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定律
——九大师联袂贡献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二八定律的提出者,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瑞士洛桑大学的教授。帕累托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同样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收入分配的研究和个人选择的分析中,他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并用“无异曲线”发展和帮助了个体经济学领域。但帕累托最著名的理论,无异于他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仔细观察,这个发现后来被约瑟夫·朱兰和其他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20/80法则),也就是二八定律,亦被称为二八法则。后来,又被人们进一步概括为帕累托分布的概念。其中,著名的“帕累托指数”是指对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详细参见现今通用于各国的基尼系数。同时,帕累托还提出了精英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是凝固不变的,内部上下层之间的流动性始终存在,尽管流动十分困难。

爱德华·诺顿·洛伦茨
Edward Norton Lorenz

蝴蝶效应的提出者、美国气象学家。他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广义的蝴蝶效应已经不仅仅限于天气预报,而是一切复杂系统对初值极为敏感性的代名词或同义语,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生活,宏观还是微观的一切可视和不可视的社会现象,蝴蝶效应都无处不在地发挥着巨大的威力。1963年,他获得了美国气象学会迈辛格奖。1983年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雷福德奖(Crafoord Prizes),这一奖项主要授予研究领域中,不在诺贝尔奖授奖范围内却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1991年获得了地球和星体学方面的基础科学“京都奖”(Kyoto Prize),这是他一生中的最高荣誉,因为评委会称他的混沌理论是“继牛顿之后,为人类自然观带来了最为戏剧性的改变”。

爱德华·A.墨菲
Edward A. Murphy

“任何事情,只要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条著名的法则在各个领域内广泛流行,还出了几百种衍生版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提出者就是爱德华·墨菲。尽管他洞察人类心理,但爱德华·墨菲实际上不是社会学家,而是一名空军工程师。1918年,他出生在巴拿马运河地带,家族中年龄最大的5个孩子在新泽西上高中,他去了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并于1940年毕业。同年他加入了一个委员会,从而进入美国的军队,并于1941年在美国空军部队里进行了飞行员训练。在“二战”期间,他成为一名空军少校。

布鲁斯·麦克莱兰
Bruce MacLelland

1877年,“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专业的术语出现于布拉瓦茨基夫人(Madame Blavatsky)的关于神秘密教的书《除去面纱的艾西斯》(Isis Unveiled:Secrets of the Ancient Wisdom Tradition)中。两年后,也就是1879年的4月6日,在《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吸引财富的文章里也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这标志着神奇的“吸引力法则”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了大型的报刊媒体之上。

但是真正将“吸引力法则”的概念系统化总结出来的人,则是布鲁斯·麦克莱兰。1907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想象力带来富有》(Prosperity Through Thought Force)。在这本书中,他对“吸引力法则”做出了最全面的总结和介绍,并提出了“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You are what you think,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的科学化的概念。可以说,麦克莱兰虽不是开山鼻祖,却是这一领域内集大成的大师级人物。

西里尔·诺思考特·帕金森
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管理学家、历史学博士。就读于剑桥和伦敦大学,先后在皇家海军学院、利物浦大学和马来亚大学执教,为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20世纪60年代,他移居美国,又在哈佛大学任教。1975年,帕金森在马来西亚的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著名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后来他将这个定律发表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从而一举成名,从此让世人知晓了这个人类社会注定无法摆脱的神奇法则。他的《帕金森定律》一书出版以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美国更是长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作为时间管理中的一个概念,帕金森定律向人们表明: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为了更科学地证明这个规律,帕金森用英国海军部的人员统计数据来进行了证明:1914年,皇家海军的官兵一共14.6万人,基地的行政官员和办事员有3249人,到1928年,官兵降为10万人,但基地的行政官员和办事员却增加到了4558人,增加了40%。帕金森总结出来的这条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权力扩张引发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事情还是那些事情,人员却不断增加,而且规模还在变得更大,人员的工作效率每天都在下降。这个发现一问世,帕金森定律就成了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甚至被演变出很多别样的阐述,成为一种“处世圣经”,用来解释和剖析官场与职场的种种潜规则。

劳伦斯·J.彼得
Laurence J. Peter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木桶原理的提出者,同时还是一位教育哲学博士。他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1941年成为一名教师,有着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经验。1957年,他获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1963年,又在该校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彼得的经历很丰富,基本上一直活动在教育界,当过教师、咨询师、驻校心理辅导员等,做着基层的研究工作,尽管有着天才般的洞悉力,却极少抛头露面,直到他的《彼得原理》一书出版,让他变成了一位畅销书作家。因为此书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全美轰动,并荣登畅销书非小说类排行榜的第一名,而且持续榜首20周之久。作为这项伟大原理的发现者,劳伦斯·J.彼得名噪天下,他的名字也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至今,《彼得原理》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累计销量上亿册。

随后,作为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他又发明了木桶定律,他告诉我们,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就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木桶定律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换言之,短板决定人的一生、企业的高度,以此发散开来,木桶定律渗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Jean-Henri Casimir Fabre

他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给我们留下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他做过的一个著名的“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只松毛虫放在了一个花盆的边沿,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他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接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7天7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不远处的松叶。这便是羊群效应通过实验的形式全程体现。

动物是如此,人也不见得更加高明。当这个实验出现以后,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一现象,很多社会心理学家随后通过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也就是说,意见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对此意见投赞成票的人有多少。人多就有说服力,就会吸引更多的人跟随身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于是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哪怕他的意见是最正确的。无论大多数人的意见有多么错误,仍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成为坚持错误的一员。

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Claude Frdric Bastiat

我们都记得关于破窗效应的那个经典的故事:一条干净的街道,只要有人砸坏了一扇窗户并且长时间不去修复,那么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砸坏。但你知道这个效应是被谁发现的吗?它的创造者就是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一个到了40多岁才开始写经济学的法国人。在巴斯夏最著名的文章《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的第一节,他讲到了破窗理论,不过他是以批判者的角色出现的:调皮的小孩打破窗户,房子的主人可能心疼,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好事,因为玻璃工厂、玻璃装修工都有生意可做了,从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总量。

当时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好事,但在巴斯夏看来,主张这种破窗理论的经济学家,都属于“坏”专家,简直是人类社会的垃圾,因为“有很多事情,当时的后果看起来很不错,可后续的结果却很糟糕”。“坏的经济学家总是为了追求一些当下的好处而不管随之而来的巨大的坏处;而好的经济学家却宁愿冒当下的小小的不幸而追求未来的较大的收益。”巴斯夏在当时就具备了这种远见卓识,一眼就看穿了所谓经济学家的把戏。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掌握了破窗理论的根本规律罢了。谬误的东西和正确的东西一样都是永恒的。他看透了人类的宿命,并敢于提出批判,这是他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R.罗森塔尔
R. Rosenthal

作为发现“暗示的价值”的伟大学者,罗森塔尔是一位出色的美国心理学家,他的主业是心理学,但他的这个发现却已经广泛应用到了企业管理、家庭教育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一种对于暗示力量的总结,是出于他在1968年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了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给了老师,并请求他们一定保密。

实验就这么开始了,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罗森塔尔什么都没做,甚至没有去看一看这些学生都长什么样。他是以一种“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在8个月后的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中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有了提高,老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可是在罗森塔尔看来,却是十分正常的。因为老师在得知“确定结果”的前提下,对待学生的心理便受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了教师所期望的进步。当这个发现公之于世后,人们经过无数的检验,最终发现他的理论完美无缺,无懈可击,暗示的力量的确存在,而且让我们难以抵御,无论在管理和教学中,还是在家庭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他都让人们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激励工具。

所以,人们便将这个发现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当然,很多人在习惯上也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因为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与期待的力量息息相关,故事讲的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了爱慕之情,希望与她结为夫妻。他强烈的渴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个人终于因相爱而结合,实现了这个神奇的心愿。 hijcBgbF5QynOEu31CkKBZ9+iU0yu0Vh7CnH0nhCEZFyru2NGmBVbSj1UoN68+F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