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杨炎,打击刘晏,看起来杨炎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不过细细分析,可以发现这是李适有意为之。
刘晏并非元载一党,又是代宗一朝的红人,已年过六旬,李适用起来总不是那么顺手,相比之下,杨炎更年轻,用起来更顺手。
杨炎是元载一党,当年元载拥立有功,此时正是酬庸元载一党的时机。
君臣二人,各打各的算盘,就看谁打得更精。
杨炎要置刘晏于死地,李适因为亲政时间太短,没有意识到刘晏的真正价值,双方在整刘晏的问题上一拍即合。
各取所需吧,你报你的仇,我树我的威,我要让那些曾经首鼠两端的人看看,脚踏两只船的后果有多惨。
半个月后,杨炎又参了刘晏一本:刘晏奏疏与事实不符,有欺君之嫌。李适准奏,这样刘晏在京城待不下去了,被贬为忠州刺史。忠州位于今天重庆市忠县,现在属于直辖市下属县市,那时则是标准的欠发达地区。
又一个月后,李适又下了一道奏疏:鉴于尚书省长期没有管理过全国赋税业务,再次设立盐铁、转运专使等特设职务。
仅仅两个月,刘晏主政时的行政框架又恢复了,而刘晏却没有回来主持工作,人们在这耐人寻味的安排中嗅出了不寻常的味道。
刘晏危矣!
杨炎的“杀刘计划”还在升级,他又下出一手棋,这手棋下出,大唐财相刘晏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棋子名叫庾准,一个为了升官而没有做人底线的人。
庾准的父亲在天宝年间曾经做过文部侍郎,借着父亲的门荫,庾准步入仕途,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靠山——宰相王缙。在王缙的提携下,素来没有多少文学修养的庾准竟然升迁到尚书左丞,与众多饱读诗书、满腹经天纬地学问的官员一起出入朝廷,他的出现令多数官员很不齿,刘晏对这种“空降官”也不感冒。
久而久之,刘晏与庾准产生了矛盾,庾准也恨上了刘晏。
借着新皇登基的光,曾经与杨炎一同被贬的庾准重返长安出任司农卿,同是元党成员,庾准与杨炎关系不错。
杨炎与庾准达成了一笔交易:你帮我杀掉刘晏,我保荐你为尚书左丞。
一拍即合。
在杨炎的安排下,庾准出任荆南节度使,正好是刘晏的顶头上司。
不久,庾准的奏疏到了,这封奏疏将刘晏逼到了绝境。
庾准奏疏写道:刘晏曾经写信给凤翔节度使求援,信中有对皇上的抱怨,而且他还上书要求增加忠州民兵数额,这分明是图谋不轨。
欲加之罪,欲加之罪!
奏疏到了李适那里,如果李适是明君,如果李适能真正认识到刘晏的价值,刘晏还有生路。
可惜李适不是!
李适下令,缢死刘晏!
一代财相刘晏,就这样在同僚的报复下,在皇帝的纵容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他为这个王朝曾经殚精竭虑,曾经鞠躬尽瘁,最终却死于流言之下,终年六十六岁。
刘晏,流言,是巧合,还是命运捉弄。
公元780年七月二十七日,李适正式下诏,赐死刘晏。
急于复仇的杨炎和浑浑噩噩的李适都忘了一件事,程序!
他们先缢死刘晏,数天后再下诏赐死,程序反了!
他们以为杀死刘晏只不过是杀死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却不知道天下民心在刘晏那里,他们杀得死刘晏,却杀不死天下民心。
天下人都为刘晏喊冤,就连一直与朝廷二心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也为刘晏喊冤:“诛晏太暴,不加验实,先诛后诏,天下骇惋!”
复仇的快感一闪而过,杨炎感觉自己陷入一团乱麻之中,位高权重的他本以为整死刘晏只是小事一桩,没想到闹得民怨沸腾。
杨炎前所未有地惊慌,他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妙,必须赶紧补救。
前去抄家的官员背负着杨炎的重托,他们必须在刘晏家里查出点干货。
确实是干货,杂书两车,米麦数斛,破旧家什和一幅用了十七年的门帘,这就是为大唐理财二十四年的财相刘晏的全部家当。
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尽管家徒四壁,但他拥有天下民心;
一个顾影自怜的人,尽管家财万贯,但他穷得只剩下钱。
同朝为官,相煎何急,只为私怨,你死我活。
刘晏死了,杨炎赢了吗?
唐朝之后的宋朝,大臣们相互间有一个提醒:千万不要怂恿皇帝杀大臣,因为一旦皇帝杀顺了手,手就停不下来了。宋朝时大臣们也斗,但有个底线——不往死里斗,这个底线最终保证了所有大臣的安全。
杨炎不是,他突破了底线,整死了刘晏。
中国历史总是这样,既生瑜何生亮,两个同样不世出的人物很难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共存,倘若杨炎和刘晏能够和平相处,大唐王朝将会是另一幅景象。
可惜,他们是同僚,更是死敌。
得手后的杨炎尽管也有苦恼,但成功的喜悦还是压过了烦恼,不过,他似乎忘了一句话,上的山多,终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