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修行就是持续地安处于禅定之中

1.12 化除(打破或超越)各种意识模式,必须通过修行和无为(无执)这两者来达成。

有模式、有形态、有结构,就有封限,就有束缚。这里的“意识”一词是取其最为广义之含义,很多时候,“意识”这个词和“存在”这个词相似和相同。意识模式就是存在模式。有模式就有封限和束缚,有封限和束缚就需要化除和超越。解脱就是针对身心内外各种封限和束缚的解脱,解脱不是凭空的解脱。意识模式就是“业种”和“业识”。化除各种意识模式,就是化除各种业种之封限。化除业识,就是转识成智:转后天识为先天智,转污染识为清净智,转封限识为无限智,转沉迷识为超脱智,转非理性为理性,转沉暗识为光明智,转平铺的生命模式为纵贯的生命模式(即转横为竖),转逻辑的人生为直觉的人生,转感官型人生为存在型人生,转造作(有为)的人生为自然(无为)的人生,转外化和物化的人生为心灵化和生命化的人生……

但,实现这一切,“必须通过修行和无为这两者来达成”。这就是东方学术——一切问题皆需通过实修实证来解决。瑜伽,就是实证的生命学。

1.13 修行的意思就是持续地安处于禅定之中。

“禅定”简称为“禅”或“定”,梵文是Dhyana。禅定是对Dhyana一词最为流行的翻译,除此之外,Dhyana一词也翻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相应、止观等。让我们依次解释一下。

弃恶:此“恶”字是取其最广之义,不仅是指一切外在的恶行,也包括一切不善的心念和思维。弃恶主要是指化除心中不善的心念和思维。因为外在的一切恶行皆来自内在的不善心念,故只要将内在的不善心念化除,自然也就没有外在恶行了。所以说,治恶当治心。但治山中之贼易,除心中之贼难。第一步,尽管心中有邪念恶念,但能很好地将其限定在精神之中,而不令其转化为外在行为,此名之为“禅定(弃恶)”。第二步,能很好地控制心思,令其少生或不生邪念恶念,此名之为“禅定(弃恶)”。第三步,尽管心中时常存有邪念恶念,但同时也能于心中时常生起善念和爱心,此名之为“禅定(弃恶)”。第四步,心中邪念恶念不起,所起者皆为善念爱心,犹如泉涌,时刻流布身心内外。孟子曰:“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若处于此境中,即安处于“禅定(弃恶)”之中。

功德丛林:“丛林”是类聚之义;“功德”分为后天功德和先天功德。后天功德是指,在圣贤之教导下的一切止恶生善之行为,皆属功德。已生之恶,令其不生;未生之善,令其生起。什么是“佛教”,即什么是“佛陀之教导”?佛教徒的回答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为佛教。”不只是佛陀之教导若此,包括帕坦伽利在内的一切东西方圣贤,皆如此教导世人。但如此之止恶生善,皆为后天工夫,尽是有为之法,有漏之果。有为之法的意思是,这些止恶生善之法全为有意造作而成,有极强之功利动机,即渴望有善报而如此为之。故这些后天之造作、功利之动机下的功德之果,皆为有漏之果,意为这些功德所报不能令我等出轮回、开智慧、得解脱、证涅槃,极则,只是一些福贵之报。此福贵报尽,仍然沉没苦海,故名“有漏之果”。像一个时光沙漏,再多的沙子(福贵),也有漏尽之时。此有漏功德又名“修德”——修即有,不修即无。

先天功德又分为“性德”与“心德”两类。性德即本性内含之功德,简称“性德”。本性之中含藏万有:在儒,以“乾卦”表之;在佛,以“如来藏”名之;在道,以“玄牝”形之;在基督,以“上帝”呼之。此本性之功德,恰似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明心见性之际,慨然叹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就是先天本性,此本性内含功德为无漏之功德,为先天本有之功德,非后天修行而来。本性在西方以“上帝”一词来表示,上帝就代表我们东方人所说的“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上帝当然是清净的,上帝不可能被任何尘世之恶所污染;“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上帝当然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上帝就是无限创造者,一切存在皆为上帝所创造,也即被上帝所含有;“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上帝当然不跑来跑去,变来变去,上帝永远是他自己;“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本性化生一切(“万法”即“一切”之义),正如上帝创造一切。

本性发起功用即是心,本性发起觉照即是心,本性反省其自己即为心,本性主宰身与行者即为心。此心皆为真心、本心、无限心、超越心、清净心、慈悲心、仁心之义。此心不仅有觉察义、认识义,也有创造义、生发义。人间一切圣贤,所代表的就是“真心”,圣贤之德就是“心德”。心德又名“师德”。凡是性德中有的,心德中皆有,因为心德即性德。在客观客体上为性德,在主观主体上则为心德。

瑜伽之相应五义中“与果相应”之一即是“与师德相应”。“与师德相应”之“师”不仅是指自己的授业恩师,同时也指一切古今圣贤。与师德相应即是与心德相应。

宋儒程颢论传道与传心,曰:“先圣后圣,若合符节。(所谓传道)非传圣人之道,传圣人之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也,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阔无垠,万善皆备,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

瑜伽之相应五义中之“与理相应”即是“与性德相应”;与师德相应以实现“明心”,与性德相应以实现“见性”。合称则为“明心见性”。

思维修:思维是意识的活动。思维修就是对意识活动的修行。具体讲就是对意识活动进行越来越深入的反省与觉察。“对意识活动进行越来越深入的反省与觉察”的意思就是,力求让所有的意识活动和思维活动皆进入到意识之中,不让它们停留在无意识之中。停留在无意识之中就是停留在觉知之外。当我们对所有的意识活动和思维活动都能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地觉知时,就会渐渐地(也有可能迅速地)发现有一个无形无象、超越一切之上的“看”或曰“在”在那里。这个“看”或曰“在”就是我们的真心,就是我们内在的上帝,就是我们内在的真主人。

看到我们的这个终极之“看”,就是明心;觉知到我们的这个终极之“在”,就是见性。这个“看”或曰“在”,既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心,也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身,而是包含现有身心在内,又超越现有身心之上之外的一个“看”或曰“在”。

虽然发现和成为我们的这个终极之“看”和终极之“在”,不是很困难,有些人甚至在第一次禅修时,即可发现它并成为它,但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对意识活动进行越来越深入的反省与觉察是必须的。对意识活动进行越来越深入的反省与觉察,这就是思维修的意思。

静虑:太多的人误解了禅定之义,以为禅定就是什么都不想,身如枯槁,心如死灰,看似死人一般,即名“禅定”。这是对“禅定”一词莫大之误会。禅定不是什么都不想——事实上我们也做不到什么都不想。如果做到了,我们定与死物无异,与草木无异,此为大悲哀,不名禅定。禅定不是对心念——精神活动或曰心理活动的止息,而是将意识活动和思维活动始终保持在深度的宁静、超越、觉知、明确的状态下进行,这就是将Dhyana译为“静虑”——在高度宁静下的思虑的意思,即将思虑置于高度的静定之中,置于深度的觉知之中。

我们从来就没有思考出任何答案,答案都是它们自己主动呈现给我们的。禅定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我们尽可能地降低思虑的速度和频率,营造出一个很好的思考背景,即宁静、超越和觉知的状态,那么,答案呈现它们自己的速度和清晰度就会大大提高。很多时候提高到还没等我们开始思考呢,答案就已经呈现给我们了。——答案总是出现在思考之前、之上或之后的。

相应:瑜伽之五义全是相应义。此处不重复。

止观:止观是我们前辈在翻译佛经时的一个意译。这个理解得非常准确,禅定的确就是止观的意思。止观的“止”是超越义、觉知义、解束义、自在义、无妄义、清净义、凝聚义、择善固执义、岿然不动义、守成义,但皆非死气沉沉、僵化枯寂之义。“观”是觉照义、审察义、思虑义、创造义、透视义、光明义、生生不息义。

止与观之关系有很多:先止后观;先观后止;即观即止;即止即观。修行者可根据自己之喜好或“跟着感觉走”而选择止观方式。

止观分为“后天止观”与“先天止观”两大类。“后天止观”是有为法,是“我”要去止去观的修行法,也即是在“我”的驱动下的止与观。故后天止观属于“从因到果修行法”,也即是有步骤有次第的修行法。

“先天止观”是无为法,是在没有“我”的前提下的止与观的修行法,也即是在“无我”情境下的止与观。故先天止观属于“倒果为因修行法”,也即是无需步骤、无需次第的修行法,因为起步即与果相应了,何须次第?

有为法与无为法最大之区别是:

有为法中始终有一个“我”,是“我”在修行,是“我”在这样或那样,始终突出一个“我”。有为法是建立在:我此前没有“止”境,也无“观”境,从来没有;但我在圣贤的启发和教导下,现在知道了止观之重要性,从现在开始修行止观,意即从现在开始,我要在我的身心上不断地制造或创生那个叫作“止”和“观”的境界出来。我要勤学苦练,尽快让止与观在我的身心上稳固下来,融入到我的身心之中,成为身心新的重要部分,乃至成为身心的核心。——这是将“人”视之为一个有限之存在、一个经验之存在、一个逻辑性存在、一个现象之存在、一个时空内之存在、一个感性和知性之存在、一个物化(或曰气化)之存在……必然出现的与之相应的修行哲学和修行方式。

除有为法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根本的修行方式——无为法,将于1.15和1.16节经文一并讨论。

1.14 当能够长时间自如地处于禅定状态时,才能(为最终的生命解脱和开悟)打下一个牢固的根基。

因常人皆有牢固难破之“我”识,很多时候迫于无奈以顺应世情,创立了很多禅修方法。下几节经文中有大量此类禅修方法,提供给人们习练。这些方法皆属有为法,都是在“我”的操控之下的习练。如瑜伽行者觉悟到“我”为虚幻,实则“无我”之理后,这些有为法也将随之取消,无需继续修行它们。对于多数人来讲,“我”念、“我”识是如此之强,难以在短时间内看破和超越,故需要采用这些有为法禅修来持续地深入身心内部,也即不断地强化和提高自己的禅修境界和程度。当境界和程度深入和强化到一定阶段时,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已然很高,就会来到一个质变和飞跃的临界点: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就是开悟解脱。对于一个常人来讲,须“长时间自如地处于禅定状态”,获得“一个牢固的根基”后,方可实现开悟解脱。

禅定分为动态禅定和静态禅定两类。动态禅定就是行站坐卧不离禅定,静态禅定是以打坐为主的禅定。 51NGOgwPb9lJXOuAnyWJfTs50qi2HD5ilt/387Sy3+0Yn9CInB8GpdjguPkym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