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艺作品欣赏
图1-1:香袋 |
图1-2:布质杯垫 |
图1-3:电话机套 |
图1-4: 古色古香纸巾包 |
图1-5:笔袋 |
二、布艺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意义
人类早期的服饰,大致具有护体、御寒、遮羞和装饰等功效。在原始社会,人们并未把服装作为衣食住行的主流,原始人可以赤身露体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但却不能没有装饰。他们将兽皮、兽角、宝石、羽毛、贝壳等装饰在自己身上,除了供人观瞻,也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炫耀自己的本领和能耐。这种原始的装饰品,其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就是中国女红产生和发展的起源。
布艺是女红的一种,女红在中国民间又被称为缝纫、刺绣。勤劳而又聪慧的中国妇女,将自己特有的审美感受和对亲人的各种情感,注入缝制的制品之中,作为装饰自己、馈赠亲人和美化环境的手工艺作品。于是,源自家庭世代传承的,以传统的手工艺装饰品为主的刺绣和布艺制品,便开始逐渐形成了。
最早的布艺来自少数民族,如白族、彝族和布依族等民族的图腾崇拜。他们自称为虎的祖先,于是开始用各种布料(主要是褐,一种用兽毛和粗麻编织的布)制作老虎,这些老虎就成了最早的布艺制品之一。与此同时,各种头饰、服饰、手饰甚至脚饰,纷纷争奇斗艳,促成了布艺手工艺的迅速发展。
作为古代少数民族图腾和儿童玩具的布老虎,具有把玩和实用两种功能,不但寄托了人们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像老虎一样勇敢强壮、健康成长的期望,并且还寓意平安吉祥。
布艺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自然离不开对兄弟艺术的借鉴学习和与之相互融通,它和绘画及刺绣艺术息息相关。
中国的绘画在原始社会就已表现出惊人魅力,像仰韶文化中的陶罐绘画、少数民族地区的岩画,无不体现了古代原始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但中国画真正成熟并且获得长足进步的是在宋代。宋代的帝王都嗜好书画,他们设立画院招揽人才,并且竭力加以提倡,更加重视书画艺术作品之中的理趣,使得书画艺术臻于前所未有的高峰,艺术精神也逐渐摆脱实用的束缚。明清以后更是名家辈出,加上帝王将相、知识分子的追捧,使得中国画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由过去的怡情养性,开始步入市场,成为了商品。这样一来,既扩大了画家的队伍,也使得作为女红的这一手工艺作品以此为蓝本,获得了长足发展。
首先,是刺绣工艺。它起源很早,据《事物纪原》记载,在中国古代舜时期,就有了刺绣,最早是用来做衣服装饰的。到了宋代,受书画影响,刺绣工艺极为精工。在元代,为了防止损坏,朝廷对外国的诏书用的都是刺绣。清乾隆时期,刺绣的材料和工艺都达到高峰,精美异常。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沉淀民族精神的同时,刺绣也给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它以其奇幻多变的色彩、明暗闪烁的光泽、立体凹凸的图案,获得了文人雅士和市场的青睐。到了明清两代,官员服饰的前胸和后背,必须缀有金线和彩线绘成的“补子”,作为官员品级的徽识。据《清史稿》记载:“文官一品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等等。这样根据官府和市场的需要,不仅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刺绣队伍,也促进了刺绣艺术的蓬勃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官员由于品级的不同,其官服在颜色、形制和质地上,都有不同的要求。据《唐会要》记载:“三品官员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大红),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这样既促进了印染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布艺工艺的材质和色调。在多种艺术的相互浸染、借鉴和提高之时,布艺从各种手工艺之中脱颖而出,特立独行,成为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并存的高雅艺术品。
布艺,从画纸样开始,并以其多种色彩的材质,如绸、缎、绒、毛、棉等,形成了酷似绘画的立体装饰图,并且通过缝制、针法、刺绣、编织、勾勒等女红手艺的融会贯通,使得制品日趋成熟,获得了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布艺,除了具有纹饰、线条和色彩等造型语言的历史意义之外,还具有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民间美术等学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思考。女红制品颇能表现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用以托物寄志,借物抒情。在劳动人民之中,也能起着服务生活、美化生活的作用。总结并且加以保护布艺这一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传承并且发展这一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使得这一套工艺进一步得到发扬和光大,是我们后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布艺工具简单、花样丰富、制作精良。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学会女红,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这是当前学生动手劳作和艺术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首章开宗明义进行阐述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