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瑜伽就是化除意识模式

1.2 瑜伽就是化除(即打破或超越各种)意识模式。

The patterning of consciousness这个英文短句可以浓缩或概括为一个单词:Ideology。Ideology一词,我们大陆将它译为“意识模式”或“意识形态”,台湾地区将其译为“意底牢结”或“意底结牢”。相对固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气成见、社会角色特征等皆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意识形成的一些相对稳定的结构、特色和习惯等。台湾将其译为“意底结牢”更加准确,就是意识中有一些越来越固化、僵化、程式化、个性化的东西,它们在我们的意识中,像水泥那样越来越硬化,越来越板结,越来越成为我们身心行为和社会反应的背景和基础。心理学称之为“情结(Complex)”或“人格中心”。

在商品经济浪潮里,个人只不过是各种经济行为和商业模式里的消费主体——我们不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被迫成为了一个个经济行为的目的——消费者。时下社会上流行的强调个性、张扬个性之思潮,其本质无非是商业社会里为了加强促销的一个有效方式。这三十年来在商品经济的主导下,以突出“个人”“个性”的意识形态得到了空前的提倡和强化——以个人为中心,以个性为时尚。

但在整个社会的协同运作下形成的,以突出“个人”“个性”的价值模式或叫意识形态,其本质是一种商业化的意识形态。社会提倡和强化出这种价值模式和意识形态,目的是为了商品的促销或出于经济行为的需要,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体、开启个性。也就是说,在这个商业化社会下出现的“强调个性、张扬个性”培养起来的只能是“伪个性”或“合目的的个性”,即符合商业化目的的个性。这种“伪个性”的价值模式和意识形态,一旦在人们身心里形成和建立起来后,和国家意识形态一样,必然会带来一连串的灾难——人们越来越封闭、固执、自私、自大、肤浅、物化、本能化(动物化)、感官化(非存在化或心灵化)(与社会、他人和自然界)疏离化、意志力弱化、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异化、人格多中心化(即精神分裂化)、道德感淡化、趣味低级化……对于个人来讲,这无疑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对一个时代来讲,同样是一场可怕的灾难——而我们此时就生活在这场灾难中。

圣哲帕坦伽利教导我们的是:什么是瑜伽?瑜伽就是要冲破或化除各样的意底牢结——无论它们是来自政治、宗教、商业,还是历史与习俗。无论它们来自哪里,其结果都是一样,将我们的身心封闭化,将我们的思维机械化,将我们的行为程式化……总之,就是将我们非自然化、非本真化、非存在化和非生命化。

唯大英雄,能真本色。瑜伽是找回真我的向导。唯有瑜伽大成就者,唯有圣贤,才具有真正个性化的生活,才具有真正本色的一生,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如何个性化地生活”这个问题,他们只是遵照天性的指引而行动,只是遵照本心的灵感而生活。没有意识形态的生活,才是真正个性化的生活;没有意识形态拘限的人生,才是本色的人生。

圣哲说,修行瑜伽不是要在我们原本沉重的身心里再增加一些什么,事实正好相反,瑜伽是要我们放下一些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首要的就是放弃我们内在的那个“自我”和建立在这个“自我”基础上的各样“意底结牢”,它们两个是我们一切痛苦和灾难的来源,是我们回归真我、走向解脱的枷锁。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包括瑜伽在内的一切生命修行,都是“为道日损”的,都是在“做减法”,不是“做加法”。很多人问我们:瑜伽有什么用?修行有什么用?它们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帕坦伽利早就告诉我们:瑜伽不仅不能给我们什么,相反,它还要从我们身上拿走一些。比如说,拿走我们的“自我”和“意底结牢”等。瑜伽会让我们变得很“穷”。只有当我们从外在看上去似乎很贫穷时,我们的内在才能更加富裕。 IKJMHHcF7IfplWdNG991sWSc06/hK7AaWrgCTEjEZGbCGoo8Bx/BhwhHw3bJsL8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