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概说

中国文学,大致可分为四期:第一期断自西周以前,第二期自东周至西汉,第三期自东汉至南北朝,第四期自隋唐至清。第五期则属诸自今以后矣。请得而略言之。

各国文学之发达,韵文皆先于散文。吾国亦然。最古之书,传于今者,大抵整齐而有韵。 如《老子》是也。《老子》虽东周之世写出,然其文必传之自古者也。《老子》书中,无男女字,只有牝牡字,即可征其文之古。 其无韵者,亦简质少助字。 如《尚书》是也 。此盖古人言语、思想,均不甚发达,故其书词意多浑涵。又其时简牍用少,学问多由口耳相传,故多编为简短协韵之句,以便诵习也。文以语言为本,诗以歌谣为本,韵文与诗,相似而实不同。此时代之诗,传于今,最完备者为三百篇。三百篇之句,昔人云自一言至九言。 见《诗疏》 。实以四言为多。间有三言者。 四言而加一助字,实亦三言也。 前乎三百篇之诗,可信者,其体制皆与三百篇相类。 如伊耆氏《蜡辞》是也。见《礼记·郊特牲》 。其有类乎后世之诗体者,则其意虽传之自古,而其辞必后人所为矣。 如《南风歌》是也 。古书记人言语,多仅传其意,而其辞则为著书者所自为。即歌谣亦然。《史记·田敬仲世家》谓田常以大斗出贷,小斗收之。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刘知几讥其不实,而不知古人自有此例也。 刘说见《史通·暗惑篇》 。此为第一期。

整齐简质之文,节短而韵长,词少而意多,非不美也。然思想发达,则苦其不足尽意。夫思想发达,则言语随之。言语发达,则文字从之。于是流畅之散文兴焉。散文之兴,盖在东周之世。至西汉而极。 西周以前文字,传于今者甚少。较可信其出于西周人者,如《周诰》,其辞即多中屈,与《殷盘》相类。其明白易晓者,如《金 》,则恐其辞已出后人矣。然究尚与东周之世文字不同。要之今人读之,觉其明白如《论》《孟》,畅达如《战国策》者,西周以前,殆无有也 。此时代之诗,四言渐变为五言。又有三七言者。 如《荀子》之《成相篇》是 。汉世乐府之调,盖权舆于此。此为第二期。

第二期之文字,与口语极相近。今日读之,只觉其古茂可爱。然在当时,则颇嫌其冗蔓。 此时代之文字,有极冗蔓者。如《史记·周本纪》:“是时诸侯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二字,竟不删去其一。句法可谓冗赘已极。又如《墨子·非攻上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 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则句法语调,两极冗蔓矣。古人此等文字甚多,自后人为之,皆数语可了耳。古人之所以如此,皆由其与口语相近故也。 于是渐加以修饰。修饰之道有二:(一)于词类,择其足以引起美感者用之;(二)于句法求其齐整。 用典兼涵此两义。(一)用典则辞句少而所含之意多,耐人寻味。故典者,不啻词之至美者也。(二)用一故事,直加叙述,如叙事然,即无所谓用典。所谓用典者,皆不叙其事,而以一二语 括之者也。此之谓剪裁。用事必加以剪裁,即所以求其文之齐整也。○近人《涵芬楼文谈·征故》云:“凡说理之文,恐不足征信于人,必取古事以实之。汉魏六朝,以矜炼为贵。往往一节之中,连引十余事。或一句为一事,或二三句为一事,皆以类相从,层见迭出。盖其时偶俪之体盛行,故操觚家亦喜讲剪熔对仗之法。至唐昌黎公出,而文体一变。征故之法,间有全录旧文,不以襞绩从事。东坡穷其才力所至,引用史传,必详录本末。有一事而至数十字者。”案韩、苏文体所以变古,以古代书少,所引事人人知之;后世书多,则不能然也。此亦古文不得不代骈文而起之一端 。其风始于西汉之末造,而盛于东京。魏、晋以降,扇而弥甚。遂至专尚藻饰,务为排偶,与口语相去日远焉。此时代之诗,则五言大昌,而乐府亦盛。诗文皆渐调平仄,遂开唐宋律体之端。 不独诗赋有古律之别,文亦有之。唐宋骈文,调平仄惟谨者,皆律体也 。此为第三期。

文字与口语日远, 至不能达意,必有所以拯其弊者,于是古文兴焉 。其人自谓复古,谓之古文。实则对骈文而言,当云散文。其对韵文而称之散文,则当称无韵文,方免混淆 。古文非一蹴而几也。其初与藻绘之文并行者有笔。笔虽不避俚俗,然辞句整齐,声调 缓,实仍不脱当时修饰之风。 口语句之长短不定。当时所谓笔者,特迫于无可如何,参用俗语;且不加藻绘耳。然其句调仍极整齐,实与口语不合 。且文贵典雅,久已相沿成习,以通俗之笔,施之高文典册,必为时人所不慊。然以藻绘之文为之,亦有嫌其体制之不称者。于是有欲模仿古人者焉。遗其神而取其貌,如苏绰之拟《大诰》是。夫所恶于藻绘之文者,不徒以其有失质朴之风,亦以其不能达意也。今貌效古人,其于轻佻浮薄之弊则去矣,而其不能达意,则实与藻绘之文同。抑藻绘之文,不能施之高文典册者,以其体制之不相称也。今貌效古人,则为优孟之衣冠,无其情而袭其形,其可笑乃弥甚, 体制不称,与无其情而袭其形,同为一种不美 。逮韩、柳出,用古人之文法, 第二期散文之法。 以达今人之意思。今人之言语,有可易以古语者,则译之以求其雅。其不能易者,则即不改以存其真。如是,则俚俗与藻绘之病皆除。文之适用于此时者,莫此体若矣,此古文之兴,所以为中国文学界一大事也。古文运动,始于南北朝之末,历隋及唐,而告成于韩、柳,然其风犹未盛。能为此种文字者,寥寥可数。普通文字,仍皆沿前此骈俪之旧者也。至宋世而古文之学乃大昌。欧、曾、苏、王,各极所至。普通应用文字,亦多用散文。而散文始与骈文,成中分之势矣。 其时仅诏、诰、章、表等,仍沿用骈文。以拘于体制,故难变也。○诏诰自元以后,可谓改用白话。元代诏令多用语体。《元史·泰定帝纪》中尚存一篇。明、清两代诏、令,虽貌用文言,实则以口语为主,而以文言变其貌耳 。然文学之进步,实由简而趋繁。新者既兴,旧者不必遂废。故散文虽盛行,骈文仍保其相当之位置;而唐宋人所为之骈文,较之南北朝以前,且各有其特色焉。 宋骈文之特色,尤为显著。以其与南北朝以前之骈文,相异弥甚也。此亦唐、宋文字,同走一方向,至宋而大成之一端 。又文字嫌其藻绘而不能达意,虽图改革,厥有两途:(一)以古代散文为法,(二)以口语为准是也。前者雅而究不能尽达时人之意,后者则宣之于口者,即可笔之于书,可谓意无不达,而或不免失之鄙俗。 此亦为一失,文自有当求雅处,故文言白话,实各有其用。专主白话,而诋文言为死文字者,亦一偏之论也 。二者实各有短长,而亦各有其用。凡物之真有用者,有之必不能废,无之必不容不兴。故古文起于隋唐之世,而专主口语之白话文,亦萌芽于是时。如儒释二家之语录及平话是也。故唐、宋之世,实古文白话,同时并进, 二者皆为散文 。而骈文仍得保其相当之位置者也。至于诗,则在唐代为极盛。旧诗之体制,至此可谓皆备。宋人于诗之体制,未能出于唐人之外,而其意境、字面, 意境者实质,字面者形式也。 则与唐人判然不同。后人之诗,非宗唐,即学宋,至今未能出此两派之外焉。故诗之为学,亦唐人具之,宋人继之,而后大成者也。又中国之诗,当分广狭两义:以狭义论,则惟向所谓诗者,乃得谓之诗。以广义论,则词与曲亦皆诗也。词起于唐而盛于宋,曲起于宋而盛于元。元有天下仅八十年,以文化论,一切皆承宋之余绪,不徒只可谓之闺位,实乃只可谓之附庸。故广义之诗,亦可谓唐人创之,宋人成之也。清代,宋人所谓道学者,流弊渐著。清儒乃创朴学以救之。以学问论,颇足补宋人之所阙。然清儒以好古故,于文学亦欲祧唐、宋而法周、秦、汉、魏,则实未能有所成就也。故文学史上,截至今日,讲新文学以前,实犹未能离乎唐、宋之一时期也。此为第四期。

本书主论宋代文学。先立此章,以见宋代文学在文学史上之位置。以下乃分五章详说之。 Nc2p5k+6m/4uMv2W8Y1tDaJyuDYQiZqPLISwIObM/Gvk4k6N9REYlKFoI+67ZWm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