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真我与般若

1.47 当空性三摩地的修行渐渐功深时(即不仅如实而生动地见到我及我属皆空,他人及宇宙万物同样皆空),真我将会越来越清澈地显现。

此节经文与1.45节经文旨意相同。“真我”又名无我之我,即生命中先天之本性,佛家谓此为“真际”“真理”“真实”和“真如”。此“真我”即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反复说明的“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之“我”,此“我”即涅槃我,又名“如来”。涅槃为自性之别名,证入涅槃即如实地证入自性。证入自性即融入自性,成为自性。此时身心小我早已不见,以自性为我。此我为无我之我。因自性即是空性,故无我之我即是空我——以空性为我。因自性即是觉性,故无我之我即是觉我——以觉性为我。因无我之我即是光明,故无我之我即是光明之我。因无我之我是宇宙和生命的最后真实,故又名“真我”。道家谓得此真我者,为“真人”。

1.48 般若即从本性中呈现出来。

般若即本性,本性即般若。本性有很多特性和特征,般若性(即智慧性)是本性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性的般若性即本性的自觉性,也即本性的光明性。又因般若并非具体一物,它必须以空为性,如此方可成其为般若。故般若性也即空性。

当本体以空为性时,则全性即空;当本体以觉为性时,则全性即觉;当本体以真为性时,则全性即真;当本体以光明为性时,则全性即光明;当本体以不生不灭之永恒为性时,则全性即永恒;当本体以清净为性时,则全性即清净;当本体以极乐为性时,则全性即极乐;当本体以圆满为性时,则全性为圆满……

1.49 般若(这种智慧)与一般后天的见闻之知,以及通过对事物的推理(而获得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般若这种智慧直接来自超越一切现象的先天本性)。

般若是印度各派哲学对先天生命中固有之智慧的称呼。在儒家,则称之为“德性之知(智)”,道家称之为“玄智”。无论是我们的瑜伽,还是儒佛道,皆肯定人有一种先天的智慧。这种智慧“与一般后天的见闻之知,以及通过对事物的推理(而获得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后者是“感性之知”和“知性之知”,也名“经验之知”。分清这两者至关重要。下文某个章节处还要疏解这个问题。

1.50 般若可以有效地化除(思想和行为中)层层习气(即种种惯性思维和惰性行为方式)。

不是我们要来“化除层层习气”,是般若来化除我们那些层层无尽之业障和习气。如果是我们来化除习气,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问题是尘埃不是一次拂拭即一劳永逸的,它们需要“时时勤拂拭”。这很像一边倒退一边填平雪中脚印那样的永无尽头。“秋风落叶乱成堆,扫尽还来千百回”,我们的杂念和习气重重无尽,犹如秋天里的落叶,扫不尽扫,除不尽除。怎么办呢?“一笑罢休闲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杂念也好,习气也好,不管它们。因为“我要消除杂念,我要化除习气”,这个念头本身就是杂念,就是习气。用杂念何以能消除掉杂念呢?用习气如何能化除掉习气呢?不如索性不管它们——“任它着地自成灰”。谁让它们“自成灰”的呢?是本性固有的清净一切的功能,也即般若空性有空掉一切隐曲纠结滞碍之功能。

我们布施、持戒、忍辱和广行善事,可不可以化除业障呢?当然可以。但这些都是“从因到果修行法”,是渐进渐修之法,不是“倒果为因修行法”,不是顿悟圆成之法。唯有自性固有之觉性——般若,才是“有效地化除层层习气”的最佳方法。

用般若来化除习气的方法共有三种,是哪三种方法呢?

空性观消业法:一切业障,一切习气,一切滞碍,作体性皆空想,以般若之空性当下空之。

光明观消业法:一切业障,一切习气,一切滞碍,作光明想,以般若之光明当下光化一切。

超越观消业法:一切业障,一切习气,一切滞碍,作无我想,以般若之无我当下超越一切。

1.51 当层层习气和意识模式被般若彻底化除时,名之为:“无种三摩地”。

“无种三摩地”就是自性三摩地。自性三摩地即“圆觉”之别名,生命先天即有的“内在极乐净土”之别名。这个圆觉内没有一点后天的业种和习气,一切皆是先天固有,浑然天成。此为瑜伽乃至全世界所有走各种途径进行生命修行的人们,所可能达到的最为终极的解脱之境。此境同样也为印度各修行流派所追求的最终理想之境,这就是“三摩地”之境。 FuRQVG6NRgc0orEw12341CJl/B6H+rVSiQFXKHgkT4541s8VPhCWDQslhr3n+S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