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龟息与胎息

2.49 (随着身心内外)不断深入的放松,呼吸会变得很深细(而不再对身心的放松和宁静构成干扰),甚至会出现呼吸(长时间)的中止(即进入到龟息或胎息状态)。

人的呼吸越是深长,就越是能让心灵平静放松下来。反之亦然,心灵越是放松,呼吸就越是深长。科学家测试过很多次,瑜伽士在禅修时的身体处于新陈代谢最低的状态,大脑活动也处于非睡眠情况下的最低状态。对于某些瑜伽修行有素者,他们可以达到让呼吸和心跳几乎或正式停止。这就是龟息或胎息——像乌龟或胎儿那样呼吸,即长时间地不呼不吸,出现息住(呼吸停止)、脉住(心跳停止)或念住(心中空灵)等特异现象。

2.50 调息就是始终留意(持续观察)呼吸,逐渐将呼吸的频率降低,将原有的粗重呼吸调节到流畅深长,以及将(常人的)胸式呼吸逐步调节成腹式呼吸。

此节经文仍然是阐述调息,即如何调节呼吸。

2.51 (印度瑜伽哲学将意识的存在状态分为四类:沉睡、梦境、清醒和开悟。)开悟(即意识的第四状态)的曙光即发生于对呼吸(业已达到深长顺畅或达到龟息、胎息)的超越之际。

引发开悟的方式有千万种,可谓法无定法。“开悟的曙光即发生于对呼吸的超越之际”,这只是引发开悟的若干种方式方法之一。但切记,此途径不是引发开悟的唯一方式!

2.52 (常人粗重的身体和浅乱的呼吸是获得生命终极觉醒的两大主要障碍,经过上述调身与调息的修行后,它们便不再成为障碍。此时,遮蔽心灵内在光明的面纱便会除去。)

心灵内在的光明就是先天的本性。本性的诸多特性之一就是光明性,光明又名般若或智慧。这个般若就是瑜伽学说里的“真心”或“本心”。平时的这个思虑之心叫妄心或经验之心。如何从我们的妄心或经验之心中将那个般若真心显现出来呢?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对呼吸的超越之际”。此处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经文“对呼吸的超越”更多的是意指超越生死之际。因为呼吸直接关涉生死。经文“对呼吸的超越”既指呼吸本身,也意指生死。当我们实实在在地超越呼吸和生死之际(即真实地放下生死),即是真心呈现之时,“遮蔽心灵内在光明的面纱便会除去”。

2.53 同时,心灵潜在的能力(即禅定力、悟性、觉察力)便会出现。

禅定力、悟性和觉察力等,全部来自本性内含之力量。这个力量创生宇宙一切,也创生心灵的力量。这种源自心灵的力量,不同的文化传统称呼也不同,西方呼之为“上帝的力量”“神力”或“信仰的力量”,佛家称之为“般若力”“佛力”或“法力”,儒家则统称为“德性之力”或“生力(生生不已之力)”。这些力只是一种力而已,即本性内含之力,它是天地一切力量的源头,即俗称的“宇宙创造力”。“遮蔽心灵内在光明的面纱便会除去”,即与宇宙(的创造力)同体,与大化同流,参天地,赞化育。

2.54 当从外界和感官对我们的干扰和纠缠中撤离出来时,我们即进入到意识(生命)的深处(而了知存在或本性之真相)。

上节经文阐述的是八支瑜伽之——“制感”,即控制感官。印度有一民谚曰:“我们为什么不能认清自己?那是因为我们的五官都是对外长的。”制感就是“从外界和感官对我们的干扰和纠缠中撤离出来”,如此,“我们即进入到意识的深处(而了知存在或本性之真相)。”

2.55 从此,诸感官就会彻底地为最终者或最高者(即本性)服务。

岂止是感官,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个“最终者或最高者(即本性)”的化现。眼因本性而能视,耳因本性而能听,口因本性而能言,手脚因本性而能动。我们的一切都因有本性而成其为一切。只因自我鸠占鹊巢,强占身心为己有,以致错误地认为,身心因有自我而能成其为身心,故身心成了为自我服务的工具。瑜伽的修行就是打破和超越自我,让身心再度恢复回来,成为“最终者或最高者(即本性)”的工具而为其服务。基督教称此为“道成肉身”;瑜伽称此为“圣庙”——每个人的身体就是神的最好的庙宇,也即每个人都是神性的最佳显化器,神性借由我们的身心和感官彰显出来。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类呀,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个粗重的身体。这个身体呀,是所有问题和麻烦的根源。如果没有这个身体在,那不是什么麻烦都没有了吗?

老子只说到这个身体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烦恼的一面,却没有说明,这个身体也是“神的庙宇”,是上帝的工具,是本性的显化器,是生命的载体,是般若的化现。我们这个身体是创造者最完美的杰作,是意识最完美的开花。真善美都需通过我们的这个小小的身心来表达和彰显它们,可见我们的这个小小的身躯是如此伟大而神圣。未成道之前,我们需要此身来修行,如无此身,怎么修行呢?证悟之后,我们更是需要此身来彰显神圣、呈现实相、享受生命、传承文明、开创未来等等之伟大的事业。

沉迷之时,身体和感官为自我和欲望服务。修行之时,身体和感官为成长服务。证悟之后,身体和感官为行道和弘道服务,即为“最终者或最高者服务”。

错叶(页)与重排

鉴于第二部分后面有一部分的编次有些混乱,为便于修学,有必要重排一下。下面是重排后的编次:

(承上节经文)

2.29 正行、精进、调身、调息、(控)制感(官)、专注(冥想)、禅定、三摩地,是瑜伽修行的八个有机部分(简称“八步瑜伽”或“八支瑜伽”)。

2.30 正行包括五大戒律: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淫乱、不贪图。

2.31 (原2.35)坚定的非暴力会形成一个友善的气氛(气场),它能消除所有敌意。

2.32 (原2.36)不说谎(基于真诚的行为),便可成就一切(人间的和修行的)事业。

2.33 (原2.37)不偷盗,便可获得真实的财富。

2.34 (原2.38)不淫乱(贞洁),生命因此而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35 (原2.39)不贪图,便可获得生命的真相(自由和解脱)。

2.36 (原2.31)(这五类戒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年龄或属于哪个阶级,(对一个瑜伽修行者而言)它们都是永不可违犯的绝对命令。

2.37 (原2.32)精进的意思是:净化身体、知足、热情、好学、时刻向着觉醒趋近的信念。

2.38 (原2.40)如果身体(生理)因净化而越来越清净,瑜伽士便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身”念越来越淡化。

2.39 (原2.41)生理上净化同样能带来(精神上的)明澈、幸福、凝聚、不为感官所惑和增强对本性的领悟能力。

2.40 (原2.42)(生理上的净化带来的精神上的明澈、幸福、凝聚、不为感官所惑和增强对本性的领悟能力)所产生的满足感能为我们带来无以言喻的快乐。

2.41 (原2.43)精进能化除一切染污,形体和感官会变得高度完美和神圣。

2.42 (原2.33)以及为了有效地化除(一般人皆有的)各种私心杂念,需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内心强大、性格温和的人。

2.43 (原2.34)我们时常会处于各种有害的负面情绪(消极思想)中,例如总想着去伤害某人等。这些有害的或负面的情绪可能来自贪婪、愤怒或妄想等,无论是轻微、中度,或强烈,都会(为我们)带来无穷的无明(愚昧)和痛苦。(因为它们可带来无穷的无明和苦难),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内心强大、性格温和之人的原因。

2.44 好学可持续地深化着(我们)与神性的交融(即持续地深化着梵我一如、天人合一之境界)。

2.45 三摩地的意思是通过(将我们彻底地融入进)圆满的觉醒而达到化解一切二元冲突。

(接下节经文) YE7+DFtlw6DcgiDDt/yPGB9jFuTvQos0KBf04O562obUn6tvqUk/kUHQUA0ba6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