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消闲解闷,我正在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准备配置一种专治火眼的药水——这种药水90%是水,只有10%是药,这种药花不到一块钱就可以买来一大桶……第三年,光在国内咱们就可以轻易销售100万瓶。在国内卖出100万瓶——纯利至少也有35万美元——那才是我们真正开始赚钱的时候……你猜怎么着,到那时候,咱们的前方总站就要设在君士坦丁堡,后方总站则要设在辽远的印度!……嗯,只有天知道:每处可以赚个几千万几万万!
——贝里亚·塞勒斯上校,马克·吐温《镀金时代》中的人物
毫无疑问,可口可乐钟爱它自己的历史。1990年,可口可乐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在亚特兰大建立博物馆,每天向三千多名可口可乐的忠实粉丝讲述公司过去走高科技路线的发展历史。博物馆开馆那天,新闻发布会把该博物馆称为“梦境”。从很多方面来说,事实确实是这样,比如,身着红色时装、美丽大方的导游向游客保证,可口可乐不含任何可卡因成分。
博物馆保留着可口可乐公司经久不衰的传统。公司的传奇故事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那里传颂着。在官方的宣传版本中,1886年创建可口可乐公司的那段历史具有霍雷肖·阿尔杰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的那些典型的成功实现美国梦的神话的特质。那些主人公是镀金时代满怀憧憬的年轻资本家的楷模,他们虽然出身卑微,但凭着忍耐、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挡不住的好运气,一跃成为巨额财富的宠儿。
与此类似,可口可乐的发明者约翰·彭伯顿被可口可乐公司描绘成一个贫困但可爱的南方老郎中,他在一次偶然中发明了这种神奇的新饮料。当人们推测出可口可乐是诞生在彭伯顿家房舍后院的一个简陋的三脚架水壶里而不是在饲料槽里的时候,这故事就被人们看作是“贞女诞生说”的一种新注脚。可口可乐公司的第一位档案保管员威尔伯·库尔茨描述了可口可乐被发明的那一刻的情景:“他俯身闻了闻壶中酿造物的香味,然后用一个木质长柄勺舀了一点正在冒泡的棕色糖浆,稍微冷却了一下,将勺子慢慢靠近嘴唇,品尝了一下。”跟阿尔杰的小说一样,当彭伯顿无意间在糖浆中混入了碳酸盐而不是清水之后,他的辛劳和坚忍终于获得了回报,当然,其中还包含了运气的成分。顾客喜欢喝泡腾饮料,喝完之后还要心满意足地咂咂嘴。
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历史上,自那以后,这个饮料的前景就注定了。当然,这还得谢阿萨·坎德勒的帮助,是他在彭伯顿去世的时候购买了饮料的配方并且广为宣传,他也因此而成为亚特兰大最富有的人。到20世纪早期,可口可乐饮料声名鹊起,被人们反复称颂为“可口可乐罗曼史”。
但是,有关可口可乐历史的官方版本有相当大的虚构成分。约翰·彭伯顿并不是一个没受过教育、俭朴的医生,这个饮料也不是在他家的后院酿制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可口可乐并不是如“官方版本”所说的凭空冒出来的一种饮料。相反,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地域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事实上,最初的可口可乐也和许多其他秘方一样,是一种专利药品,服用以后有明显的可卡因快感。
但是,关于可口可乐的神话传说似乎有一点是事实的:可口可乐成功的可能性跟塞勒斯上校的那个眼药水一样小。马克·吐温的小说可以说是对可口可乐未来的预言。令人惊讶的是,可口可乐印证了他的说法。时至今日,可口可乐的产品出现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比联合国的成员国还要多,因而成为世界上市场最广阔的饮料。除了“OK”以外,“Coca-Cola”是地球上获得最广泛认同的文字,它所代表的可口可乐饮料也成了西方人生活方式的象征。但是在仅仅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一种99%的成分是糖水的软饮料怎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19世纪晚期美国的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可口可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