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皇冠瑜伽与他心通

3.19 对他人(主要指古今的修行大成就者和圣贤)作深入觉察,便可体证此人之生命(此处的“生命”包括思想、能力、证境、智慧、品德等)。

此节经文教授的是皇冠瑜伽(Crown yoga)“倒果为因修行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心传方法。皇冠瑜伽通过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心传方法来实现“倒果为因法”的修行。以此方式,当下或尽快地实现将自己的导师或历代瑜伽大成就者的境界、证悟、智慧、功德等转化为自己的所证和所有。故皇冠瑜伽是瑜伽中的皇冠,是一种不修而修、不证而证的圆顿法门。这门千古绝学至简至深,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根本依据就是圣哲此处的教导:“对他人作深入觉察,便可体证此人之生命。”

通过“倒果为因法”,同时在我即他、他即我(我的身体即他的身体,我的心灵即他的心灵,我的证悟即他的证悟,我的境界即他的境界……)的“相即”中,不仅可实现开悟和圆觉,而且若从潜能开发的角度讲,皇冠瑜伽的相即互融之核心方法也是开发神通的很好方法——至少此法可以开发和强化出两类神通,体感探病和他心通。

体感探病就是用自己的身体上产生的不同或异样的感觉感受,来诊断他人身体有何疾病和症状的一种神通(俗称“特异功能”,西方称之为“超自然能力”)。体感探病属于瑜伽中的“圣医”(我们现在将其体系化后,更名为“生命医学”)的诊病法之一。

体感探病的方法是八个字:“合二为一,一分为二”。诊病者站、坐、卧姿势不限,要点在于身心放松。观想被探测者——病人在一瞬间内,“融合”进自己的体内,我即病人,病人即我,这就是“合二为一”的意思。合二为一后静心体会和觉察自己身体上,哪儿有不适之状。哪儿有什么不适之状和感受,对方即有同样之症状与感受。这就是“体感探病”法。

体感探病之对象可以是任何人,也不限于被探查者此时与探查者的距离。如被探查者此时与探查者相距万里,此万里之距不会对探查结果存在任何影响,与此时被探查者就在面前的探查效果是一样的。

对于从未见面者的探查,要领只须做到“对象唯一”即可。何谓“对象唯一”?比如说,探查者想象此时与我通电话者(很可能此人我从未见过,是第一次通电话,也不需知道对方此时距离多远)瞬间与自己“合二为一”,开始体会和感受自己身体上何处有不适之感。往往是瞬间即可发现自己不适之处,那即是对方之症状。这就是“对象唯一”。因为此时与你通电话者,只能是“这一位”。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只要在观想与我们“合二为一”的对象是“这一位”时,即是“对象唯一”。如此类推,不需赘述。

合二为一的对象可以不需要知道年龄、性别、距离等,全部要领只须通过臆想,让与己合二为一者是“这一位”即可。如果此人此时是在遥远的远方而诊断之,此则名之为“千里诊病”,又名“遥诊”。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遥诊与此人此时当面而诊断之,效果(即结果)是一样的,不会有任何不同。唯一不同的是,探查者需要克服的是习惯性思维障碍,即顽固地认为千里之外是不可能与当面效果一样的。探查时,心中想象被探查的“那一位”——不需要将对方的形象观想得太清楚,朦朦胧胧即可——与我合二为一;探查结束后,心中想象对方与我“一分为二”即可,即他是他,我是我。

如果不经过“一分为二”的观想,有可能对方的疾病信息留在探查者的身体里,使身体产生某些不适。尽管这种可能性极少,但为了达到万无一失,想象“一分为二”这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大约有10%左右的人的体质是“非敏感型”。产生体质“非敏感型”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原因是,此人一生下来就对各种痛痒等生理感觉反应迟钝,甚至几乎没感觉。还有一类“非敏感型”的人是后天形成的——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超强度的搏击之抗击打训练,长期酗酒等原因,久之,身体(神经)的敏感性大大降低,而成为“非敏感型”体质的人。先天和后天因素加在一起,共计有10%左右的人是“非敏感型”体质的人。对于这类人,在他们没有经过瑜伽修行而提高身体敏感度之前,是没法体感探病的。

除此之外,约90%左右的人,学完此体感探病法,当下即会。至于掌握之后在速度方面、在精确性方面的提高等,只须多练习多领悟即可。还有就是深入修行皇冠瑜伽里师生“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倒果为因法,是迅速提高体感探病法的最佳途径。

他心通就是不同程度地感知到对方的心情、思想、精神状态、气质、境界等与“心”相关的情况。西方称此为“心灵感应”。他心通分为两种,一种是灵性成长型感知,一种是普通常态型感知。灵性成长型感知就是皇冠瑜伽里的师生“心心相印”的“倒果为因修行法”:学生在禅修中逐步深入地融进导师(或古今一切大成就者)的生命之中、境界之中、智慧之中,以导师之生命为己之生命,以导师之境界为己之境界,以导师之智慧为己之智慧,以导师之无我为己之无我。但凡以导师之一切为己之一切而获得的他心通,即名之为“灵性成长型他心通”。

但就通常而言之,“他心通”并非指“灵性成长型他心通”,而是指不同程度地了解一般人的精神和思想世界的能力之“普通常态型他心通”。普通常态型他心通又分为“有目的探知”和“无目的探知”两类。无目的探知就是无意间突然感知到对方某些情绪和想法等。有目的探知之方法与体感探病法一样——“合二为一”,只不过此时的“合二”指的是两人之心相合相通为一,探查者如探查“自己的”心情和思想一样地探查对方的心情和思想。

有目的探知的他心通,它的方法非常简单(所有的神通方法都是极其简单的,并非如猜想的那样复杂,简单到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要领在于时常练习,越练习越精确和快速。

3.20 但不能体证出此人所学习和了解的那些客体知识(如此人掌握的复杂的数学演算知识,制作仪器所需的科学知识等)。

在两千多年前,圣哲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实属不易。这个道理直到现在,能真明白者,少之又少。此节经文是承接着上一节而言。通过“对他人(主要指古今的修行大成就者和圣贤)作深入觉察,便可体证此人之生命(此处的“生命”包括思想、能力、证境、智慧、品德等)”,也即通过“心心相印”“以心传心”“生命相通”“倒果为因”,当下圆顿地拥有了导师或古今大成就者的一切。但这“一切”是有特指的,其特指对方的思想、能力、证境、智慧、品德等。这些都属于对方的存在之知,都属于对方的主体性真理。关于对方所知事物的结构之知、客观外延之知,是没有办法通过“心心相印”而知晓的。

不仅与大成就者心心相印而达不到知晓对方所了解和忘记的关于事物的结构之知,就是明心见性后,也还是没有知晓事物的结构之知。佛陀或帕坦伽利他们的大彻大悟,悟的是什么?悟的是自性。开悟后所得的是事物的存在之知,是明透本性,而不是事物的结构之知。

欲得事物的结构之知,必须跟随掌握相关知识的科学家和学者学习,就是佛陀和帕坦伽利这样的圆觉之人也不能例外,他们也得像所有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比如说,佛陀欲制造一部电脑,他必须像很多人那样到大学的计算机系去按部就班地学习,最终他才有可能像一名科技工作者那样制造出一部电脑。非如此不可,他是伟大的佛陀也不行。如果他可以,佛陀早就把电脑制造出来用来方便众生了,何必要等到20世纪才由西方科学家们来发明电脑?为什么如佛陀或帕坦伽利这样的生命彻悟者都没有科技上的发明发现?那是因为这是人类的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知识和学问:一个是存在之知,主体之真理,先验之智慧,生命之学问;另一个是结构之知,客体之真理,经验之凝结,物理之学问。两者之间断不可混淆! 6je8tFioAtMIIagTJTe3NFLr0jCNjhQ/xC0E4oqnE7CRkv4ruF/wq32KLZu9MX7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