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善养吾浩然之气

通向觉醒之路第三条是“正念”。

“正念”简单地讲就是对生活和自己的整个身心行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醒和觉知状态,将自己的觉察力、理解力、洞悟力、感受力、审美能力等保持在最敏锐的状态。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一种脱离现实身心的冷眼旁观或居高临下的“看”。在这种看中,我们能发现自己此前从来没有发现的更为隐秘的部分,对了解我们自己、深入洞察我们自己非常有效。儒家将正念理解为“正心”,正心是人生实践的第一步。儒家正念或正心之正不仅是指方法上的正不正确,还指道德上的应当不应当。故中国人将正念理解成“一身正气”“浩然之气”“身正不怕影子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等。

《孟子》关于浩然之气是这样说的: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译为现代文就是:(公孙丑问孟子:)“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和义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

哲学的古义是“爱智慧”。但这个爱智慧之学是通过生活和人生实践反映和体现出来的,不是指书斋里的思辨和推理。而近现代的西方哲学正好走向了哲学的反面——成了真正的学院式的思辨。东方却一直保持着“哲学”一词之原意——“实践的智慧学”或“生命的实践学”。我们的智慧是从生活、人生和生命的实践中来,不是从逻辑思辨中来的。故东方的学问,逻辑思辨能力普遍不行,比不过西方人。但我们的学问和智慧另有来源:通过修行将意识提升到一个超越一切的层面来洞察万有,通过修行将生命返回其源头,以开启先天“万善皆备”“本自俱足”之智慧。这主要通过三条道路来实现,道德的、审美的和真实的,即“善”“美”“真”三条道路。儒家走的是道德(善)之路,道家走的是审美(美)之路,佛家走的是真实(真)之路。瑜伽走的也是真实之路,但其兼顾善美。故瑜伽可作为沟通东方三大学派的桥梁,以及作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之桥梁。

正念就是通过对正义和道德不断深入的持守和追求,来达到超越自我,进入无我之境。或换言之,正念就是通过超越一己之私心私念,以无我之心来审视自己和人类一切,而达到伸张正义、维持公平、传承文明、实现博爱之目的。此即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也。故只要鬼魅不能动其心,神佛不能移其志,久之,无需瑜伽修行也可达到身心通透安泰,生命内一切杂染琐碎剥落融化。或者说,“持守此正念不失,不断地扩而充之,深而笃之”,这本身就是最高的瑜伽修行,再无需其他修行,此已足够。孟子即以此而成就其为亚圣,成为这个世上最伟大的生命之一,成为这个天地间最伟大的心灵之一。

通向觉醒之路的第四条是“三摩地”。

“三摩地”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又译作“三昧”。这个词在梵语中含义丰富,不同哲学流派对此异解纷呈。《瑜伽经》经中“三摩地”一词意指生命在圆满觉醒中呈现的境界。但此境界不是通过瑜伽修行所创造出来的,而是我们生命中先天固有之境界,此先天固有之境界名之为“本性”。

通俗地讲,三摩地就是将自己深深地融入本性(佛性、神性)之中。此时没有任何的修行,或者说只有唯一的修行——融入本性,也就是“倒果为因修行法”中的“与性德相应”“与本性融合”。不假修行,不假次第,一合到底,一融到底。这就是三摩地,这就是一切禅定的最终极之禅定。 r9cDqyHshdJKYdOEaB1oupfsJnMUNuAYFk4RNdOAdhkRJG3gBjN1z4j2/CDZqb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