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七章 乡村课堂

“当”“当”的铜锣声中,老保长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又一次在寨子里响起:“吃了饭的都去张先生家,认字读书是正经事情,都上上心……”

“张先生是好心呐,点灯熬油的教你们认字读书,谁家要是不去就罚半升黄米……都去呀……兔崽子们都去啊……”

在这个昼短夜长的漫漫寒冬,张宁的识字班终于开办起来了。原以为严重欠缺科学文化知识的村民必然会趋之若鹜,对文化知识如饥似渴,开办了几日之后才发现严重高估了乡民们的热情,和原来预想的根本就不一样。

识字班刚刚开课的那几天,前来学习的村民确实不少。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就没有什么人来了。

仔细问过之后才知道,村民们虽然非常敬仰能读会写的读书人,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学习。之所以愿意到张先生家里听他讲课,完全是为了照顾张宁的面子,给他捧捧场也就算了,天长日久的谁也坚持不下来。

寨子里已经有了张先生这个读书人,以后的书文、告示什么的有他讲解给大家听也就足够了,实在没有必要让每一个人都认字。捏了半辈子的锄头把子,难道还想去考秀才不成?

识字班只热闹了三五天,也就渐渐的冷清下来,到现在还每晚坚持去上课的街坊连十个都凑不齐,实在让张宁非常非常的无奈。

张宁曾经试图让老保长去上课,以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年过六旬的老保长很委婉的拒绝了张宁的好意:我都已经是黄土埋了大半截身子的人了,还有甚么好学的?马上就要进棺材的人了,就算学会了读书认字还有什么用?

老保长本人对识字班没有任何兴趣,但这不代表他不知道识字的重要性。他都已经这么老了,自然是不用学习,但寨子里的年轻人却不能不学,不能永远都做睁眼瞎。

经过商议之后,老保长充分发挥李氏宗族大家长的作用,把读书认字当作是族里的任务,号召年轻人去张先生的课堂上去学习,缺课一天就罚半升黄米。

“行政处罚”的手段终于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冷冷清清的识字班终于又热闹起来。

前来听课的人数虽然多了起来,但是效果嘛……看看那一大群在课堂上打瞌睡的村民就可以想象了。

虽然有一大半“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张宁也没有办法,只好尽可能的让课程精彩一些,免得因为过于死板让课堂之上鼾声大作。

所谓的学习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甲乙丙丁”“壹贰弎肆”“个十百千”之类最基本的东西。仅有的那七八个愿意学习的村民已经可以认三五十个常用字,并且能够写出来。

这种级别的课堂,也就不讲究什么“字体”了,整个课堂上甚至连一管毛笔都没有,就更别提文房四宝之类的物件儿。至于笔画顺序、书写规格更是无从谈起,就是使用白灰块字在小黑板上歪歪斜斜的写出来就行。

“今儿个晚上,咱们要学习一下《百家姓》,”《百家姓》是私塾中的基本课程,所学习到的文字也是人名姓氏中最常见到的,所以张宁专门搞了一本《百家姓》读本。用白灰块在黑色的木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赵”字:“第一个要学的就是这个赵字。”

赵字在《百家姓》当中排在首位,理所当然的要首先学习,这样的授课方式无可厚非。

“为什么赵字会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呢?谁知道?”

如此简单的问题,下面的学生们却没有一个知道了,出了昏昏欲睡的那一部分之外,全都大眼瞪小眼的一脸茫然。

“因为《百家姓》是宋时编撰出来,宋朝的皇帝姓赵,所以排在第一位……”

但村民实在缺少学习的热情,也懒得理会什么赵不赵的了,大宋朝根本就是几百年之前的事情,与其关心古人姓什么,还不如关心一下明天的早饭更有实际意义。

“张先生,啥赵不赵的咱就别管了,反正寨子里一个姓赵的也没有,你也不姓赵。不如……不如先学习李字吧,这里的人都姓李……”

“赵钱孙李是挨着的,过几天就要学到那个李字了。”

过几天才学那个李字?那这几天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蹲在板凳上打瞌睡了呢?

“说起这个赵字,其实还有很多典故。比如说战国时代的赵国,就有很多故事……”

讲故事也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绝对比单纯的认字更有效果,也总是可以调动起村民们的学习热情。

“嘿嘿,别睡了,别睡了,张先生要讲故事了。”

“精神一点,听听张先生的故事。”

张先生讲的故事总是很精彩,要是再有一副响鼓和牙板,都能赛过说书先生了。平日里只有在社火和庙会上才能听到精彩纷呈的书文,如今在家里就能听到,还不用花钱,立刻就让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倍。

张宁早就察觉了这一点,正正经经的讲课效果很差,只有讲述故事之时才能传授一点知识,所以早就调整了授课的重点:根本就是以讲故事为主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识字班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变成了故事大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知道一写掌故,顺便再学习一两个字,是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

张宁本是正经的IT人士,编程、代码之类才是他的专长,可这是大明朝啊……距离电脑还有十万八千里那么遥远,所有这些他最擅长的东西根本就派不上用场。

作为一个搞IT的,张宁的文史知识其实也一般的很,甚至可以用相当差劲来形容。尽管如此,在村民们的心目当中,张先生依旧是可以算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夫子级知识分子了。

赵姓的起源远远比春秋战国要早的多,但这一点都不妨碍张宁把战国时代的赵国当作故事的开头……

于是乎,张宁就把最熟悉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出来,其中又掺杂着“负荆请罪”“将相和”等等和这个故事有关的小故事。

听故事比认字读写要有趣的多,弥漫在课堂之上的瞌睡之气顿时一扫而空,人们听的津津有味。

“我刚刚讲到的和氏璧,后来做成了传国玉玺……”

怪不得秦王和赵王要撕破脸皮抢那个玉石,原来那就是传国玉玺啊。

故老相传,那传国玉玺乃是世间一等一的宝贝,只有真命天子才可以拥有。得到这个东西人就能当皇帝掌天下,自然引得无数人去争抢。

“怪人……先生……”坐在最前排的李鸿基站立起来,有些不服气的说道:“甚么传国玉玺,不过是块石头罢了。得到那块破石头的人就能受到上天眷顾就能当皇帝,多半是骗人的鬼话,反正我是不信的。”

“你个半大的野小子知道个甚么?就敢胡言乱语?历朝历代,当皇帝的都是洪福齐天的真龙天子,是上天眷顾……”

“国朝太祖皇帝也是出身很低,做过和尚还做过讨饭的叫花子,不是照样开国做皇帝么?”

大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也算是个实在人,从不掩饰自己贫寒的出身,“淮右布衣”是太祖皇帝亲口承认过的,早已天下皆知。

“太祖皇帝的出身虽然不怎么好,却是受到神佛保佑的上天之子,所以才能够驱逐鞑虏打败陈友谅,才能开国大明……”

“太祖皇帝能够打败蒙古人,打败陈友谅,根本就是不是因为他受到了神仙的保佑,而是因为他兵强马壮打败了别人。要是不能打的话,就算所有的神仙佛爷一起保佑也是没有用的。当年的蒙古人也做过大元朝的皇帝,难道说残暴的蒙古也受到了神仙的保佑上天的眷顾?若是上天如此的善恶不分,还算什么上天?”

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本就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所谓的“真命天子”“君权神授”不过是统治者骗人的鬼话而已。

张宁自然不会相信这样,但这样的思想早已经在乡亲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轻易之间很难改变,而且张宁从来都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事情。所以既没有公开宣讲“人人生而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也没有支持“君权神授”的说法,而是使劲拍着小黑板儿:

“咱们都是小百姓,不必理会什么皇帝不皇帝的,大家认准了这个赵字,都写一遍出来拿给我看。”

虽说笔画顺序全然不对,甚至连持笔的姿势都无比奇葩,但是比猫画虎依葫芦画瓢还是能做到的。大家依照着黑板上的那个“赵”字,歪歪斜斜的写了出来。

“很好,再多写几遍就可以了。今天大家认识了这个赵字,明天晚上教大家写那个钱字,姓钱的钱,银钱的钱,顶重要的一个字哦,明天一定要来。”

“干嘛要明天才学呢?我看今天的时辰还早,怪人……先生就把这个钱字也交给我们吧,顺便再讲几个好听的故事……”

在这个识字班当中,李鸿基是少数几个活跃份子之一,每天都早早的赶来,认真学习不懂就问,已经能认得几十个字了,学习精神绝对值得表扬。

“今天已经不早了……”

“明明还不算晚嘛,再多讲几个故事吧……”李鸿基小声的嘟囔着。

旁边的乡民轻笑道:“张先生新婚不久,正是缠绵亲密的时候,不能总是陪着咱们这些人,还得好好的陪着新婚夫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张宁笑着补充道:“你是不是想说春宵一刻值千金?”

“还是张先生博学,我就是想说这句话来着,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了。咦?也不对呀,鸿基你这小子也是刚刚成亲没几天,怎不在家里好好守着新媳妇儿呢?当心你屋里的女人被野汉子勾搭跑了……”

古人早婚,象李鸿基这个年纪的办法孩子早早成亲的有很多,一点都不奇怪。在张宁和月娘的婚事办完之后没有几天,李鸿基也就和碎金镇的一个女子成亲了。

在一片哄堂大笑声中,李鸿基毫不在意的嘟囔着:“三只脚的蛤蟆无处寻,两条腿的婆娘有万千。我的媳妇要是跑了才好,免得整日里烦我。总守着炕上的婆娘能有甚的出息?我还是想听怪人……先生给我讲讲古代的事情……”

“哈哈,今天实在是不早了,我也累了,就先讲到这里吧。你要是还想听故事,明晚再来就是了。”

李鸿基无奈的站起身来,用很不满意的目光看了张宁一眼,嘟嘟囔囔的说道:“你分明就是想和月姊姊夫妻团圆了,却说这么多没有用的。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天下,不能被女人牵绊住了……”

“你才多大点年纪?刚刚跟着我学了几个字,居然也知道说起志在天下的这个豪言壮语了,哈哈。你知道什么叫做大丈夫?你知道什么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回去吧,先把你把老爹侍奉好了,和你媳妇儿过几年安安稳稳的日子,等你的年纪再大一点,就不会象现在这么想了。” T6OT2KGbnBgPf8Sx9xNraJP/TObiuiUnueKrfeIbSig+a7MiIjGqyri9Dmm3+8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