)在重演着师(我)在修行“观想和觉察某个轮或中脉”的全过程。此种方法介于抽象和具体之间,既有一定的具象性,又有很强的抽象性,其中微妙,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多修行实践,自有体会。此法属于“倒果为因修行法”。

从祛病健身角度讲,中脉是一个能量的通道,是各种经络中最大的一条通道;从开悟角度讲,中脉不再是“位于上半身正中的一条脉道”,它是一条哲学上的“中道”——中庸之道。什么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并包含一切二元对立的“见”“修”和“果”。此“见”谓之“中道见”或“中道观”;此“修”谓之“中道修”或“中道行”;此“果”谓之“中道果”或“中道圆成”。建立并恪守“中道见”“中道修”和“中道果”就是终极的中脉修行。

3.33 通过对顶轮的观想与觉察,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完美洞察力的人。

顶轮又名智慧轮、解脱轮,是七轮之总轮。顶轮的开启标志着所有七轮的激活。不只是顶轮的激活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完美洞察力的人”,每个轮都是生命(意识)的一个层次,都是智慧的一种存在方式或侧面。开启哪个轮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洞察力和悟性等,顶轮当然就更是如此了。

3.34 (通过对上面十几节经文进行单一或多项的修学)同样还能获得诸多灵感和启示的降临。

瑜伽的修行是实践的智慧学,贵在“实践”两个字。空说一丈,不若实行一尺。瑜伽和生命里太多的奥秘不是空谈而来的,是实实在在地实践修行而来的。只有自己实际去修证了,才能“如人饮水,冷温自知”;只有亲自去尝一口梨子的味道,才能真正地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数千年来,人类的精英们几乎全是修行者,换句话说,修行缔造出了难以计数的人类精英。这些精英都不是空谈出来的,都是经过实践出来的。最大的和最终的灵感和启示就是明心见性,最小的和初级的明心见性就是各种降临的灵感和启示。

3.35 对心灵的深入觉察,我们可达到对意识真相的了解。

心灵是意识之别名,心灵就是意识,意识就是心灵。对心灵的觉察就是对意识的觉察。对意识的觉察就是意识对自己的反省、反映和反思。意识难以在其同一个层面对其有一个全体的了解,意识需要通过一个超越,才能有效地反省反思出意识的内涵。所有的瑜伽之修行就是对意识内涵的觉察和反省的过程,所以说,瑜伽的修行就是意识的修行。意识的修行就是对意识的一次连续的反省和觉 照的过程,直到反省和觉照出意识的真相——明心见性。

3.36 通过上面这些修证,获得的对现象世界不同方面的认知,皆可帮助我们对错误(迷惑)进一步的识别,如此可使我们不断地趋向那个绝对的圆觉。深入地觉察每个错误的不同特征,皆有助于对圆觉之真相的洞悉(由错而知对,由相对而知绝对)。

除非是上根大器之人,当下认取,立地成佛。一般根器之人,无论是通过“从因到果修行法”,还是通过“倒果为因修行法”,都需要在不断的修行实践中积累经验,锤炼品质。开悟是需要一个坚强的身心和生命的品质为前提的,不然没法承受证悟的冲击力。如果把证悟比喻为火,身心就需是金,只有真金才能不怕火炼,且在烈火中更能见证出真金之品质。如身心不是金,而是朽木怎么办?它们怎么能承受住烈火的淬炼?既然人人都有真心和本性,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没有证悟?那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素质太差,特别是心灵的品质太差,意志力、理解力、承受力、超越力、感受力等等远远没有做好准备,来承担那个最终时刻的降临。

开悟是冒着死亡危险向着存在深渊的终极一跃,开悟更是将自己的身心彻底地粉碎后的再生和重组,开悟就是毫无保留地交给你的导师或那个被称为“神”或“神性”的对象。试问,就你现在的心灵素质,你有这个承受力?你有这个勇气、决心、品质和准备去完成和承担将要发生的这一切?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人。同样,在生命成长和觉醒之路上,最后的一跃同样也是给那些已准备好的人。

3.37 经过对对错(也含美丑和善恶)不断深入的辨识与觉知,可有效地促发我们的听觉、感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功能获得飞跃式的提高。

圣哲通过此节经文告诉我们,修行是一个相伴一生的过程,它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可一蹴而就。逐步地锤炼自己的身心和意志,养成总结成功和失败的习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修行很像一个高明的侦探,能从各种线索中判断出哪些有用,哪些无用,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寻根探源,最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瑜伽修行,亦复如是。

孔子一生最讨厌的就是“乡愿”之人。什么是“乡愿”之人?通俗地讲,就是那种是非不清、立场不明、无原则无操守、随势而趋之人。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小人”。这样的小人,不仅中国多,古今中外哪儿都有。孔子斥之为“德之贼”。此类德之贼人不仅孔子不喜,圣哲也不喜,故反其道而行之曰:不可以对对错、善恶等“是非不清、立场不明、无原则无操守,随势而趋”,而是正相反:“对对错(也含美丑和善恶)不断深入的辨识与觉知”。如此,“可有效地促发我们的听觉、感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功能获得飞跃式的提高”。

飞跃式的提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式的飞跃,一种是神通式的飞跃。

智慧式的飞跃是指在经过对对错(也含美丑和善恶)不断深入的辨识与觉知的过程中,我们的听觉、感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功能,将获得很好的锤炼和提升,从此我们的智慧——感觉能力、判别能力、觉察能力、理解能力等将获得超乎寻常的提升。此名之为“智慧式的飞跃”。

神通式的飞跃是指在经过对对错(也含美丑和善恶)不断深入的辨识与觉知的过程中,我们的听觉、感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功能,将获得越来越特异的能力,即此前圣哲阐述过的“灵听、灵视、灵感”等神通。此名之为“神通式的飞跃”。

3.38 获得这些超常之神通可能会让自己或他人误以为获得了(瑜伽修行的)大成就。(其实这些神通是很低的成就,如果认识不清这一点),很可能会让我们止步不前,而影响到我们对修行的最终目的——真我(无我之我,即圆觉)的追求。

有几句与“神通”相关的话长期流传于印度历史中。

第一句是:“神通不敌业力。”——神通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对业力有所改变,神通对业力只能起到修枝剪叶的作用,但达不到从根本上摧毁或化除业力。业力仍然以它们自身的法则和特性一路演化下去。如果把神通比喻为小岛,那么业力就是小岛之外的汪洋大海,就算是把小岛向外拓展很多,变成一个大岛,相对于无边汪洋而言,也是沧海一粟。

第二句是:“神通有善性,也有恶性。”——如对神通运用得当,它可以启示人,引人向善,导人觉醒,助人为乐,增长功德(如用神通诊病治病等)等;如运用不当,神通也是那些爱以“神道设教”之辈,最喜欢使用的方法之一,运用神通来惑乱众生,骗财骗色等,此类人历代都有,当代更多。故神通既是助道之缘,也是障道之因。

第三句是:“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证空是大道。”——这句话最重要。它提示我们不可沉溺于神通之中,渐失瑜伽修行之终极目的——明心见性,证悟圆觉。与瑜伽修行的这个终极目的相比,再大的神通——就算是穿墙遁地,移山填海,也只是小术而已。“这些超常之神通可能会让自己或他人误以为获得了大成就。”真正的大成就或根本成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心见性,除此之外,都不可名之为“大成就”。但这句话又常被一些人用来取笑那些有神通并正确地使用的人,讥讽这些人只知小术,不识大道。我们时常反问这些人:“如果连这点‘小术’你们都没有,何堪奢谈大道?”

3.39 通过深入地解除对(自己的)身体之认同(执着),心灵即可深度而敏锐地流动(即处于深度的自由之中,也即意识不再受束于身体),此时意识即可进入他人的身体之中(以探知他人的身体情况)。

此节经文与3.19节经文旨意类似“对他人(主要指古今的修行大成就者和圣贤)作深入觉察,便可体证此人之生命(此处的‘生命’包括思想、能力、证境、智慧、品德等)”,大家请参阅3.19节经文疏解。

人们的心灵都有不同程度的僵化现象,这就叫“意识形态”或叫“意底结牢”——意识像冰块一样冻结住了。与“意底结牢”强烈的人交往,能明显感受到此人教条刻板,冥顽不化。怎么办呢?“通过深入地解除对身体的认同,心灵即可深度而敏锐地流动。”深度而敏锐地流动后会怎么样呢?“此时意识即可进入他人的身体之中。”“身体之中”有时候就是指我们的这个身体,但更多时候是对我们的存在或我们的生命而言。进入身体可以实现体感探病、透视探病等目的;进入心灵,可以实现他心通等;进入生命,进入存在,特别是进入历代瑜伽大成就者的生命,可以采取与他们心心相应基础上的“倒果为因修行法”。但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深入地解除对(自己的)身体之认同”。

3.40 通过对生命能量的控制,可以令瑜伽士穿越水、泥土、荆棘或其他物体而无障碍,或于空中飘行。

梵文Prana一词音译为“普拉那”,因为汉文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故没法直译,只能勉强将其译为“生命能量”“生命势能”或“生命势力”等。“对生命能量的控制”的“控制”一词可以有很多种诠释,其实就是将身体通过观想慢慢地光化或虚化。当真切地感受到身体被光化或虚化后(此时一般人可能看到你是一团光或什么也没有,也有可能一般人仍然看你如常,但自己能真实地感受到已经光化或虚化了),即有可能达到“穿越水、泥土、荆棘或其他物体而无障碍,或于空中飘行”等惊世骇俗之神通。在印度古代和现代,一直流传着关于瑜伽大师具有诸如此类神通的故事。在其他修行流派中,如道家的内丹派或佛家的密宗等,同样流传着诸如此类神通的故事。我们在瑜伽的研究和探索中,对这些惊世骇俗的神通进行过长期的考查,证明确有其事,名不虚传。只是出于某些原因,不便作更详细的透露。在此只是想说明,作为一代圣哲,瑜伽之父帕坦伽利,他老人家并没有诳语欺世,此节经文所言,俱为真实,已经被历代杰出的瑜伽行者一再地证实过。

3.41 通过对脐轮(即太阳神经丛)能量流的控制,瑜伽士将转化为光。

此节经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瑜伽修行方法的教导,但此修行方法已经在传统印度瑜伽流派中失传了,庆幸的是,此修行法门被印度大乘晚期佛教——密宗完整地吸收和体系化后流传到西藏,并取名为“拙火成就法”或“拙火瑜伽”,一直传承至今。

“拙火成就法”即是从观想脐轮内有一个小小的火焰开始修起,直至全身转化为光明。此时,普通人有时发现此瑜伽士化入一团光明之中。“拙火成就法”修行获成就者,可于生前能耐极寒,更为神奇的是,死亡时整个身体于数日之内逐渐光化而去,最后肉体会缩小为一尺多高或仅剩下头发、指(趾)甲。此名之为“虹化”——像彩虹一样化去。获此成就者在印度和西藏密宗内古今皆不胜枚举,但并没有听说印度瑜伽士中有达到此“虹化”成就者。由此可知,《瑜伽经》此处经文所教授之法,在传统瑜伽各流派中均已失传。

“拙火瑜伽”的具体修法是:观想脐内有一个圣洁的小型莲花,在莲蕊处有一个极热的小火苗亘古不熄地燃烧着。瑜伽行者用一种爱恋的、亲切的态度,静静地观看着并感受着这个极度炽热的小火苗。采用“直视法”“对视法”和“重演法”,这三种观想方法任选其一,或交互使用亦可。

“直视法”就是从自己的双眼处向下内视脐内部位;“对视法”就是前面某处有一个小型莲花,莲花之上有一个炽热的火苗,这个“前面某处”恰好就是我的脐轮之处;“重演法”就是在我即师、师即我的前提下,师向我重演一次他修行此“拙火瑜伽”的全部过程和证验。

多数人修行第一次(约需半小时至一小时)即能观想起莲花和火苗,或感觉到这个莲花与火苗的存在,并感受到这个炽热的火苗的热度。随着修行次数的增加(一般每天不少于修法一次,每次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一次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为“一座”,每天上限为“四座。一天超过四座以上,即为过多;低于每天一座,即为不及。

以每天修习一至两座为计,一般十天至一个月左右,瑜伽士即能达到非常清楚地观想到莲花和火苗,或强烈地感受到火苗的炽热。下一步就是“看到”或感受到火苗的周围如冰块一般在慢慢地“融化”“净化”或“光化”。如此,随着用功日深,“融化”“净化”或“光化”的体积会越来越大,扩大到整个内脏,再扩大到整个躯干,再扩大到四肢,最后是整个身体全部被“融化”“净化”或“光化”。达此境地后,各类疾病必有一个巨大的好转或痊愈,身体必定脱胎换骨,有不少修行者以此直达证悟。

在以脐轮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融化”“净化”或“光化”,不仅是“融化”“净化”或“光化”业障、业力,转化各种生理疾病和毒素等,同时对心灵也是一个“融化”“净化”或“光化”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是清清楚楚的。

再下一步就是慢慢地心灵与此火苗合二为一。此时我即火苗,火苗即我,我与火苗无二无别。因为此时已无主客,故无所谓谁在观想谁,谁在看着谁。因无主客,无法再有位置,故此时此火苗也不再有具体位置。这个“我即火苗,火苗即我”、泯灭主客的过程是自发的、自然的,不用人为地去强求。

当高度或彻底地主客双泯、无物无我之时,就是开悟之时。此时拙火瑜伽就转成了光明瑜伽——当子母光明相通互融之时,开悟就发生了。“拙火成就法”和“光明成就法”只是入手时不同——一个开始是观想自己整个存在融化为光明,一个是脐内有一个莲花和火苗(但这个火苗始终不扩大,永远都是小小一个火苗,只是这个小小的火苗极其炽热,将其炽热程度发挥到我们能想象出来的极限,是这个火苗散发出来的光和热将它的周围逐步地“融化”“净化”或“光化”……)

所有的瑜伽大成就者都可以预知自己的死亡时间,有人是提前一周,有人是提前一个月,有人是提前一年甚至几年,即预知自己的大限之时。要是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有没有什么特殊方法以知道大限之日,其实是没有的,是自然地、自发地知道的。

就像我们根据曙光而知太阳必要出来一样,乃至能预知太阳几时几分出来。我们身心里有很多死亡的“曙光”,修行有素的瑜伽士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些“死亡曙光”由此而预知死亡于不久的某个时日必将到来。当拙火瑜伽修行到第二步骤——“我即火苗、火苗即我”阶段的瑜伽士,在死亡降临时,不仅内化并沉潜入本性的永恒之光中,而且肉体也会以可见(即一般人可见)或不可见的方式,被逐步地“光化”。几天后,全部身体只留下指(趾)甲和头发,以及一些舍利子,这就叫虹化,佛教称此为“涅槃过程”。故佛教的“涅槃”一词有两义:一指圆满的证悟,二指成就者的死亡过程。

虹化可以粗浅地理解为“临终时将自己火化掉”。生前拙火瑜伽修行不彻底者,死亡时会没法将全部的肉体光化掉,最后身体会缩小到一尺高左右,就再也不能进一步缩小了。这样就留下了一个如婴儿般的小身体,这个小身体在半个月后会变得很坚硬,如钢铁般坚硬,故这个小身体在佛教密宗里称为“金刚不坏身”。

修行大成就者死后留下金刚不坏身有两个原因:一是有意留下,是为后人留下一个大成就者的见证,让后人坚信修行之事非虚妄,以此来增强道心;二是生前修行不彻底的见证——此人生前修行拙火瑜伽不彻底,没有将所有的肉身全部“融化”“净化”或“光化”,死后留下的这个小身体正是生前肉体没有被全部净化或光化掉的“渣滓”。

虽然拙火瑜伽和虹化法门,圣哲通过此经中的此节经文正式公布于世,此后不到三四百年即被佛教密宗吸收而成为密宗的一个根本修行方法。反而,此殊胜法门在瑜伽里传承中断,以成绝学。因拙火瑜伽(包括光明瑜伽)是一条快速而稳妥的修证方法,故密宗历代修行此法门且得大成就者不计其数。

超越物理法则

3.42 通过(在深度宁静中)觉察幽远的声音,可以让我们获得“神圣的听觉(即灵听——天耳)”的神通。

3.43 不断深入地冥想身体融化入纯净的光明之中,瑜伽士可获得穿越空间的能力。

此两节经文浅白如话,不需注解。

3.44 当瑜伽士彻底地消除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分离,那么覆盖在心灵内在光明之上的面纱(障蔽)就会自动地揭去(心灵之光即可自由地显耀出来)。

此节经文阐述的依然是在取消和超越内外、主客等二元对立后的圆境圆觉下,本性之光(心灵内在光明)即会自然地、自发地呈现出来,即明心见性。

3.45 通过对事物各方面(显表的、微妙的、内在性的、外延性的和目的指向等)的深度觉察,瑜伽士即可精通各事物(的原理)。

岂止是瑜伽士可以达到“精通各事物的原理”,谁做到或践行对事物各方面(显表的、微妙的、内在性的、外延性的和目的指向等)的深度觉察,谁就一定是思想家、科学家,或精通某些专业技能与学问的知识分子。但一名瑜伽士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强化自己的感觉和觉察能力,以到达超乎常人的程度。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些故事:修行有素的瑜伽大师,可以于千里之外感受到他的某个弟子的心念和思维,或感受到身边动物的情绪,以及自然界某些事物的“情绪”,等等极其微妙的事情。

3.46 如此,即可产生出某些非同寻常的能力(即神通),这些神通包括对(体内)微小的粒子施加作用(令其发生改变),而达到使瑜伽士的身体变得完美。(这些神奇的事迹在普通人看来)是超越物理法则的。

此节经文有两个重点:一是瑜伽修行可以使瑜伽士的身体变得完美,二是明确指出神通是超越物理法则的。

第一个重点——瑜伽修行可以使瑜伽士的身体变得完美。瑜伽修行对身体内在的影响和作用,这是所有瑜伽修学者的共识。使瑜伽士的身体变得完美,这同样被历代瑜伽师们无有例外地一再证实着。瑜伽修行的深浅高低,完全可以从此人的外表是不是英俊、庄严、神圣、睿智、慈悲、纯洁等方面看出来。一个外表看上去英俊、庄严、神圣、睿智、慈悲、纯洁的人未必一定是一名瑜伽大成就者(因为有可能是此人天生即如此),但一名瑜伽大成就者必定是一位英俊、庄严、神圣、睿智、慈悲、纯洁的人,不可能有例外。这与此人外表穿着破烂与否、社会地位和知名度高低等,不存在一点关系。

第二个重点——神通是超越物理法则的。西方把神通叫作“超自然能力”,其意也是指神通这种特异的功能是违背或超越自然规律的,所以神通没法通过现代生物学或物理学来解释。比如说,我们皇冠瑜伽里的开顶,运用导师的禅定力将学生和弟子们的梵轮(头顶百会穴区)的头骨明显地软化或化开指甲至一枚硬币大小,以此来证明脉轮的激活和疏通,导师不用任何外在的机械力和物理力,仅仅把手轻放于学生头顶十几分钟,当时或几天内,学生们梵轮处的头骨即软化或化开。这种神奇的现象是没法通过生物学或物理学来解释的,只能运用瑜伽学或生命学来解释。(关于“开顶”详情,请参阅《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潘麟著,黄山书社出版。)

3.47 (使瑜伽士的身体变得完美)包括美丽、速度、力量以及如钻石般的坚固,等等。

此节经文是承接上一节而来。最后一段,The durability of a diamond,还可有另一种翻译:“修行有素的瑜伽士的体内可以凝聚成多少不等的舍利子。”

舍利子又名“坚固子”,形容其品质异常坚固,犹如钻石(据说有科学家对舍利子进行过分子结构式的检测,发现其坚固性超过钻石);舍利子又名“功德聚”,意指舍利子这种神奇的物质是从修行者的功德中化生出来的,而不需遵守物理学的物质守恒定律。

在修行者去世后火葬其身体时或自行虹化后,皆可遗留下若干舍利子。修行更高者于生前即可不断地从身体上化生出舍利子(如大成就者在躺过一晚的床上即可发现遗有若干舍利子)。舍利子还有自我再生或于不同情况下自发增大或缩小等现象。这些伴随着修行而来的神奇生命现象,引用上节经文就是:“是超越物理法则的”。

舍利子从外形上分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花朵形(即舍利花)、圣像形(即整个舍利形成一个佛菩萨或圣人的雕像或浮雕像)等等;从色泽和质感上分有透明型、半透明型、不透明型、表面光洁型、表面如石型、翡翠型等等;大小则从肉眼仅见到大如鸡蛋不等。

数千年来,舍利子现象是只有在印度的瑜伽和佛教修行士人群中才有的现象,也就是说是只有印度文化和传统中才有的现象,同样修行的基督徒、儒生和道士,则从来没有此现象产生,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TRbvKlH95LztSVTTP5Hi71RD2EmkKN3pAOcxAmuqCf+TPoUcesgYUOlWem+4G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