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在教育上的意义

人性中除了人格上的统一性外,还有另一个更为要紧的心理学事实,那就是,人们都渴望获得优越感,也想要成功。不论是哪种渴望自然都离不开自卑心理,否则就不会巴望着要提升当前的处境了。追求心理优越和感到自卑,在心理现象中是一体两面的,不过,若是分析起来,还是将它们分开来进行研究会更容易些。本章所要阐述的内容主要就是:对人的追求优越感心理进行集中探讨,并说明它之于教育的意义。

对优越感有所追求的话,就引发出所要论述的首个问题:我们都天生具有生物性本能,而这样的追求是否也是先天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答复是:这一构想不太可能成立。不过,尽管我们认为人并不天生就会追求优越感,可也必须接受一点,那就是,这样的追求可能在形成胚胎时就已经存在了,还极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变化。也许这么说才能将意思表达准确,即:人性离不开追求优越感,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人类不可能在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区域里活动,一些潜在的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的。比如说:人类不能期望自己获得狗一样的嗅觉,也无法用肉眼找到紫外线。可这并不代表人们就不能再提升其他功能性的能力了,人类就是因为极有可能提升自己的潜能,才会在生物本源上就存在对优越感的渴求,而这同样也是人格心理进一步发展的源头所在。

不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会对表现自我产生强烈的冲劲,就像我们平日所见到的那样,并不受任何限制,且没有什么能够消除这样的冲劲。总是勉强服从于什么是人性所无法容忍的,为此,人们甚至会把自己建立起来的圣地给推到。人们在自我感觉屈辱、不被注意、迷茫及自卑的时候,便会期望通过努力而提升当前的境遇,而当实现更高一级的目标时,便会感到心理得到了补偿,觉得自己完美了。

我们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是环境因素在影响孩子,使其产生了一些怪异的举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孩子会生出自卑、软弱和迷茫的心理,随后,又被这些感觉反过来刺激并催动着,受到来自精神上的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这类孩子就一定会决意甩开它们,希望把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好能取得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于是,他对提升的渴求越急切就越会拔高自己的目标,想要证明自己确实有能力到达目的,可无论他如何证明,都常常是人力所不能及的。这是因为,孩子们在其所处的年龄段里,总是方方面面都被照顾得很好,因此才会对未来抱有这样的幻想:将来的我一定是无所不能的,就像上帝那样。他们的这种想象方式显示出,孩子都会从心底里想象自己就是某种类似神明的存在。一般来说,那些认为自己不够坚强的孩子更容易这样。

下面来看一则案例。有一个小孩,尽管已经十四岁了,可他的心理状态却已经到了很糟的地步。在我们的要求下,他忆起了自己处在幼儿时发生的事情。六岁那年,他曾为吹不出口哨而感到很苦恼,然而有一天,他刚离开家就意外地发现自己能吹出来了,这令他十分震惊,于是,便觉得这一定是得到了上帝的帮助。就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的脆弱心理和将自己视为全能式的上帝类形象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

我们只要对孩子进行观察,就可以在他们表现出的一些显著性格里,发现其对优越感有多么渴求,因为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由此,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出他全部的野心是怎样的。要是一个孩子十分想要得到肯定,那么相对地,他心里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嫉妒情结。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常常轻易就由这种心理发展出渴望自己所面对的竞争对手倒大霉的心理,不仅如此,还会在精神上失控,不仅渴望对手遭殃,还会制造事端累及他人,并在行为上对他人造成伤害,甚或经常纯粹是出于明知故犯而导致犯罪。具体而言就是,他们会为提升自我价值而去宣扬他人的不是、肆意骂人、令他人感到耻辱,这时候,越是有旁人在,越是能引人注意,他们就越会如此。这样的孩子难以忍受被人超越,因此,在他们的心里,不管是提升自我价值还是贬损他人价值,是没什么两样的,只要对权力充满着强烈的渴求,就一定会显示出其恶毒的一面——想要伺机报复。在心态上,他们常表现得争强好斗又胆大妄为,而体现在外在,就变成了这样:眼神总是闪闪烁烁的;不经意间就突然发起脾气来;时刻让自己处于紧张状态,好与假想敌干一仗。追求优越感的孩子一般都很难接受来自学校的考核,这会令其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无价值感。

既然如此,很明显,以考试来协调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就很有必要,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上都抱着一样的想法,如此一来,要是发生什么个别状况也更便于处理。我们常能看到一部分孩子一说起考试就脸色大变,脸也白了,说话也不利索了,甚至还会浑身发抖,觉得是摊上什么极其痛苦的事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感到害羞、害怕,脑子里再也想不了别的了,其中还有一些孩子会因被别人盯着看而不敢独自发言。孩子们在追求优越感时,会在别的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说玩游戏的时候。以车夫赶马车的游戏为例,对于那些执着于寻求优越感的孩子来说,只会想要做车夫而不乐意当马,要是他演绎的是车夫,就会总想当领导或是命令其他玩伴,要是在过去他的这个目的曾被拒绝过,那他便会想法阻止其他人玩,并以此为乐。不过,倘若此举连连不能得逞,他便会就此感到灰心,也不会再野心勃勃地继续阻止下去了,当有新情况发生时,他不但不会站出来扰乱,反倒会缩到一边去。

对于那些尚未灰心,还保持着强烈的雄心的孩子,则仍旧喜欢玩各种充满竞争性的游戏。当他们受挫时,也一样会有害怕和恐惧的表现。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孩子们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爱听哪类故事、喜好什么历史人物来分析出他对自我肯定的方向,以及程度如何。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信心满满、斗志昂扬的人,都会以拿破仑为偶像或榜样,这对他们来说,能够拥有这样一个崇拜对象是最为合适的了。整天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往往其内在是十分自卑的,就因如此,才会想要在现实以外的地方弥补这种刺激带来的感情缺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情况不单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在梦境里有所体现。

孩子们会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去追求优越感,因此,我们可就其中的差别来将之分门别类,可这不等于就能将类别划分得十分清晰,在细节上多少还是有很多区别的,这要看孩子本身对自己有多大的信心了。正常的学生一般都有着良好的成长过程,而自身所建立起来的优越感也相对是有益的,他们知道如何令老师满意,也能做到保持整洁,但以我们的经验来看,这类型的孩子只占少数。

此外,还有一些孩子是我们该注意的:为了比别人更优秀,他们往往会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简直让人怀疑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般而言,在他们如此努力的背后,是包含着野心的,可这一点常被人们所忽视,因为我们惯于把野心当作一种优点,也习惯去鼓励那些肯于努力的孩子。然而,这么做是不对的,让孩子定下过高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势必会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孩子们在负担过重的野心时,会处在紧张的心理状态中,时间不长的话还能够承受,可这种紧张心理持续下去的话,免不了会加重。也许他们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读书,那相应地,也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再从事别的活动了。由此,他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急于做班里的尖子生,而对其他难题持回避态度。我们怎么能满足于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成长呢?这绝对会有碍于其身心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要是孩子仅仅是为了比其他孩子强而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生活的话,对其正常的身心发育是没有好处的,因此,我们应该时常提醒孩子,不必把精力都花在书本上,可以适当出去活动活动,找别的朋友玩玩,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在意呢。尽管这类型的孩子也不是太多,但此类现象仍旧存在着。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能表现出孩子有过度的野心,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同一班级里的两个总是暗自较劲的学生身上。要是有条件去观察一番,就不难发现,在这些有着很强的竞争欲的孩子身上,总会体现出那么一点儿叫人有些讨厌的地方。他们看上去充满了嫉妒心理,又总是羡慕旁人,而这两种品性本不该出现在一个和谐的、独立完整的人格当中。这样的孩子一看见别人比自己成功,就会心生烦恼,而要是班上有同学遥遥领先的话,就更让他们连身体都出现问题了,不是脑袋会神经性疼痛,就是闹胃病,等等。此外,他们会在别人被表扬时退得老远,而他们自身是不可能主动去称赞他人的。这些羡慕或憎恶的情绪显然是一种信号,可这还不足以彰显出他们一定是打从心底里就希望超过或是要压倒别人。

这个类型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和谐相处,因为他们不管在什么事上都喜欢发号施令,即便是游戏的时候也是如此。对于既定的游戏规则,他们一般都不想遵守,结果就跟其他人玩不到一块儿去了,而且,还总是态度傲慢,瞧不起自己的同学。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很难感到心情愉悦,越是接触得多就越会没有安全感,总是觉得自己迟早地位不保。对于成功,他们基本上就没自信过,但凡感觉到自己身处的环境不够安全,便立马没了主意。这个类型的孩子,一方面肩负着他人对自己的期许,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满怀期望。对于家人的希冀,他们总能很快地捕捉到,然后,常常是既紧张又激动地去努力付诸实践,这时候,在他们的脑海中只有这样的念头:要比其他人都做得更好,要让自己变成“人们眼中的焦点”。于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便扛起了这些期望,就算负担再重,只要没有不利于他们的情势出现,就不会再放下担子了,只会一心一意地往前走。

倘若老天眷顾,令人类得以通晓那些绝对真理,且能降下令所有孩子都能免于上述提及的遭遇之法,哪儿还会有什么问题儿童呢?可惜,这样的法门并不存在,而我们也无法为孩子们提供成长所需的那种完美的学习条件,所以说,孩子们若是过于追求成功,可就十分危险了。因为,这些孩子在心理上会承受不少不健康的负担,一旦困难来临,他们与没有背负此负重的孩子就会在感受上有所差别,这里所指的困难是那些无以规避的阻碍。对孩子来说,碰上难题在所难免,而且不仅当前如此,日后也是一样。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必须在教育方面有所改变,当持续不断地去寻找可行之法,因为孩子各个不同,要有适合不同儿童的应对办法。此外,还要认识到以下事实:过度的野心会毁了孩子的自信,而信心不足又怎么可能战胜所面临的困难呢?

有着太强野心的孩子只希望自己获得成功并被人认可,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没有什么比得到这一结果更值得关注的了。他们在成功不被认可的情况下,是很难自觉满意的。孩子在面对所遇困难时,多数时候都应以保持内心的平衡为前提,这远比立即动手处理难事重要多了。然而,一个孩子倘若野心过重,就不可能明白这个重要性,因为他要是得不到他人的赞誉就会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这样的话,到头来他们便会形成依赖感,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

当别人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断我们时,尤为重要的就是在心理上不失衡了。我们当可观察那些先天器官发育不良的孩子,在他们身上能够体现出这一点,而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许多孩子身体的左半侧都发育得比右半侧要好,人们一般对此却并不知情。在我们这个使用右手盛行的世界里,惯于用左手的孩子就不免常常碰上麻烦了。对于惯用左手的孩子来说,差不多全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不论是书写、绘画,还是阅读图书,都异常艰难,无法灵活使用双手,看上去老是笨笨的。我们平常要是想知道哪些孩子是左撇子,哪些是右撇子的话,是需要一些方法的,现在就说一个能简单分辨出来的方便法,当然,并不完全适用于任何孩子。方式如下:让孩子将两只手交叉叠起。如此,我们就能看到,凡是左撇子,便呈现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状态。通过实验我们便会感到惊讶,原来世上有这么多先天的左撇子,可对于这一点,这类孩子们是不清楚的。

通过对惯用左手的孩子的往昔生活史进行研究,我们就能得出如下的事实:在右撇子当道的世界里,人们自然会觉得这类孩子显得蠢笨些。要想体会其中的具体感受,我们可以试着这么想:在类似英国或是阿根廷这样的国家,是规定机动车靠左行驶的,而惯于靠右行驶的我们,碰上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呢?对于更习惯用左手的孩子,要面对的可比这严酷。对他们来说,家庭成员做事都是用右手的,而自己却与他们相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也为其他成员带来了困扰。到了学校也是一样,书写时,他们也要低于全班的正常水平。再加上人们并不会去深究有什么隐因,因此,孩子便会被人唠叨,分数也上不去,还常常因此而受到责罚。如此一来,他对于自己的处境只会生出一个念想,那就是,笃定自己在能力上,是无法与别人在一定程度上对等了。于是心里就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比不上他人,或是根本没法在竞争中取胜。要是家人都看不惯孩子的笨拙而唠叨他的话,就更会使他的自卑心理得到加强,觉得自己比不上任何人。

孩子当然不会就此意志消沉下去,可遇上这种情况,还是有不少孩子会选择不再继续努力了。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清楚自己处在怎样的境遇里,也得不到旁人关于何以克服此困境的指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仍旧坚持努力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所以,大多数的孩子都没能训练出使用右手的能力,而使人不好辨认他用哪只手写字时,都写了些什么。实际上,这是可以克服的,有个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在那些高水准的艺术家、绘画家及书法家之中,有不少天生就只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可他们经由简单的训练后,也一样可以灵活地使用右手。

有一个迷信的说法,认为要是去训练先天喜欢用左手的人改用右手,就会使那个人口吃。然而,对于该现象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对于那些惯于使用左手的孩子来说,所要承受的困难超出常人,有时候,甚至不再有勇气开口。对此,我们也能在那些诸如患有神经官能症的人,及自杀者、犯人和变态中找到实证,他们总是很容易丧失信心,并且大多数都是左撇子。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不再受左撇子所困扰的人之中,也有不少在自己往后的人生中取得了成功,这样的情况常出现在艺术领域里。

虽说惯于使用左手并不是什么明显的性格特点,可我们仍能从中看出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我们没法看出,在那些禁不起考验和磨炼的孩子身上,有什么潜在的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而倘若孩子在经受磨砺的过程中因没有做好就被我们吓倒的话,就难以再期待什么美好的前途了,尽管这在表面上不会影响其继续好好地活下去,可相反地,倘若我们能激发出孩子的勇气,就很可能成就他们在日后取得更大、更深远的成功。

人们习惯于按照一般的成功标准来评断孩子,因此,对他们有没有受训的经验,有没有准备好去应对困难,是否决心想要克服它们,就常常不那么在意了,所以,那些野心过重的孩子便不免要在对他们不利的环境中成长了。如今,人们一般都会更在意孩子的成功是否具有可见性,却不会在其所受的教育是否全面、是否透彻上下一番功夫。让孩子通过锻炼而拥有强大的野心是没有什么益处的,我们都很清楚,轻而易举得到的成功都是暂时的,无法长久。所以说,我们应该加以关注的是:让孩子们意识到,失败并不可怕,碰上了也不必灰心,可以将这视为一个新出现的问题,好好地去解决就可以了,让孩子们在其中培养出勇敢、坚持和信心,这才是更重要的。不过,要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知道一些学生在困难面前其实已经倾尽全力了,可还是没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话,那么及早下判定,反而会有利于孩子,令其能够更轻松地前进一步。

我们在追求优越感的孩子身上能够发现,他在性格上也会体现出“追求优越”的特质。比如说:争强好胜。起初,孩子会以争强好胜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对于优越感的追求,可一旦被其他孩子远远地甩在后头,就明白要想超过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届时,也就不再抱有超过他们的想法。然而,对于那些表现得不那么有野心的孩子来说,不少老师要么选择以严厉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要么就以低分来打压他们,希望以此来警醒学生,让他们的好胜心能通过这种方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该方法用在勇气尚存的孩子身上倒还能起到些作用,可并不适合广泛运用;而要是用在一些原本就成绩不好的孩子身上,则会使原本就逼近差点的学生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致使其越来越朝着笨拙的方向发展。

然而,要是我们能够对孩子们温柔以对,关心他们,理解他们,那他们所呈献给我们的将是另一番光景,我们肯定会讶异于这些孩子竟然能在思维力和能力方面做得那么好。我们转变了,孩子也会跟着发生变化。他们一般都会变得更加要强,这千真万确,因为他们再也不想退回到当初那副样子,在他们的脑袋里会重复过去生活的影像,并且能经常想起那时候自己真是什么想做的也没做,这会成为一股鞭策的力量、一种促使其更加进步的警醒之法。往后,这类孩子便会像被魔附身了一样,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过着与先前全然不同的生活:夜以继日地让自己疲于忙碌,工作得异常辛苦,可依然感到不满意,认为还是做得太少了。

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每一个人的人格都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一个人在表达其人格的同时,都反映出其逐渐成形的行为模式,而我们要是能牢记这个主要的个体心理学思想,所有的一切也就明朗了。人在表现出某个单一行动的时候,可以有多重解释,因此,怎么能离开个体人格去判断其某个独立的行动呢?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学生有拖延、延迟的情况时,就应判断出,这么做对他来说很正常,因为孩子必然会对学校下放的任务做出如此反应,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无法判断的困扰了。他之所以会拖沓,不乐意及早完成任务,只不过是不想跟学校的事牵扯上什么关系,所以结果看上去就表现成不乐意做好校方下达的指令。实际上,他是要想方设法地不配合校方的安排。

如此,我们便可以基于如上观点了解“坏”学生是怎么形成的了。发生这种令人不满的情况,实质上是因为孩子在表现上,往往体现为不履行学校的规定,而实际上,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尚未转变成在接受学校安排的基础上追求卓越。所以,就会在行动上演变出一连串典型是“坏”的症状,而后,又渐次发展下去,变成怎么教育都不听,并且还有意与校方对着干。或许,这样的孩子会在学校里像个小丑,不时地调皮捣蛋,又或者,会给同学找麻烦,甚至会逃学,跟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经的人混在一起。

由此来看,我们不单影响着学生们的早期成长,还在其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此,学校是联系家庭和社会的纽带,毋庸置疑,它也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未来将会如何发展,必然会与在学校期间的经历息息相关。本来,在家里要是受到了不恰当的教育,是可以在学校得到弥补的,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有机会纠正那些不够好的生活方式了。因此,校方应负起责任,为学生打好基础,方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尽可能地令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色,以便将来在融入社会生活时,能与这个“大乐队”相处融洽,在其中发出和谐之音。

在对学校功能进行一番历史性的考察后,我们便可发现,它总是在当下与统治者的标准密切相关。从贵族时代到宗教时代、布尔乔亚中产阶级时代,乃至为老百姓开放的时期,都是如此。所以,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就会以当时的社会理想为基础去打造它服务的对象。如今,我们的整个社会理想在发生变化,相应的,我们的学校也得与之相适应。如果说当代成人的理想是独立、自律、勇敢的话,那学校就必须得调整自身方向,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换言之,对于校方来说,务必得谨记以下这一点:要为社会培育人才,而不是为学校自己的目标而培育学生,绝不能以自身目的为出发点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仍需留意那些不再抱有争取进步希望的学生。他们不见得是在心理上不再追求优越感了,而是暂时把目光聚焦在了别处,觉得做些轻松的事,不但不用太辛苦反而能轻易成事,且不说他们认为的是对是错,至少他们自己相信自己这么做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或许在过去的经历中,他们曾无意间为此努力过,因此,有人尽管在数学领域不太擅长,却能在运动场上高人一头。

作为教师,应当把握住学生的长项,以此来作为冲破其他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不是去忽视它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鼓励学生的优点上,好让他乐于在其他领域也争取到这样的好成绩。若是学生的优势在起始阶段就得到老师的鼓励,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认为自己一样也能在其他领域大显身手的话,效果肯定是成倍显现的。这就好比让一个学生从一个满是硕果的花园,走进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地。除了智障儿童之外,正常的孩子都是有能力来完成自己的课业的,所以,只有一点是需要我们加以克服的,那就是客观人为性的阻碍。而人之所以会插手干预孩子的发展,还是源于我们是以学生的成绩为基础来对其做出评判的,而非源于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整体的要求这两个前提。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孩子会渐渐失去信心,不想再做什么对自己有意义的行动,因为这么做无法使自己获得优越感。

当孩子的行为被人为干预之后,会采取什么行动呢?必然是想办法逃离。所以,我们往往可以见到这样的孩子总是做着与众不同的事,显得特殊化又怪异,比如固执、没礼貌,等等。当然,老师不可能表扬这样的孩子,可这么做却能被老师关注,又或者,能使别的同学对其刮目相看,崇拜有加。总之,这类孩子会频繁地制造问题,然后以此来彰显自己是有本事的,是英雄式的人物。

当学校考验学生们的时候,他们的心理表现就会显露出来,同时,也会暴露出其不守规范的一面,然而尽管如此,根源也不在校方。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是被动的一方,除承载着主动教育学生的一面及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之外,它也是一块实验田,孩子们在这里会彰显出家庭教育对其成长早期所造成的弊端。

不少孩子在入学的头一天里就会显露出种种迹象,要是老师称职又有敏锐的观察力,那他一定能够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发现孩子是否适应新环境,要是感到痛苦、难受,那孩子可能在家里是被过度宠溺惯了。倘若学生在入学之前就能明白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无疑是件好事,可像这样的学生恐怕还没什么与人接触的经验,因此,对他们来说,怎样提升良好的交际能力才最为要紧。作为家长,不能让孩子在家只跟某一个家庭成员太过亲密,眼里再没其他人,而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所欠缺的,当在其处于学校生活期间予以更正。对孩子来说,自然是不存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为好。

孩子在家已经被宠溺惯了的话,是不可能把心思集中起来的,比起待在学校,他们看起来更愿意待在家里,其实,这样的孩子还尚未建立起有关学校的意识,因此,希望这样的孩子能够在学校专注于课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孩子是否讨厌上学是有迹可循的,这一点不难觉察,比如说:孩子早上会赖床,不得不由父母哄着才起;做什么都慢吞吞的,不得不由大人反复敦促;用早饭时拖拖拉拉,等等。这些现象看起来就好像是孩子本身在为自己设限,非不让自己再前进一步似的。

这一问题实际上与左撇子那个问题差不多,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解决,即:充分给孩子适应和学习的时间。要是孩子偶尔迟到了,我们也不要因此而施以惩戒,因为这么一来,会促使他们更加认定,在学校是难以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的。当小孩受到惩罚后,只会更觉得学校不是久留之地,根本无法与之相容。倘若父母的惩罚手段是体罚,以此来强行让孩子去上学的话,那结果就是孩子不仅拒绝上学,还会变着法地逃避去学校,用各种巧妙的方式规避自己的境遇。当然,他们能想出来的法子不会是与困难直面相对,而是寻求种种逃避之法。孩子是否把攻克自己的学业当成难题,是否讨厌去学校,并不难发现,我们可以从其一举一动中看出些端倪。比方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无法把自己的书本归拢在一起,要么就忘了带书,要么就把本给丢了。倘若一个孩子老是忘带课本或习惯性地找不着课本,那么我们当可判断其在学校的状态,想必这孩子不会乐于待在学校。

倘若我们对这类孩子好好考察一番的话就会发现,他们不出意外地都不寄希望于取得好成绩,然而,这却不尽然都是他们的错。他们之所以对自己评价不高,是由于受了周遭环境的影响,进而有了不正确的观念。比如:自己的家人在愤怒的时候或许曾对他们说,以后你肯定落不到好;又或许,家长常在生气时说,你真笨,一点儿用也没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入学后,就会感觉自己在学校的生活恰好印证了家长话是对的。结果,孩子和家长因自身没有完全的判断力及分析力,而导致自己不能正确地看待自身对于事物的观点,使得很多孩子在开始努力前,就不再抱有什么希望了。对他们来说,自己做错什么都是避无可避的,并且正是这些错误又再度证明了自己确实比不上其他人。

只要开始犯错,那么要使其更正过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事实就是如此。此外,这类孩子虽然常常也会做出显而易见的努力,可最终几乎还是难以与别的孩子比肩,被落在后头。事情既然是这样,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在短时间内就不再抱有什么希望了,然后把心思转而放在为不去学校寻找托词上。一直以来,学生逃学都被看作是最为恶劣的一种行径,对孩子来说非常危险,后果严重,因此一般而言,对逃学的学生的惩罚力度也相应更严苛一些。所以,孩子在面对这样的惩罚时,会觉得自己是被逼无奈、为了自保,才不得不动用些心计并用假象来掩饰自己的行为的。除了逃学,学生们还会通过其他方式犯下种种过错,比如:假冒家长签字;私自改写成绩单;告诉家长自己在学校的情况,但都是骗人的,实际上他已经好久都没去学校了;在上课时间找个地方躲着翘课等。显然,在藏匿的地方他们遇到的都是一个类型的孩子——旷课生。显然,孩子开始不上学之后,便很难再追求优越感了,而如此一来,就更趋向于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开始触犯法律了。接着,他们还会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最终走向拉帮结派、偷盗财物、沾染恶习等犯罪之路。因为在他们看来,唯有做出这样的事才叫真汉子。

他们只要在这条路径上跨出很大的一步,就会开始实现自己的野心了。倘若人们还未发觉自己的行动,那么下一步,便可放开膀子好好进行下去了,什么狡诈的罪行都无不可。这样的孩子会坚持认为,自己在别处都会是失败的,因此纵使是独断专行也要一直走下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此类孩子不愿放弃做违法乱纪的事情的缘由。对他们来说,已经想不到什么有益的事,或是有建设性的事了。相反地,他们只会与同伴争个高下,并在其野心一步步放大的驱动下,一次次犯下新的错误,进一步去触碰法律的底限。当一个孩子开始有犯罪倾向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心理上其实同时也很自负。究其根源,与其野心一致,这孩子就是在这样的野心和自负心理的动力下,尝试着用一种方式来寻求自我突破——当难以在积极的方面谋得生活的一席之地时,便会向着生活的消极面谋求自己的位置。

下面有一则案例,讲的是一个孩子了结了自己老师的生命。在审查这一案例的时候,我们发现,该男孩有着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心理特征:这个男孩子家请了一名女家庭教师,专门负责教育他,她深谙人心,其中包括心理功用及表达,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她管束起来,生活在紧张而又小心谨慎的教养氛围里。在开始的时候,小男孩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有些高得离谱,而后逐渐变成觉得定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对自己感到失望,不再抱有任何信心了。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校里,他的希望都难以得到满足,所以,他便不再在这两处寻求希望,而是开始有了做非法之事的行动。藉此,他就可以不用再受约束了,不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专门指导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师,都管不了他了,因为当今的社会,并没有出台有关犯罪,特别是问题儿童犯罪的相关教育处理办法。然而,根本问题恰恰在教育上,这才是能够使缺憾心理得到矫正的根本所在。

有这样一个事实非常奇怪,相信那些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人都是熟识的,即:任性且自负的孩子,多出自教师家庭,及医生和律师之家。这一情况十分普遍,不止在那些相对不够专业的教育人士家里经常发生,连高水准的教育者家里也是常见的。这些搞教育的人虽说在业界享有一定的权威,可在他们自己家里,却似乎没有能力创造出祥和与秩序。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某些重要观点放在这样的家庭里,要么就没有被重视起来,要么就是家庭成员无法理解。其中的原因还包括家里男主人的设限,他一方面作为本身就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人,另一方面又以父亲的权威以严厉之法来表框孩子的教养方式,他们假设自己极具权威性,因此便制定下金科玉律,让孩子必须履行,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们往往压迫得很厉害,甚至对其自主性加以威胁,使其必须听命于自己,而无法独立自主。这样的做法,好像是在迫使孩子唤醒其反抗情绪,逼得他们想要对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棍棒加以报复,因为,在孩子的印象中,这样的压迫早已深藏在心。我们必须要记得一点,那就是,只要父亲有教育子女的某种目的,那么他就会对孩子的事尤其上心。这在总体上是好事,可对子女来说,结果却未必也好,她们会乐意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并将自己看成是父亲用来展示教育经验的试验品,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她们会认为不是自己做出的决定,而是别人,所以说,别人才应该是责任方,遇到困难时也理当由别人负责克服,而非自己,至于他们,是不必为困难负责的。 FDnWyeu3Oz3bHq3x7iWZGVlRq0gGqvLidA32qRPjcfvjqOG0XgDuD5SuNaZasN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