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1.32 修行下述的任一教导,皆可很好地克服这些干扰(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圣哲非常慈悲,首先指出我们病在何处。圣哲有着“尽未来际,知众生一切所作及其果报”的法眼,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因此前“如是作”“如是因”“如是行”,而有上述各种病患。这些病患中的哪一个都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再这样恶化下去,哪一种病都可以毁灭人类。人类毁于自然界的天灾的概率是很小的,对人类构成毁灭性灾难的,主要是来自人类自身的异化。帕坦伽利给出的药方(教导),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通过东西方无以计数的瑜伽爱好者们的实践,被证明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单、实用,人人可学,立竿见影。

1.33 ①始终保持着友善、同情、快乐和从容地对待所有事物——无论它们是愉快的或痛苦的,好的还是坏的……(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很多的人是把友善、同情、快乐和从容视作一个交易:唯有对方给我们友善后,我们才施予对方以友善;唯有对方给我们同情后,我们才施予对方以同情。我们不愿意“先发制人”,在对方没有施予友善和同情之前,先行给对方一个深切的友善和同情。

大家不要以为“始终保持着友善、同情、快乐和从容地对待所有事物”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你去实践你就会发现,其实做到这样很难的。尤其难的是“无论它们是愉快的或痛苦的,好的还是坏的……”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你仍然能“始终保持着”,这就难上加难了。

目前我国瑜伽界流行着一种所谓的“瑜伽式生活”。我们了解了一下,所谓的“瑜伽式生活”主要是由懒散、自私、任性,掺杂一些小资情调(比如说中产阶级普遍喜好的异国情调和莫名的乡愁等),以及一种不知所以的神秘气氛等因素所构成,美其名曰“瑜伽式生活”,或类似的称呼。

本人以多年的瑜伽修学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根本不是真正的“瑜伽式生活”或“瑜伽式人生”。这是典型的“伪瑜伽生活”“伪瑜伽情调”。瑜伽的确就是一种生活,就是一种人生,这没有一点问题。瑜伽也必须生活化和人生化,才能将瑜伽哲学和瑜伽修行落到实处上来。我们可以就这个人将瑜伽哲学和瑜伽修行生活化、人生化的程度来判断他对瑜伽的理解程度和热衷程度,以及此人所达到的瑜伽成就。

就本人所知,真正的瑜伽式生活和瑜伽式人生是这样的:他有着很强的责任和担当精神,他积极进取人生,永远乐观向上,见识深远,追慕圣贤,人格俊朗,性情温和,且真正做到了“始终保持着友善、同情、快乐和从容地对待所有事物——无论它们是愉快的或痛苦的,好的还是坏的……”

1.34 ②通过深长吸气或呼气后的暂停之方法(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这是一种达到身心安宁明净十分有效的方法。当发现心浮气躁时,立即深呼吸几次,每次吸气到极限时,暂停一下再呼气。当把最后一点气也呼尽后,同样暂停片刻再吸气。三五个呼吸下来,心情就能平静下来了,感觉身体和心灵也畅通了很多。

呼吸对身体和心灵的干扰是很严重的,越是粗重浅乱的呼吸对身体和心灵的干扰越大。让身心和顺安宁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呼吸调控到深匀细长的状态。印度各修行流派皆有一个共有的初级禅修方法——数息法。数息法就是将注意放于呼吸之上,一呼一吸为一息。有从一到十再回来从一到十的数息法,也有从一到百再从百到一的数息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地将身心安定下来。尽管这是一种初级禅修法,但对和谐身心、祛病健体等颇有功效。

数息法不仅是传统瑜伽和《瑜伽经》皆提倡的禅修法,也是佛教中的重要禅修法。有时候在修行数息法时,还要配合上观想:吸气时观想天地宇宙的清净能量从鼻孔吸入体内,呼气时,观想身心内一切业障、病气、烦恼等不好的东西化为黑气从鼻孔呼到很远的天边。如此往复不断地在呼吸中配合着观想。中国古人称此为“吐故纳新”或“吞吐寰宇”。

1.35 ③通过持续地觉察事物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对我们感官和身心引起的各种变化(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这是瑜伽特有的一种禅修法,这种禅修法可深可浅。浅时可以聚精会神、提高知觉能力;深时可以引发神通,洞察幽冥。修行此禅修法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恒心,不可操之过急。佛经中记载,观音菩萨就是修声音而获成就的,即观海潮音而获菩萨之成就。据说观音每日坐于海边,谛听来了又回、回了又来的海潮之音。在谛听海潮音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求仔细感知听声音的意识——耳识,听声音的器官——耳朵,和被听者——海潮音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不断深入这三者,某一天,突然空性显现:听者——耳识,听声音的器官——耳朵,和被听的对象——海潮之声,顿然空寂。此时,天地万物全部化为了无边无际的慈悲在流动,全部化为了无边无际的般若在流动,除此之外就是世间那无穷无尽的苦痛和悲伤。就这样,观音证入自性,见到生命实相而成就为一名以慈悲著称的大菩萨。观音的修证方法,就是圣哲此处传授的禅修法——“通过持续地觉察事物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对我们感官和身心引起的各种变化”。

1.36 ④通过对痛苦背后的那个觉知(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瑜伽修行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疗身心各类疾病,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善身心的素质,令其最大限度地少病少恼,这是被古今中外的瑜伽修行者一再证实了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理智地认识到一点,世上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包治百病的,也就是说,这个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方法。中医不能包治百病,西医也不能包治百病,印度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Ayur Veda)医学(简称“印医”)同样也达不到包治百病,我们的生命医学亦复如是。这个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医学,我们的医学只能通过不断发展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医治能力,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包治一切。任何患者都渴望药到或医到病除,这种心愿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没有哪一门医学可以真正做到对所有人都医到病除。

人们除了病痛以外,各种各样的痛苦还有很多很多。印度文化中将其形容为“苦海”——我们的痛苦就像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那样似乎永无尽头。基督教文化强调“原罪意识”,儒家文化强调“忧患意识”,道家文化强调“造作意识”,而印度文化则强调“苦业意识”。印度文化中的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和瑜伽等全部是“苦业文化”。为此,佛教将人间各样痛苦归纳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离别苦,怨憎会苦和五蕴炽盛苦。

生苦:正在出生之时,突然离开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陌生世界后的首次呼吸,当空气进入肺里时,整个呼吸系统痛如刀绞。皮肤首次接触外界空气和温度,也如千刀万剐。出生后,身体软弱,一切都不能自理,痛不堪言。再往后一直到二十几岁,身心要经过无以计数的“成长的烦恼与痛苦”,才能最终长大成人。从一个胎儿到一个成年人,这期间要经历无以计数的危险和曲折。像个旅人行走在无边无尽的原始森林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死亡般的威胁随时随处地存在。正如卡夫卡所说:“人世间最大的奇迹,就是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人。我没法想象这样的事是怎么发生的。”

老苦: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后,没几年,生理机能就开始老化,随着身体的逐步老化相伴而来的种种痛苦接踵而来。

病苦:这种痛苦伴随着人的一生。

死苦:根据印度传统哲学和瑜伽学说,人体是由“四大”或“五大”构成。“大”是基础、根本、属性的意思。“四大”就是构成人体和物理世界的四个基本属性的物质——地大(一切坚固性谓之地大)、水大(一切湿性谓之水大)、火大(一切热性谓之火大)、风大(一切流动性谓之风大),有时候还在“四大”基础上再加上一大——空大(一切情感、思维、意志等无形的精神性存在)。

老苦是“四大”或“五大”逐渐退化衰竭之苦,病苦是“四大”或“五大”紊乱失衡之苦,死苦则是“四大”或“五大”崩溃瓦解之苦。这“五大”是这样逐步崩溃瓦解的:

在死亡过程中,首先从“地大”开始崩溃瓦解——肌肉骨骼等身体坚硬的部分迅速分离涣散,此时人们将感受到如生龟脱壳般的痛苦。

接下来是“水大”开始崩溃瓦解——血液、体液、内分泌等液体迅速分离涣散,此时人们将感受到如无水之鱼般的痛苦。

再接下来是“火大”开始崩溃瓦解——此时人们将感受到彻骨之寒的痛苦。

再接下来是“风大”开始崩溃瓦解,此时人们将感受到窒息般的痛苦,全身的经络和气脉开始收缩纠结而令人们感受到绞刑般的痛苦。

最后是“空大”开始崩溃瓦解——此时人们将感受到失去情绪、精神、判断、思考的痛苦,感受到失去整个人生和世界(功名财富等)的痛苦。

“五大”中的每一“大”在崩溃瓦解时,人们所经受的痛苦都会远远超出可忍受的范围,这些极端的痛苦无以言喻,只能用“地狱式的痛苦”来勉强形容它们。有些人在经历死亡过程中,“五大”的依次分离涣散需要数日乃至数月,有些人则在几个小时内走完全过程。

求不得苦:因为人类可使用的资源十分有限,因而就存在着对这些资源的争夺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享受到这些资源,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只能望梅止渴。但我们并不会因为得不到就停止对这些东西的渴望。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得不到,才会止不住地去渴望它们。“止不住地去渴望它们”,这就是“求不得苦”。

爱离别苦:因为迁移、工作、求学、出嫁、死亡、误会等原因,越是相爱的人,越是难以相守在一起——无论是爱人、亲人还是友人,概莫能外。这是人间最为无奈之事,这是情感最为悲伤之时。古今无数圣人大哲为之扼腕长叹,无数才子佳人为之痛彻心肺。每当是时,天地悲凉,草木含泪,直叫人心中低吼:造化何以弄人若此?造化何以弄人若此!

怨憎会苦:此苦与爱离别苦正相反,不是怨家不聚头。越讨厌或越不想见的人或事,在业力的相互感召与吸引之下,越是频繁出现在你的面前,越叫人苦不堪言。人是生来即苦的,就是你的父母竭尽全力为你创造出了一个幸福的环境,那也是临时的,不可能是一生的。造物者不可能让任何人顺利平静地过一生的,它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人们以不可预料的苦难。与他人比较,没有最痛苦,只有更痛苦。

五蕴炽盛苦:印度传统哲学有两套宇宙和人体结构学说。一个是“五大”学说,另一个就是“五蕴”学说。五蕴是构成一个生命体的五大类要素:色(物质基础)、受(感官的感受)、想(思想、想象)、行(本能和意志)、识(业识——被业种感染和扭曲后的后天意识)。

五蕴又名“五阴”,它们像阴云一样障蔽着自性的彰显,障蔽着令我们觉醒和解脱的般若的彰显,故又名“五盖”或“五障”。五蕴炽盛苦是五蕴中的某一或某几“蕴”发起攀缘,将主人死死地纠缠于某个事物之上,甚至终其一生也难以自拔。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有些人特别迷恋诗歌而不能自拔,有些人特别迷恋自己的容貌而不能自拔,有些人特别迷恋色情而不能自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有些人沉溺于毒品和色情,这是“受蕴”炽盛;有些人沉溺于想象,这是“想蕴”炽盛;有些人沉溺于强迫性的行为之中,这是“行蕴”炽盛。总之,无论我们陷溺于哪一蕴的炽盛之中,都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苦痛之源。五蕴炽盛苦是八苦中最深层之苦,也是最强烈之苦,前七苦都可以视作是这一苦的延伸和变现。

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也无论是生于东方,还是西方,上述印度文化归纳出来的基本“八苦”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讲“众生平等”。息苦之道唯有包括瑜伽在内的种种生命修行而获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后,方可最大限度和最圆满最彻底地解决之。但在未最圆满彻底地解决众苦之前,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方便法门呢?有的,那就是此处帕坦伽利教导我们的“通过对痛苦背后的那个觉知(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觉知就是觉照。“觉照”的意思是像一个无形的探照灯或太阳那样的持续不断地照着。对觉照的修行如对诚的修行,是即工夫即本体,即本体即工夫。觉照有两种修行方式,一种是主体式修行,另一种是客体式修行。

主体式修行:把自己认同为那个高高在上的太阳或上帝,并从这个太阳或上帝那里(即从自己那里)持续不断地发出光明和力量,去照耀和改善遥远的、艰难生存于地面上的那个可怜的小我的身心内外的一切痛苦。如此觉照不止,可以通过静态禅定或动态禅定来如法修行。

客体式修行:将自己认同于现在的这个身心。观想有一个太阳或上帝高悬于上方,这个太阳或上帝时刻发出光明和力量,照耀和改善着我的身心内外一切苦痛。如此觉照不止。

唐代有个禅师叫天王悟,临死时,痛得乱叫。他的徒弟说:“师父呀,你轻声点行不?都说你是有道之人,临死还那么痛苦地叫喊,传到外面去,我们不好做人啊!”天王悟便问他:“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很痛苦?”徒弟说:“当然知道呀。”禅师又问:“那你想不想知道在这痛苦之中,有一个不痛的?”徒弟说:“想呀。”天王悟就对他说:“哎哟哎哟——这个是不痛的,你懂不懂?”徒弟傻愣愣地说:“不懂。”天王悟禅师叹了口气说:“不懂就算了。”两腿一盘,走了。

“这痛苦之中,有一个不痛的。”这个“不痛的”就是那个觉照。这种禅修方法很难说清其源头,因为佛家在使用这个方法,道家在用,基督教也在用,瑜伽同样在用。所以说,觉照是古今中外的共法。“共法”的意思是大家都在使用的方法,不是谁家所独有。所不同者是,基督教将这个“觉照”人格化(或神格化)为上帝,而瑜伽、道家和禅宗不将其人格化或神格化,觉照就是觉照——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无形无象的、全知全能的、不生不灭的、慈悲智慧的“东西”在某个高悬之处时刻觉照着身心,呵护着身心。这个无处不在的、高悬于某处的“觉照”就是“痛苦之中”

那个“不痛的”。

1.37 ⑤通过对一切事物的无执(即无为,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道家对此深有体会和感触。在道家看来,无论是身心内的紊乱还是家国灾祸,全部来自我们的造作和人为。这是人类所可能有的最伟大的智慧和洞见。而整个道家学说就是建立于这个伟大的智慧和洞见之上的。这个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和洞见就是:

所有相对独立的事物(此处“所有”包括社会的、精神的和天地万物全在内),都是自足、自在、自由、自律和自然的。不要人为地去干涉事物,就是对事物最大的尊敬,就可以让事物处于最佳状态,亦即是让事物处于独化或自化的状态——自己按照自足性、自律性等而生生演化不止。

我们社会中、精神中、人与万物之间,之所以有层出不穷的麻烦和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妄加干涉得太多,使得事物没法处于它们自己的自足、自在、自由、自律和自然状态。痛苦就是异化,烦恼就是提醒,提醒我们那个让我们烦恼的事物正处于非自足、非自在、非自由、非自律和非自然的状态。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

全部《道德经》所论,两个字可尽之,曰“无为”或“无执”。欲达到无为无执,须注意两点:

其一,必须深知有为、有作、有我、有执之害,说之难以穷尽。人类自身和社会中,不自然、强造作、非理性等等现象在在处处。此皆为攀缘执着自我造作之处也。此见,乃极高明之见,乃上帝般觉照下的通透之见。若无此极高明之见为底子,是不可以随便妄谈无为无执的。如此方可与狡猾、懒散、懈怠、不精进、心智瘫痪等明确地区分开来。

其二,必须深知道体(自性、本体)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足、自在、自由、自律、自觉和自然之体。它们如上帝,如湿婆,只有他们做主的份,没有我们做主的份。作如此想,则为真无执、真无我、真自然。无执同样是即工夫即本体,即本体即工夫。

1.38 ⑥通过对睡眠和梦境的洞察式反省(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在印度传统哲学和瑜伽文化中有一个含义十分深远的寓言:世界和我们所有的一切皆源于毗湿奴(Vishnu)大神的一个梦。当毗湿奴大神沉睡时,我们和这个世界通过他的梦被创造出来;当毗湿奴醒来时,我们和这个世界随着他的觉醒而消失。常人的睡眠之梦和白日梦等种种之梦,更属梦中之梦。这个古老的寓言是印度哲学和瑜伽文化的基石。此节经文教导瑜伽士,既然我们和世界的一切皆是神的梦中之产物,我们同样必须以梦观之,即观一切如梦如幻。修行者如是以“梦幻观”观生活和人生之一切而日久功深时,即可从此无边无际之梦幻中觉醒,以此灭除一切生活和人生之烦恼苦痛而得究竟解脱。此在瑜伽中名之为“幻观成就法”,是瑜伽修行中几种根本成就法之一。

幻观成就法是将本体视之为“真体”,即真之本体,而不是“美体”和“善体”。如果将本体视之为“美体”和“善体”,则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另外修行方法。幻观成就法是将“美体”和“善体”纳于“真体”之中,通过层层破幻显真、知梦即醒的方式,直至无幻可破、无梦可醒之时,即达圆觉之境。

无论借助何种方法,瑜伽修行者都会于某个时段出现或达到一个境界——见一切皆如镜中景、梦中物,不独修行“幻观”“梦观”瑜伽者如此,此乃一切修行者必有之阶段。只不过在每位瑜伽行者那里,其“镜中景”“梦中物”感受之强弱不同,持续时间长短不等而已。另,无论从真美善何门入,当达到生命的终极圆觉之时,“如大梦中醒来”之感受是共同的,也是必有的。

1.39 ⑦通过持续地冥想一物或心住一境之方式(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此种方式是东西方各个修行流派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如意守丹田或穴位,观想自己坐在一朵莲花之上,将注意力集中于面前香火之上,将注意力放于一首音乐之上等等,皆属此种方法。这是全人类都使用的集中精神、安定心意的方法。“通过持续地冥想一物或心住一境之方式”将心灵稳定住。佛陀说过:“定心一处,无事不办。”定心一处或系心一物,不能成就正觉,但能很好地成就世间和人生事业。

1.40 ⑧通过全神贯注的想象将自己化身为任一事物(如一朵花、一座山、一片云、一团火等等)——这些事物可以是无穷小,也可以是无穷大(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因为很多烦恼和障碍皆源自人们的狭窄自我和定式思维,通过“化身为任何事物”的方式来拓展我们的境界和打破定式思维,即可达到化除人生和修行之路上的种种障碍而实现身心的安宁明净。上节经文1.39教导“持续地冥想一物或心住一境”,是“有对法”,即冥想者与冥想物是二非一;此节经文教导“将自己化身为任一事物”,是“无对法”,即观想者与被观想物混为一体,是一非二。从修行层次上来看,有对法是低级禅定法,无对法是高级禅定法。因为无对法更能体现“瑜伽”一词之本意——相应和结合。有对法禅定是有我有物;无对法禅定是无我有物(也可理解成无物有我);终极禅定(即三摩地)则是能所(主客)双泯,无我无物。 N9itUjOcgdeytJFeyT3eDa+SRum7sRV2KYlYTzwBCEkcfQP1Ekht7UcohfGWs2b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