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神童刘晏

一生都在寻找母亲的李适确实挺不幸,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然而作为皇帝,李适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的手上始终不缺好牌,只要他愿意,随时能组合出“俩猫加四个2”。

不过,孝子李适似乎不会打牌,即便有一手一手的好牌,他也很难打出彩,他打出的牌,多是勉强又拙劣,能把一手好牌打成烂牌,这是否也是一种天赋?

在我看来,李适的问题出在心理上,安全感缺失,是他身为皇帝最大的漏洞。

身为皇帝,君临天下,要有气吞山河的豪情,要有包容万象的气概,一个皇帝如果缺失了安全感,那么就失去了皇帝必须有的从容。很不幸,李适缺少内心的安全感,因此他不从容。

想想也能理解,当他幼年时,他的祖父如履薄冰,他的父亲在为祖父陪绑,他尽管身为长子,但母亲出身并不高贵,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了李适的敏感和多疑。如果母亲在,牵着母亲的手,他能感受到母爱的力量,他的内心可以淡定从容。然而,安史之乱让他与母亲分离,从此母亲的手只在记忆之中。

离开母亲的牵引,李适在艰难成长,虽然祖父顺利登基,父亲也顺利成为太子,但他这个长子的日子没有好过起来。父亲的身边有独孤贵妃,独孤贵妃有自己的儿子韩王李廻,虽然他在父亲登基后被册立为太子,但不到最后一刻,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

从离开母亲到登基之前,二十多年的时光,李适在紧张中度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这个性格是他的生存之道,也是他作为皇帝的短板,这个悲剧的性格伴随了他一生。

性格决定命运,放在皇帝身上尤为合适。

原本,李适手中的好牌真的很多,神童刘晏是其中最闪亮的一张。

刘晏,《三字经》里提到过的神童,“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三字经》里说的“举神童,作正字”,发生在公元725年。这一年是李隆基的开元十三年,李隆基在这一年到泰山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封禅大典,这次大典给了神童刘晏一个机会。

封禅大典结束后,礼官向李隆基奏报:“此地有一七岁神童名叫刘晏,欲向陛下呈现《东封书》。”

李隆基闻言大喜:“还不快宣刘晏进殿!”

七岁神童刘晏出现在李隆基面前,开始朗诵他自己写的《东封书》:“吾皇英主,封祀东岳,告成功于昊天上帝,为万民把福,开元之礼,仁及天下,人情所望,人心所归……”

小小年纪,便写出如此文章,李隆基不由得大喜,当场下旨,授七岁刘晏为秘书省正字。

唐时,秘书省管理史馆,负责撰修国史,藏有大量图书,“秘书省正字”的任务就是校对藏书中的一些错误。从此,刘晏步入仕途,他的起步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要早。

两年后,刘晏又一次技惊四座。

这一天,李隆基于勤政楼前赐宴,招待文武百官,身为秘书省正字的刘晏也在被宴请之列。

兴头上的李隆基突然想起了两年前那个神童刘晏,吩咐左右让刘晏登楼,后宫嫔妃早就听说过刘晏的事迹,都期待着见一见神童的庐山真面目。

小刘晏信步登上楼来,长相有些对不起观众的他一下吸引了杨妃的目光,此杨妃并非后来的杨贵妃。

杨妃一下把刘晏抱在膝上,恶作剧般地给他施以粉黛,戴上头巾,经她一捯饬,刘晏摇身一变,变成了个小女孩。

李隆基不由得笑了,笑问刘晏:“你身为秘书省正字,正了几个字啊?”

刘晏一本正经地回应道:“天下的字我都正了,唯有朋字正不得!”

唐时“朋”字,为两个歪月相邻,无论怎么正都是正不过来的,刘晏妙用一个“朋”字,巧对李隆基的发问,其机灵可见一斑。

这时,一位年轻女杂技艺人出场,此人唤作王大娘。此大娘并非我们现代语境中的大娘,娘是唐代对少女的称呼,王大娘则是王家的大女儿。诗圣杜甫曾有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也是这个意思。

只见王大娘肩扛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头上顶着一个瀛洲仙岛的微缩模型,一个小孩竟然在上面边歌边舞,从容自在。这一幕让在场人掌声雷动,叹为观止。

看到这里,杨妃有心试探一下刘晏的文采,命刘晏即兴作诗,刘晏张嘴便来,一首《咏王大娘戴竿》就此诞生: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掌声再次响起,神童,果然名不虚传。

顶着神童的美誉,刘晏在大唐官场宦游,他的再次出头,居然是三十三年之后,此时刘晏已经不是神童了,而是四十二岁的中年人了。

这一年是公元760年,皇帝已经由李隆基换成了李亨,大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战火之中,刘晏进位为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铸钱盐铁使,同时兼任京兆尹。

从这时起,刘晏将用他超一流的理财和调度能力名垂青史。

一开始,刘晏并不顺利,在任职仅仅一年半后,他又因为遭遇谗言,被贬为通州刺史,这次贬黜持续了八个月。

八个月中,长安发生了很多事情,李隆基和李亨相继作古,皇帝换成了李豫。李豫的登基给了刘晏复出的机会,刘晏再次被委任为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度支盐铁转运使。

面对这次委任,刘晏出人意料地上了一道奏疏,他要让出自己的官职:

因为看不惯铮铮铁骨的颜真卿被无情倾轧,刘晏愿意把户部侍郎让给颜真卿;

因为想给平叛有功的严武一个用武之地,刘晏愿意让出京兆尹;

而他自己,甘愿出任职微言轻的国子祭酒(国立大学校长)。

这次辞让,令皇帝李豫非常感动,从辞让中他看到了刘晏的品格。他知道,该给刘晏一个更加合适的位置。

七个月后,刘晏官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年的神童,今日官拜大唐宰相。

不过这次拜相前后不到一年,板凳还没捂热的刘晏又被贬了,宰相当不成了,改任闲职太子宾客。

两个月后,皇帝李豫坐不住了,再不起用刘晏,京城就要断粮了,为今之计,只有刘晏能解决京城断粮的危局。

这时是公元764年三月,不世出的经济学家刘晏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此时他已经四十六岁了。

刘晏在给时任宰相元载的信中写道:“为今之计,当整顿漕运,从南方调粮。见一水不通,愿荷锸(锹)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

忙于抓权的元载乐于刘晏扛起漕运的苦差,立即回信指示刘晏,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5J7gtnE/GUmVfyU6+S/bp3SZfPXnp2sfxcut8H5lM4gSZZG0z34tjgSGRhgGCJ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