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常春藤大学联盟的学生对华尔街商界精英和华盛顿政治家们做过一项调查,问他们:“让你现在重新回到大学,你会修好哪些课?”
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的,有写作学、逻辑学、谈判学、演讲学、哲学……如果寻找这些课程内容的交集,就会发现他们大部分都和人际交往与沟通是相关的。
其中,前总统尼克松的回答最为经典,他说:“如果让我重新回到大学,我将选修两门课程,一门是演讲,一门是说服。”
这项调查的结果,深远地影响了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校方在“通识教育”的课单里,大幅增加了人际交往与沟通类的选修课和讲座。
无论是总统,还是职员,无论是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还是籍籍无名的街头小青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怀有影响他人的欲望。当我们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他人建立起联系时,我们就获得了影响他人和世界的机会。
组织、事业和个人的成败兴衰,与沟通的好坏息息相关。正如《圣经·旧约》中记载:早先的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只要人类彼此需要合作,只要身在工作场所,就一定需要学习并不断提升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
为了提高沟通能力,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学说,其中罗列了成千上万的建议和技巧,所有这些沟通技巧都离不开沟通之道:真正地在意对方,将对方放在你心上。
你眼前的这本书,有真实的案例,也有精彩的故事,有实用的技巧,也有隽永的智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够让你心有灵犀,触类旁通,在感悟中提升自己有效沟通的技能。
爱是理解的别名。
——印度诗人 泰戈尔
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 会沟通的人,不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介绍人是戴维爵士,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谈话:
戴维:“很抱歉,我们的谈话随时可能被打断。不过你还幸运,此时此刻仪器没有爆炸。法拉第先生,信和笔记本我都看了。你在信中好像没有说明在哪里上的大学。”
法拉第:“我没有上过大学,先生。”
戴维:“噢?但你做的笔记说明你显然是理解这一切的,那又怎样解释呢?”
法拉第:“我尽可能去学习一切知识,我还在自己房间里建立了小实验室。”
戴维:“年轻人,我很感动。不过,可能因为没到实验室中干过,所以才愿意到这儿来。科学太艰苦,要付出极大的劳动,而只有微薄的报酬。”
法拉第:“但是,只要能做好这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啊。”
戴维:“哈哈,你再看我眼边的伤疤,这是我在实验中引起的一次爆炸留下的。我想,你装订的那些书籍总不曾将你炸痛,让你出血或把你打昏吧?”
法拉第:“是的,不曾有过,但每当我翻开装订的科学书籍,它的目录常常使我目瞪口呆,神魂颠倒。”
这段对话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饶有趣味。戴维爵士所强调的是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要付出伤残或牺牲的代价,而法拉第所表示的是对知识强烈渴望,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谈话结束后,戴维破例让法拉第当了自己的助手。
后来,有人要戴维填表列举自己对科学的贡献,他在表的最后写道:“最大的贡献——从一句话中发现了法拉第。”
沟通的艺术
说话东拉西扯,不着边际,让人不知所云,如坠雾中,听了半天不知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样的沟通只能是失败的。真正的沟通是有明确目标的,要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来沟通,或解决矛盾,或寻求意见,或请求帮助,或答疑解惑,或谈判合作。没有无目的的沟通,沟通必然要取得某个结果,才算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