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年寒窗 面壁苦练

面对这次险些被淘汰,年仅十一岁的我尽管还说不出什么更多的道理,却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许多。我忘不了曹先生在我人生紧要关头的一拉,忘不了父母那带有几分忧郁的、期待的目光,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个唱戏的苗子,而且是个不错的苗子。但这一切的得来却并不那么容易。

入校初期学员培训试验阶段,学校的教学抓得还不是那样紧。随着从四面八方抽调的老师陆续到位,练功、学戏、文化学习等全面铺开,我和同学们越来越感觉到压力已经有点儿超出我们年龄的负荷。

大连艺术学校是在“文革”期间的特殊背景下成立的,主要任务是为当时演样板戏的大连市样板戏学习班(后来的大连京剧团)培养接班人。学校得到了当时的市革委会主任、军代表刘德才司令员和市领导崔荣汉等的全力支持。记得办校初期,校领导为练功强度很大的学员们的伙食发愁。当时物资匮乏,尤其是主、副食配额十分紧张,普通居民每人每月三两油、半斤肉,大米和白面二三斤。刘司令员得知学校的困难后曾从部队农场调拨来一批米面和副食,可这总不是长远之计。

有一天,刘司令员把市里主管主、副食供应的粮食局、商业局领导请到我们学校,先是安排这些领导进练功厅看我们上课,看我们练功。见刘司令员带着领导们来看课,我们这些娃娃全铆足了劲儿,软毯子功、硬毯子功一齐上,踢腿下腰翻跟头……没出半个小时,男女同学一个个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武功课结束时,刘司令员带头给我们鼓掌,然后转头向随行的领导们问:“小家伙们练得好不好?”领导们齐声说好。“小家伙们累不累?”同行的领导们一个劲儿点头称累。说到这时,刘司令员话锋一转:“练功这么累,他们需不需要补充营养?”

“需要——”

“那你们想法给解决吧……”

从那以后,鱼、肉、蛋、米、面等源源不断运进了学校。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刘司令员等当时的领导对我们这批艺术学校学员的关心和厚爱。

当时艺术学校授课的老师也是优中选优,可以说是藏龙卧虎。像当年东北京剧界的老生名家曹艺斌,老旦名家哈鸿滨,旦角名家闻占萍、杨秋雯,著名花脸刘金昌以及戏剧理论家马明捷等都在艺术学校任教。

在“文革”动荡年代,这批老艺术家多数被赶到了农村,因为办艺术学校需要师资,需要真正懂艺术、懂京剧的内行,所以,人们才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他们。这些曾被打入另册的老艺术家几乎人人身怀绝技,他们经历过多年迫害,个个想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作为。由农村调入艺术学校任教的艺术家们一方面感谢市领导,另一方面也全都憋了一口气:你们说我们不行,说我们没有用,把我们赶下乡,我们一定要干出个样来给你们看看。由于憋着这股劲儿,他们把自己的所有希望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投入到我们这几十个孩子身上。这些老师大多经过多年严格的旧式科班教育,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一路走来,深知培养一个京剧演员的不易,深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他们一个个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使尽浑身解数,在这些学生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有人称这批老师教学用的是“屠夫手段”,练功课堂上,教武功的老师们常常或是手持一根藤棍或是抄着一个刀劈子,这些就是他们的教学器械。平时这些作为辅助学生们做动作的教具,你要是哪个动作不符合要领,或是腰没用上劲儿,或是腿的速度慢了,藤棍和刀劈子就会抡到你不合要求的部位,这些部位就会留下一块瘀青……不光是练功,就是教唱腔、教戏的老师们要求也极为严格,对孩子们的疏懒和马虎绝不轻易放过。这些老师们并不是不心疼我们,非要跟这些娃娃过不去,他们深知,要是不下狠心、不严格要求,自己手下的学生就会荒废时日,就难以成才,就对不起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所以,当我们这些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都知道老师们全是为了我们好,都说我们艺术学校的老师们是“屠夫手段,菩萨心肠”。

教学课程紧,老师要求严,这一切对我来说无疑形成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当时同班的同学中我的年龄最小,很多师哥师姐在上小学时就已经是宣传队能“唱一出”的主演了。有唱过《沙家浜》的,有唱过《红灯记》的,有唱过《智取威虎山》的,我那时还仅仅是能跟着收音机模仿几个唱段。这些比我早走一步的小阿庆嫂、小杨子荣、小李铁梅、小郭建光们一个个心高气傲,全然不把我这个见人怯怯的小师弟放在眼中。学艺是艰苦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滴水成冰的寒冬还是骄阳似火的酷暑,我们在老师的督促下每天都要5点起床,十五分钟洗漱后练早功,吃完早饭上三个多小时的武功课,下午学戏、上文化课,晚上还要练晚功。超时间、超负荷的训练连成年人都吃不消,何况这些十来岁的娃娃。但这一切我都咬牙坚持下来了,我不但坚持下来,每天上早功还总是第一个到场,练晚功也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即便是生了病、练功扭伤了腿脚,也从不耽误。

在艺术学校期间与同学合影

上二年级的一天,我的脚腕子在翻跟头时扭伤了,肿得像个发面馒头,穿起鞋来都困难,但我仍没离开练功场。星期天我一瘸一拐地回到家,父亲见了心疼地问:“疼不疼?”怕父亲担心,我咬着牙故意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不疼。”妈妈问我练功累不累,我也故意摆出个十分轻松的样子,摇摇头说不累。父亲没多说什么,拿出瓶白酒倒在瓷碗里点上火,用棉球蘸着蹿着火苗的酒默默地在我脚腕子的红肿处揉搓……其实,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一个老戏迷,他何尝不知道梨园行学艺的艰辛。

我那时虽然小,但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变得很懂事。我懂得父母抚养儿女的不易,心疼自己的父母,不愿意让爸爸妈妈为我过多操心劳神,我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做个有出息的人。

时光荏苒,春去秋来。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教室、练功房、餐厅、宿舍四点一线的循环往复中,我们的艺术启蒙有了成果。老师先后给我们排了《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片断,还排了《草原英雄小姐妹》《审椅子》《大渡河》《渡口》等当时流行的小戏,学校也经常组织我们到校外演出。见到我们这些娃娃能登台演出了,刘司令员、崔荣汉等市领导也对艺术学校愈加重视,对我们更加关爱,经常来学校看望我们,还常常拉着我们给外宾和国家领导人演出。

那时,虽然我学戏、练功很用功,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但却没能很快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那一阶段我们学过的戏经常参加演出,每个角色都有固定的扮演者,分A、B、C角,我总是C角,排在第三位,往往A角、B角演上十多场才能轮到我演一场。为此我很伤感,可是尽管伤感,我并不因此而心灰意冷,而是默默地咬着牙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超过你们。因而我练功更努力,学戏更用心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过去了,我的艺术潜质得到了发掘,基本功有了很大长进,演出的《二进宫》《铡美案》也像模像样了。老师们渐渐把我当成好学苗用心培养,师哥师姐们也不再小看我这个小师弟了。

尽管吃了很多苦、付出了比同龄人多得多的汗水,但我和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是幸运的,我们有幸遇到了一批有着“菩萨心肠”,把全部身心扑到我们身上的好老师。师资强,学苗好,使我们这一届学生出现了大面积成才的艺术教育奇迹。 oTgp1Lb+HLx1mR+eaJ2i0UrUVklSPrwuCMRE/r0SR+0JWVyDBLAkYyrjQBesQh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