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梵我一如与天人合一

2.44 好学可持续地深化着(我们)与神性的交融(即持续地深化着梵我一如、天人合一之境界)。

这一节经文是阐述八支瑜伽之二——“精进”的另一含义:“好学”。在2.32节经文中,圣哲为我们列举了“精进”的几个组成部分,即“净化身体”“知足”“热情”“好学”“时刻向着觉醒趋近的信念”。上几节经文深入地阐述了“净化身体”。按逻辑顺序,此处应该阐述“知足”和“热情”,但我们没有找到阐述这两个概念的经文。此处是关于“好学”的阐述,这里的“好学”是指深入学习圣贤关于瑜伽修行和生命内涵的教导,关于解脱和开悟的教导,不是一般意义上世间的经验知识。

在印度传统哲学中,习惯于称本体(自性)为梵或大梵,犹如我们中国人习惯于称本性(自性)为天、性或道。在印度,瑜伽修行的最高目的就是达到“梵我一如”。在中国,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则是“天人合一”或“与道合一”。名称不同,其理无异。“好学可持续地深化着与神性的交融”,持续地深化着与神性的交融就是持续地深化着梵我一如,或持续地深化着天人合一。

2.45 三摩地的意思是通过(将我们彻底地融入进)圆满的觉醒而达到化解一切二元冲突。

此节经文是阐述八支瑜伽的第八支——“三摩地”,这里给“三摩地”下了一个定义:“通过圆满的觉醒而达到化解一切二元冲突。”这句话可以站在果地理解,也可以站在因地理解。如从果地理解它,三摩地就是本体(自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如不动,湛然清净,无为无执,不落言筌之状,为本体固有之特性。学者采用“倒果为因法”当下即入此境界而圆成一切所愿,并于此境中自发地自然地“化解一切二元冲突”。这个化解是不化而化,不解而解。“化解”的意思不是将对立的双方各个打破铲除,而是在保住对立双方的前提下,通过既包容双方又超越双方的方式,来达到化解双方对立和冲突之目的,也即通过“相即”的方式化解一切对立和冲突:凡尘即净土,无明即明觉,生死即涅槃,生化无穷即如如不动……从果地角度看,获得“圆满的觉醒”的同时即是“达到化解一切二元冲突”。反之亦然。

如从因地角度来理解三摩地,获得“圆满的觉醒”与“达到化解一切二元冲突”则非同时和相即,而是有先后次序的:需先积极地化解二元冲突,逐个消解之,待所有二元冲突皆消解完毕后,方可证得三摩地之圆融不二境界。且此人为积极努力下的消解,既可有超越双方而又包含双方之方式,亦可有各个摧破或瓦解之方式。

2.46 稳定而舒适的体式是进入禅定的前提。

此节经文是在阐述八支瑜伽的第三支——调身。瑜伽修行的要领是“三调”:调身、调息和调心。调身与调息是基础和辅助,调心是根本。因为,瑜伽的修行,归根结底是心性的修行。

调身在瑜伽中又名“体式”,体式是对所有瑜伽静态姿势和动态运动的统称。但无论是瑜伽的静态姿势还是动态运动,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稳定而舒适”,因为只有这样才是“进入禅定的前提”。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一下,近一两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瑜伽走向了一个很大误区。这个误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过于注重体式的练习;二是过于追求超高难度的体式。

我们来先说说第一个误区——过于注重体式的练习。目前全球瑜伽领域,几乎所有的瑜伽练习者都不同程度地认同“瑜伽的练习即体式的练习”。似乎瑜伽的修行除了一堆体式外,再无其他。这是对“瑜伽”一词的严重曲解和误读,同时也使我们明白为什么人们对瑜伽修行之目的不清楚。

瑜伽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是获得生命的觉醒和存在的圆满。而瑜伽的体式只能适度地改善生理功能,而不能实现瑜伽的终极目的。如此将瑜伽视为与各项体育运动相类似,这是对瑜伽这门博大精深的生命文化的严重误解,更是将瑜伽这一深奥的生命哲学和生命修行法门,极度肤浅化、简单化和庸俗化了。真正的瑜伽修行之重心,诚如圣哲在此经中教导我们的,瑜伽的重心是对心性的修行,是对禅定和三摩地的修行,而不是以姿势和动作为重心。

因为瑜伽士在长期静坐禅修过程中,容易导致关节和筋骨僵化,全身气血不畅。因此需要在静坐之前或静坐之后,练习一些舒筋活血的姿势或动作。久而久之,瑜伽大师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设计出一些颇有印度民族风格的姿势和动作,以供弟子们于静坐之前或之后有选择性地练习。“有选择性地练习”的意思是,这些姿势和动作未必全部练习,也可根据自己情况和意愿选择是否练习。故这些瑜伽的姿势和动作自创立之时,它们的目的就是非常清楚的——仅供静坐禅修之前或之后的舒筋活血之用。

当这些姿势和动作越来越多时,就慢慢地被体系化,形成了瑜伽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流派:哈他瑜伽。哈他瑜伽是所有瑜伽流派中最为注重体式的一门瑜伽。可以说,哈他瑜伽就是体式瑜伽。由于哈他瑜伽的体式优美而舒展,较为吻合生理学和运动学原理,对调理各类亚健康症状十分有效,因此近几十年来风行全世界,包括中国。

但问题出在,当哈他瑜伽风行世界而形成哈他瑜伽一枝独大之势,在比例相当高的瑜伽习练者那里,即误认为哈他瑜伽是瑜伽的全部——所谓瑜伽,就是由一些特殊的体式所构成的一项偏重生理锻炼,且带着浓厚印度文化色彩的体操式运动。这与“瑜伽”一词之本意和修行瑜伽之目的,相去甚远,没能恪守圣哲的“体式是进入禅定的前提”这一教导,而是喧宾夺主,将本处于辅助地位的体式提升到瑜伽修行的中心地位。包括圣哲的八支瑜伽在内的那些更为重要的瑜伽修行和教导,却远远没有被世人所理解和认识。由此可知,世界范围内对瑜伽的深入普及和提高,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瑜伽还有一个严重的误区——追求姿势的高难度和超高难度。很多原本舒缓的瑜伽体式被演变成了高难度甚至超高难度。瑜伽的教练员们为了证实自己在瑜伽修行上“有功夫”“有造诣”,相互之间竞赛,看谁能做出高难度和超高难度的体式:谁能做出来,并做得很好,就证明此瑜伽教练“有功夫”“有造诣”;反之,则证明此瑜伽教练“没功夫”“没造诣”。

证明一个瑜伽士有没有成就,有没有造诣,必须看此人的学养、品质、见地和禅修境界,外在的体式是放在最后来考虑的,更多的时候则是忽略不计的。一名杂技演员的形体姿势做得比瑜伽士好多了,但并不因此就证明,这名杂技演员是一位瑜伽修行者。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瑜伽练习者,在追求高难度和超高难度姿势的风气影响下,一味地追求瑜伽体式的难度,并将这些难度提升到超过生理承受能力的极限。如此,近几十年来,出现了大量的因瑜伽体式练习不当而产生的筋骨拉伤、错位、神经和内脏受损等各类问题,这些问题统称为“瑜伽病”。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瑜伽教练中,就有高达70%以上存在因追求高难度瑜伽体式而出现的扭伤、拉伤、内伤等各类程度不同的“瑜伽病”。瑜伽病的产生几乎全部是因为没能恪守圣哲的教导:“稳定而舒适的体式。”

圣哲和古今所有的瑜伽大师们一样,并不反对瑜伽的体式练习。不仅不反对,还将其列为八支瑜伽的其中一支。但圣哲又对瑜伽的体式练习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就是这些体式在练习时必须保持在“稳定而舒适”的范围内。对于现今世界上流行的一味追求高难度和超高难度的体式练习,圣哲是坚决反对的。

在各种瑜伽体式中,最佳的体式是什么呢?是盘坐。盘坐是典型的印度文化的产物,具体讲,是瑜伽的传统。中国人是没有盘坐习惯的,中国人的习惯是跪坐。跪坐在唐代时流传到了日本,也成了日本人的一个日常习惯。中国人的盘坐习惯是从佛教中来的,佛教中的盘坐又是从印度上古瑜伽传统里来的。瑜伽传统里的盘坐不仅成为了佛教的一个修行和生活习惯,也成了全体印度人的习惯。

盘坐分为难易不等的三种。最容易的一种是双腿交叉,双脚分别置于双膝下,此名之为“自然盘坐”。双腿交叉,一只脚放于大腿上,另一只脚置于大腿下,此名之为“单盘坐”。两只脚分别放于大腿上,此名之为“双盘坐”。双盘坐难度较大,一般初学者不易采用。等练习自然盘坐或单盘坐一段时间后,再采用双盘坐为宜。

在盘坐时,上身直立,全身放松,双眼轻合。双手可上下重叠,手心朝上,放于小腹前;也可手心向下分别放于两膝盖上;或拇指与食指指尖相触,其余三指自然伸直,手心向上,分别置于两膝盖上等等皆可。盘坐是所有瑜伽体式中,最“稳定而舒适”的,故盘坐是静坐禅修的最佳体式,被历代瑜伽修行者所喜爱。

盘坐的要领是:下半身(两腿)宜紧而稳,上半身宜展而直,呼吸宜深而长,每次盘坐不宜低于半个小时。初学者可循序渐进,开始练习盘坐时可先坚持十五分钟,把双腿松开一会儿再盘十五分钟。每次盘坐最佳时间是一个小时左右。

2.47 所有(瑜伽修行)的成就和本性之开显,都来自深度的放松和静心凝神。我们的身体和无限的宇宙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的)。

此节经文继续阐述八支瑜伽之“调身”。“所有的成就和本性之开显,都来自深度的放松和静心凝神。”这里“深度的放松”主要是指身体的放松。身体的放松是需要长期练习的。一般人以为不就是身体放个松吗,谁不会呀?事实上还真不是这样,在未经过长期训练之前,我们的放松都是非常浅表的放松,达不到深度的放松。只有当“静心凝神”之后,身体才能逐步地进入到深度的放松之中。数千年的瑜伽实践证实,一旦我们能很好地进入深度的放松,生理上至少有70%以上的疾病将不药自愈,另30%的疾病也将有很大的好转,各大生理系统也将恢复到最佳状态。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都一致认为,只要把盘坐练习好,把放松练习好,胜于吃所有的补药。但凡是药皆有三分毒性,唯有盘坐和放松没有任何副作用,百利而无一害。

放松是很好的化解自我的方式。先从身体的放松开始,逐步地过渡到精神的放松,再过渡到自己的整个存在的放松。当我们进入到存在的放松层面时,自我就会有一个很大程度上的化解。此时,就会发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存在,它们“和无限的宇宙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庄子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是孟子的“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我们与所有的事物都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一件事与我们无关。所有的事物都是互动的,都是互依互存的。故佛家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唯有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的身体和无限的宇宙是不可分割的”,如此,才有可能从内心里生起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精神。因为在这种万物一体之中,已没有主客、内外、有限与无限之分,自然会生发起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真实感受。

2.48 当我们实证(本无主客、内外、有限与无限之分)的境界时,再不会受各种二元性的冲突之戏弄。

此节经文的重点是“实证”两个字。瑜伽是一门实践的智慧学,一门实践的生命学。一切皆基于实证之上。当通过深度的身体放松过渡到精神的放松,再进入到生命和存在的放松时,我们就会体证到自己与宇宙万物的一体感。在这种一体感中,在这种共存同在之境界中,将发现各种二元性的冲突随之消失。或者换言之,在此境界中,将发现本来就不存在什么二元性的冲突。此前所感受到的各种二元的对立和冲突,只是一个看上去很真实的错觉。在业识中,能轻易地发现很多二元性的冲突和对立,在般若空性中,一切冲突和对立不复存在。不是我们消除了这些冲突和对立,是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曾存在过。 R+XpTfR1ddLyl/j7/LBhlGrH/xKtK7R04odRDrgCQVrHTkC9YhClg2/YG5H8r2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