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是什么驱动着我们进入轮回

1.19 当我们的身体消亡后,(如果生前没能有效地化除和超越这些储存的记忆),它们将会成为我们新的“本质”(即灵魂,也即业种),驱动着我们进入轮回之中。

2009年,我的第一本英文瑜伽著作Come up to the Great Guru在印出版后,获得了一些影响。后来翻译成汉语,取名为《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在出版过程中,出版社编辑明确要求我把书中关于“轮回”的相关语句删除。对于一些实在难以删除之处,也要求在措辞上做些技术性处理,力求淡化,最好是隐去像“轮回”“转世”等这些“敏感的术语”。我为了让出书过程少些波折,书快些面世,迫于无奈同意了这家出版社的要求,将此书删去了近两万字。

为了让《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出版而被迫删节文字,我身边有朋友至今不能理解。

业力与轮回学说是印度思想文化的核心,已经有数千年历史。没有业力和轮回学说,就没有印度哲学和瑜伽,乃至没有印度文化。在介绍瑜伽的著作里,怎么可能没有业力和轮回学说?如果不涉及业力和轮回学说,这还能叫瑜伽著作吗?这还能叫反映印度文化原貌的著作吗?

作为一名中印文化的交流使者和东方文化的传承者,在向祖国介绍印度文化时,必须给同胞介绍最原味最本色的印度文化,这是神圣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将业力和轮回学说从介绍印度文化的著作中删除或隐去,如此怎么能向国人介绍清楚印度的思想文化呢?

我们国人时常有一个误会,以为“业力”“轮回”等学说和思想只有佛教才有,其实不然,这个学说和思想是整个印度哲学、宗教、文艺、伦理等的核心和基础,同样也是瑜伽和《瑜伽经》的核心和基础。现在我们就来深入地讲解这个学说。

唐代玄奘大师有一首描述八识的著名偈颂:“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

“浩浩三藏不可穷”,“浩浩”,广大无垠的样子;“三藏”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别名。梵文阿赖耶(Alaya)翻译为“藏识”,此“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之“三藏”。这三藏中的哪一“藏”都是“浩浩”——广大无垠而“不可穷”的,难以穷尽其无边奥秘。佛陀曾经说过,业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我们现在讨论的八识就是“不可穷”——不可思议的。法力就是禅定之力、般若之力的合称,它们也是不可思议。

“渊深七浪境为风”,有“三藏”之功能的第八阿赖耶识尽管无比幽深玄默,但只要风力足够强大,还是可以将它吹动起来的。这个“风”就是外在的自然界和社会,简称“外境”。这个外境足以刺激、扰动、卷起、催发阿赖耶识里的各样种子,令这些种子现发出来,而为“现行”——转化为现实。

“受熏持种根身器”,外境如风吹起潜藏业种,业种一旦被境风吹起后,会持续不断地转化为相应的“前七识”和“外境”。前七识为业种之主体性存在,外境为业种的客体性存在。业种同时生起识和境这互动互依的两者,这就是“渊深七浪境为风”。在业种的基础上,外界的境风和内在的七识相互摩荡,相互作用,不断地生出新的“根”“身”和“器”这三类客体和功能。印度哲学里所谓的“根”类似于现代科学里所讲的DNA,就是将你塑造成一个人或一头猪的那个塑造者。现代科技说,让一个人成为一个人,或让一头猪成为一头猪,塑造者是DNA。印度传统哲学说,让一个人成为一个人,或让一头猪成为一头猪,塑造者是上一世传下来的“业种”。这个业种在内外环境持续不断地刺激(受熏)下,像树之根那样生长出“身体”和“客体世界”,即自然界、物理界。业种创造出身体这种物质组织出来,只不过是八个意识的一个临时的“借居壳”。同理,业种创造出自然界这些物质形式和结构出来,仍然是作为八个意识的一个临时“借居壳”。八个意识,特别是第八阿赖耶识,创造了现象世界的物质和物质的种种结构与形式,来作为自己的寓所——就像我们建造一个房屋来作为自己的寓所一样。

“去后来先做主公”,当我们的身体这个阿赖耶识的临时借居所老朽死亡后,前七识依次退回到第八识里蜇藏起来。站在客观立场来看,人在死亡过程中,前五识首先走掉(即消失),接着是第六识走掉(消失),再接着是第七识走掉(消失)。其实这前七识并没有消失,只是依次退回进了第八识。最后,是第八识走掉——这才是真正地离开身体。因为第八识最后离开身体,所以说“去后”。第八识在业种的相应和驱动下,根据因果业报原理而找到一个新的身体并投入进去。此即俗称的“业报轮回”或“转世投胎”。在投胎时,是第八阿赖耶识进入新胎之中(因为此时还没有前七识)。在这个胎儿出生后,前七识才依次从第八识里逐步地展现出来,所以说“来先”。“做主公”的意思很好理解,第八阿赖耶识既是轮回的主体,又是轮回之六道的创造者。

六道是遵循创造与借居之原理。轮回是遵循相应与愿力之原理。让我们先来了解六道。

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从哪里来的?它们全部由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之“三业”依照“种子→现行”的法则创造而来。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业种,就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

天道,清净善行所创之界;阿修罗道,热爱行善但同时忌妒心重之人所创之界;人道,善恶皆有者所创之界;畜生道(即动物道),沉暗愚痴者所创之界;饿鬼道,悭吝自私之人所创之界;地狱道,罪大恶极者所创之界。这六道是未解脱之凡夫所处之世界,故名“六凡道”。对于修行成就者,在佛教中依据其修行深浅,又细分出“四圣道”:罗汉道、缘觉道、菩萨道和佛道。传统瑜伽没有将圣道细分为“四圣道”,只有一个笼统的“圣道”。

佛教细分圣道有细分之意义,印度瑜伽和别的哲学流派没有进一步的细分,则有不进一步细分之好处。其实佛教对六凡道也有远比印度其他哲学流派详细得多的细分。赞成细分者,谓其“说理透辟,体系精严”;不赞成者,谓其“繁难琐碎,结网自束”。印度瑜伽学派和中国的儒家学派在性格上多有相像之处:喜简朴直接,不喜欢绕舌烦琐。而印度之佛教则反之,极喜铺排繁华。

六凡道加上四圣道,则为十道。每一道就是一个世界,这样就是十个世界,简称“十法界”或“十界”。每一道皆包含另外九道,如此,十十相乘则为百道。当我们是人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生活于人道之中时,我们的人之为人的部分获得了格外之突出,而其余九道之特征则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是某个动物之时,则我们的动物性获得了格外之突出,而其余九道之特征则处于潜伏状态。其余道的情况,依此类推。

六凡道中的“下三道”——地狱道、畜生道和饿鬼道,是因为生命(意识)中的“兽性”(生物的自私性)和“物性”(物质的惰性)处于压倒性优势地位所致。六凡道中的“上三道”——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是因为生命(意识)中的“人性”(友善同情之性)和“知性”(逻辑理性)处于压倒性优势地位所致。四圣道是生命(意识)中的“觉性”(先天本有的觉照一切之特性)和“超越性”(不被任何东西所束的超越一切之特性)处于压倒性优势地位所致。

比如说释迦牟尼成佛后,外表看上去他仍然和我们一般无二,但他已经不再是“人”了,而是时刻生活于十道中的最高道——佛道。我们现在正在谈论的瑜伽之父帕坦伽利,他也是印度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一个人——说他是“人”,那只是就其外表而言,其实他时刻生活于七道中的最高一道——圣道。佛陀也好,帕坦伽利也好,都是就着人道而成圣道的,他们成功地从“兽性”“物性”超越出来,将生命中的觉性彻底展开。如此,他们虽然外形是人,但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了,而成了开悟解脱的佛陀和圣者。

还有一些人,虽然外形是人,但他们丧尽天良,无恶不作。如此之人,虽外形是人,实则下三道之众生也——不是死后,而是此时此刻即是。十道之生命不仅要从外形来确定属于哪一道,更要从内在特性来确定属于哪一道。十道除圣道之外,皆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于不存在之中强生造作,创生而有。一旦创生,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它们即已成了可借居之“壳”而被借居之。

在生命(意识)强生造作而开创出六道或九道这些道(世界)后,这六道或九道不仅成为了开创者的借居壳,它们也客观化而成为别人的借居壳——这就是轮回的相应与愿力之原理。相应就是对应。当我们拥有什么的特性时,无论是有意或无意,我们即与此特性相关的那个“道”产生相应,于生前的身心中呈现与此道相关的特征出来,于死后因同性相吸原理而从此道中再生。通俗的说法就是:此时我们即往生于此道之中。往生原理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相应原理。

除此之外,决定死后往生于某道而成为某物的,还有生前之愿力。当我们的业力足够强大时,业力决定我们的去处;当愿力足够强大时,则愿力确定我们的去处。 v4L+HR92RZvj6koPZKf7eEBAe9bCQgyvF8qwOWhlRm5ygVcOGJruqbJoxvMmqD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