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腿证悟
刘光斗
编者按: 《谭腿证悟》及《太极功精解》《八卦功妙艺谱》《刘光魁传妙艺功箴言》各篇均为刘光斗所作,曾交刘晚苍、刘焕烈二人各誊录一份以作保存。此后,二人均将誊本带回蓬莱老家。刘晚苍誊本及所保存刘光斗照片等,曾长期放在蓬莱东许家沟的老宅里。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被其长兄的后人交出,与村中刘姓东西两支的族谱、牌位及各家各户交出的被视为“四旧”的物件等等被一起烧毁。刘焕烈誊本也长期不知去向,直到近年才得以发现,可惜仅剩此篇《谭腿证悟》。所幸刘培一早年据其父刘焕烈誊本抄录了一份,带了出去,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次收录本书的刘光斗拳论,除《谭腿证悟》外,均系根据刘培俊所存刘培一抄本复印件核校整理而成。
夫劲者,非刚非柔,盖刚以柔化,柔以刚制,刚柔不偏胜,偏胜则埒,然后灵活之劲尚焉。故取法乎刚柔之中,通其变化,出其神机,是谓之招。大要不出于拳法之外,故以拳式为母,庶由此登乎峰极,然不遇其人不传之也。
劲法之区划夥矣,手有长短,长短劲之别各有不同;其有虚实之分,尤不许混同;手有出入之势,其劲亦异,要皆出乎刚柔之外,而刚柔之道于其中大备焉。故大体稍异,惟用不失于中和则一也。
譬喻棉花不足以拒刀錾,刚刀不足以洞腐木。故过柔则秃,过刚则折,二者皆不便于适用。故知中和之劲,灵活变幻,堪深玩味也。
夫人之体量有限,气质之发达亦非无底止。况人生而有力,本不须如何锻炼,能不敝其所用,斯已矣!故不尚其力,在乎变化之灵妙,理在斯乎?
虽不尚力,然用功之久其力尤非人之所能知,是则在乎专精,非敢为浅尝人道也。
刘光斗《谭腿证悟》刘焕烈誊本影印件(部分)
养由基之射,初非以力胜,庖丁解牛,技在乎精,固非粗浅而易为也。用劲之法在专在恒,久之自得其妙,非敢尚外人语狂焉。凡百工杂艺,非亲身造诣者不知其艰辛,艺深者机欲藏而外示以拙,虽道中人不能识其浅深,况外人乎?
得其中和之道,而后求之于长短、虚实、出入之间,开合变化,神智以出,所谓神无方而用无体,使不用之中,妙用常存,则在拈花微笑之间,须悟之而后出之可矣。
腿之奥妙,非言足以出其万一也。其变化使用之方,则在习者遂时应机而用之。若出其端末,难免识者糟糠之诮。惟腿之用法,于吾门中为大备焉。以腿直击之法,欲速欲重,见缝插针,实有不容缓者也。至若以手或推、或挽、或封、或闭、或搪、或打、或躲、或进,逢迎接迎之间,广而化之,其用何可究极哉?是谓之踢法。
踢为由下而上之,踹为由我而之彼。踢如掀土,踹如弹簧。踢力在脚背,踹力出于脚根,一发而即回,使人无可捉摸,则踢不如也。然则用踢取其便利,而用踹尚其猛力也,其变化之法,亦不似踢法出手之平凡,似为奇以制胜,一啄而即回也。
跺为横劲,足扁而出,用以击胁或腰胯之间。身扁斜似败,或因败以取之也。其用在神而速,不然易为人所乘。然用之以破奇招时,而甚为得法也。
扁踩者亦似横劲,脚向外斜出,腿低而速,中在人之膝或迎面骨上,愈见手快者愈宜用之。愈见手密者愈宜用之,在取其下低不防也。
高扁踩者与扁踩无异,惟踢处以胁腋为的,出手以叠劲掩护而用之。其劲以轻率为妙,非劲浊者易为之也。
高跺子其劲甚猛,大致亦踢在胸前、胁腋诸处。其妙全在手法变幻之神妙,出奇而用之,则无所不当也。
外撞腿,即不问虚实可亦。硬打硬上,全在跟桩稳固。因腿过高,而下部防虚也。
箭弹腿者,飞身出腿,变化不测,为腿中之最。此外,尚有回马腿、分手跺子、蹶子腿、篙腿,为腿家之密,习者自求之可也。
拳法以谭腿为本,曰十路谭腿、十路查拳、十路剑。此外,十路行谭为短手中最著者也。行谭者,内含十路谭腿,为使不失其本也,以行拳过步为过门,然后分合变化,则不可以方物也。其手率为短而捷,身轻步灵尤在稳重周详,至始至终,一气贯之,气欲平而劲欲整,可为如虎之威,如豹之猛,如熊之狠,如蜈蚣之出入,如鸟之飞翔,如蛇之趋走。目如悬铃而声如宏钟者,盖由此而来也。
崩谭者,今不见其传矣。昔见之,知其变化之法尤出于行谭上,然与以上所从事尤不能出其外也。
二十四式者,以腰腿为能,以步法为宗,以变转为奇,行如盘根之树,尤有蟠龙之巧,其双飞脚之奇,黄龙折腰之妙,世尤罕能之。至于传身入化,尤在精心造诣者所能肇造引深而用之,其有方乎,其有方乎?
六家式者,以长手为用。其制敌之法,其精妙则在用时而后见之。其式简,其用至繁。所为六家式者,兄弟六人,相互传艺,各出一趟,因以制成云。
钩者为吾门器械之一。自常遇春、伍殿章一来,传有浊钩、查钩之分。查钩者为常遇春之侄所作,非其本也。对敌之方,犹大可观也。浊钩者出于北派,北派者,巴沟回七八之传也,不若南派之清捷灵活。南派者,常遇春所传于武城杨、刘、沙、李四家也,为谭腿门之大宗也。而浊钩之用法,其稳过胜于查钩者多矣。
橛者,短兵之双者也。其法以缠头裹脑为用,徊环八路,尤有出乎神奇者也。夫鞭、锏、橛不分,其为用之广可知也。尤有进双枪、三枝枪之使法,不似行钩只进单枪而已也。
镋者,为而今张氏门中之绝传也。有进单枪之使法,亦有进双枪之法,另有进三枝枪之法,而与进双枪加大刀之法又别,自昔为艺中之绝响,其贵可知也。
双手带者,大刀化形也。其砍、抹、劈、扫与大刀无异,而灵活便于应用在大刀而上之。亦有进枪之法,而掩护周密,尤宜于防身之用也。
其入手法自以谭腿为始,其用法周备而式至简也。然后习查拳宜于锻炼其身躯也。再习掩手母子,其劲庄重而步有根也,再习短打母子,而气足以内敛,发而足以击人也。得此拳法之根本而后,凡于徒手及器械皆得之矣。
凡无论何种拳术,出手皆须干净。若不干净而稍有迟滞逗留,若在练艺之时,体内行气不顺,劲亦不整,尚何有工夫足言哉?若在对手之时,鲜不为人所乘,盖以手快打手慢为不易之理也。常以此为评论工夫之标准,其可忽诸?初学者架式尚练不齐全,况无劲者既不能见长,而有力者用劲易失之浊,欲求出干净尤不可得也,故知干净为要紧之诀矣!
譬喻衣裳不净不足以称美,饮食不净不足以称甘,故知拳式不整亦非好拳法也。
世人练拳者多不知干净之妙用,须知惟干净而后能精细,惟干净而后人无所捉摸也。
细而审之,拳式无不求其美。其花法变幻之处,不干净不足以表现也。
内外家拳皆不求其美,而求其实用,此乃兼而有之,然干净为拳中之通例,非本派所独有也。
此皆最细之处,而不容言语以表现之。夫艺之精于极微,苟不言之,未有能知之者,此非独创出,其实学道其口诀焉尔。吾国技击自战国以来四千余年,谈技击者莫不折衷于是,今虽不失其传,而得其神意者有几人欤?此篇之作,犹派中之蒿矢乎?
外家以快为习尚,内家以致柔为用,此派独以稳着胜。稳着者,不失之浊,亦不失之怯。怯者为内家致柔之弊所致,浊者为外家用劲尚快之所致。内外家各有偏弊,独吾派能得其中和也。
劲能稳着,然后欲快易,欲柔亦易,惟稳着之劲为不易得。出劲不得其稳着,其劲浮而无力,生强而易折,不能入于技击之门也。得其劲之稳着者,其劲实而多力,随刚柔而变化之,致用不难也。
语云:“慢中求快,稳中求巧。”惟稳而后能快,不稳而求快,其劲浮,脚无根,而易于受制也。稳中之快则不然,其劲活而不受制,其力实而坚,然后无巧不生,所以致变化也,济之以慢中诈出,其用法略备。
而今练谭腿门者夥矣,率不知稳着之要,所以或贪求多学,而鲜知多练多磨,用功在求其精也。所以学无所成,盖在此乎!有不能已于言者,因其诀虽微,而工夫之程度率由兹以见矣。
昔闻人曰,练艺之诀在稳、准、狠三字而已。若以此三字而言,似言尤须准而狠方足以制敌也,岂知未有能稳出手而不准者也。狠之一字,于练艺人道德上犹有取与不取也,此不知稳字用意所在也。
对手时,因妄动致败,皆不知用劲欲稳而使然也。夫出手欲心娴而手敏,必由稳而致之,故知用劲尚稳,宜三复斯言矣。
艺深者,虽不知何谓之稳,用而不失法度,稳自在其中矣。此造乎上乘,登于峰极,未可以常理绳之也,惟恐彼能出其用不能出其理也。
考稳之诀法何由来乎?谓出于经验,此一说也;谓出于制作与发明,此一说也。然谓为由经验而来,然观其确切,似不宜由经验而能得之也。谓出之于制作与发明,中国自古无研究武学之拳术家,何制作与发明之云乎?率为由锻炼身体与较艺而来,内含实际参修之工夫,所谓由真参实悟而得来者,非皮毛之研究者可以致之也。
此艺以手灵活制胜。手法非灵活不能出,非只花法为然,至使用之法,莫不以灵活而后能出也。盖劲不灵活则浊,劲浊则体僵,体僵必不能发而击人矣。
因灵活而后能快,未有不快而能击人者。故出手以灵活为要也。灵活而不能快,则其劲滞,然灵活犹与快不同,盖其欲慢亦可,而欲快亦无不可也。
常见习技击者,虽有力而不足以致用,其弊不在无力,在不知灵活而用出之也。凡能灵活必能知变化,此又其得利之一端也。
一招可用则千招皆可用,一招不可用则千招无所用之。欲知不灵活不足以制人矣,然则其必一招不能出矣。凡欲出手者,于此其可不三思乎?
内家拳法有不然者,其以慢制快,仍不背此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莫少痴”,原即灵活之意也。
彼之以慢致快,此其独异也。盖与吾派折衷快慢之法不同。彼为慢中之快,其快与快又不同。惟吾派为兼快慢皆有者也。
外家者流专用其快,此又其异也。或以快中之慢为其神化之方,其慢又与慢不同也。何若吾派兼而用之?彼方出其快也,而我以慢制之,彼以快尚不能出,况能出慢乎?我以慢优其快,亦能以快制其慢。盖其快本不足以击我,但制其快,慢无由出也,我以快何所用乎?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是矣。
总之,各家虽有不同,但以内家言,其劲不活则滞,若以外家言,其劲不活则橛。况吾派折衷于灵活者,非惟于艺不可缺,其机要独在此欤?
熟能生巧,久能通神。然非精通不能神化。一拳之奇,一足之功,一手之长,一腿之妙,皆非专心有恒者不能有所成就。故专门技击者,功劲不能一致如是。各立奇方而有多门,总之皆不外乎内外软硬之不同耳。
人之秉性不一如其面焉,因其所长而导之,俾能尽其所长,即能成为专门,而不能贯通一切,此其所短也。如人有手足四肢,各有所用,而不因其长去其短也。吾艺素忘偏颇,有鉴于此矣。
腿门数十家,功劲之奇,无所不备。飞檐走壁、穿房越脊之术无所不能,一招一艺,洵足可观也。
张飞夜走,虎豹熊蜈,各有练法然,多至七十二门,凡山川之精奥,鸟兽之奇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囊括五行,包含阴阳,然则动静变化,致胜无方也。
以阴阳论,有阴掌有阳掌,阴胸、阳胸,背功为阳,腹功为阴。缩阴骨、达摩渡江,燕子穿帘,虽不外乎阴阳劲之别,而内外软硬俱备矣。
金刚虽坚,羚角可破,刚刀虽坚,不斩棉花。谨慎用之,庶几不负所学也。
练艺保身为人生之福,修身之为道,体炼成真,穷理尽性,俾能大彻大悟,方能成矣。
人能去病而体健,国能去病而少人亡,拳能去病而无敌。要之,修身忍性,去欲存诚,去其邪道而归于正。除恶之为戒,守戒之心如去病也。
天地乖戾而狡狯生,阴阳失调而天灾降,人不修身而性命危,行不知道而迷亡途。鬼神嫉恶若仇,天地奉善罚恶,金刚锄奸去邪,大德敕法护善。天人同契,万众共睹。知者修之方能成。
技也,进乎道矣!由精熟而致效能,致效而可无敌。如举火炼丹,火到丹成。又如磨杵成针,手到器成。檐水成渠,洞金入石。功夫无涯,修行无境。大道无边,大海无底。高山不可摸,行云不可追。呜乎!呜乎!叹观止已。
功夫无多,精而至已。一通百悟,登峰造极,固非难事。然有层次深浅、毫厘千里,不可躐等也。
虎不伤人人自伤,行险必然有难,不可忽也。善败人者,使人自败。善挫人者,使人自挫。遇其空,击其敝,无敌之道成矣。
手以紧凑为第一,以空松为弊。能去其弊,是为最要,其余类推可也。然未有不知其弊而能制胜者,尤在学者细心领悟,自有奥妙也。
凡学子入门,必先去心病,方能修身。御敌之道,要知其有病无病。苟其功夫无病,尤须寻其底蕴,不可忽也。爰备此篇,以为学者防身之宝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