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可相关,相兼错杂与转化,
还有真假共四类,临床证型全面辨。

【歌诀总括】

八纲证候包括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阳证、阴证,除阴、阳两个总纲外,其余六证可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四种: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转化和证候真假。临床要进行全面分析,不要忽视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类证。

【歌诀详解】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概括着一个方面的病理本质,然而病理本质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寒热病性、邪正相争不能离开表里病位而存在;同样,也没有可以离开寒热、虚实等病性而独立存在的表证或里证。因此,用八纲来分析、判断、归类证候,并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可有相互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且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临床辨证时,不仅要注意八纲基本证候的识别,更应把握八纲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将八纲联系起来对病情作综合性的分析考察,才能对证候有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个方面。

一、证候相兼

证候相兼六类落,表实寒与表实热,
里实寒与里实热,里虚寒与里虚热,
表证感邪虚不可,表虚则拿腠理说。

【歌诀总括】

证候相兼是指非对立两纲的证候相兼出现,我们常见的有六类:表实寒、表实热、里实寒、里实热、里虚寒与里虚热。我们这里还要强调一点,表证和虚证不能相兼出现,因为表证乃感邪所致,均为实证。我们在其他书籍中看到的“表虚”一说与我们这里的含义不同,它是一个词,一般是“腠理疏松”的意思。

【歌诀详解】

表里、寒热、虚实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疾病某方面的本质,故不能互相概括、替代,临床上的证候则不可能只涉及病位或病性的某一方面。因而辨证时,论病位之在表在里,必然要区分其寒热虚实性质;论病性之属寒属热,必然要辨别病位在表或在里、是邪盛还是正虚;论病情之虚实,必察其病位之表里、病性之寒热。

广义的证候相兼,指上述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本处所指为狭义的证候相兼,即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等相反的证候同时存在。

八纲辨证在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相兼证候的临床表现,一般多是相关纲领证候的叠加,其辨证要点分别如下。

1. 表实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

2. 表实热证

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汗出、脉浮数等。

3. 里实寒证

形寒肢冷、面白、口不渴、痰稀、尿清、冷痛拒按、苔白、脉沉或紧等。

4. 里虚寒证

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尿清便溏、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等。

5. 里实热证

壮热、面赤、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等。

6. 里虚热证

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舌红绛、脉细数等。

除了上述证候相兼,虽然在理论上还有“表虚寒证”“表虚热证”,但我们却没有讲“表虚证”,为什么?因为表证无虚证,我们来回顾一下表证的概念——“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证候”,外来邪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证候是虚证还是实证?邪气侵袭人体引起的当然是实证!所以,表证无虚证,也就谈不到表虚证,都是表实证。可是很多书中都提到了“表虚证”,是什么含义呢?我们在这里也简短地论述一下,我们在中医书籍中看到的表虚证并不是我们八纲辨证的“表证+虚证”,而是有其他的含义。一说是“风袭表虚证”,是指外感风邪所致有汗出的表证(相对外感风寒所致无汗出的“表实证”而言),这里的虚是指毛窍未闭、肌表疏松而有汗出,不是我们所说的虚证;一说是指“肺脾气虚”,因肺主卫表,因此也被称为表虚证,此时的表虚不是表、里的表虚,而是肺脾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

二、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对纲现,表里寒热虚实面,
临床四种易多见,组合病位更繁纷,
缓急主次辨矛盾,用药即以此为准。

【歌诀总括】

证候错杂是指对立的两纲同时受病(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它们的组合情况临床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前面曾详细给大家介绍,如果证候错杂的表现再与脏腑病位组合起来情况就更加纷繁复杂,临床我们要详细分辨相对立的两纲何为主、何者急,比如表和里同时受病,是表证更急,还是里证更重,要详细辨明,其作用在于可以为我们临床用药提供先后主次的依据。

【歌诀详解】

指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可以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证候间的错杂关系有四种情况。

1. 第一类是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

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等。表里实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等;肢冷踡卧,腹痛剧烈、拒按,吐泻,脉紧等,以上两类表现并见。表里实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等;喘咳汗出,咽干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等,以上两类表现并见。

2. 第二类是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如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等。表实寒里虚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腹部冷痛、喜暖,大便稀薄,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苔白滑,以上两类表现并见。表实热里虚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等;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脉细数等,以上两类表现并见。

3. 第三类是表里同病,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

这类有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口渴,心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等,以上两类表现并见。

4. 第四类是表里同病,而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

临床上除可有表实寒里虚热证外,其余组合则极少见到。表实寒里虚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脉细数等,以上两类表现并见。

在表里同病的情况下,疾病的证候一般都是由内在的病理本质所决定的,如内有积热或阳气偏亢者,其外感表证多从热化;内在阳气不足者,患外感病时,很少见表热证候。所以,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证候,虽然从理论上尚可组合为表虚寒里实寒证、表虚热里实热证、表实热里实寒证、表虚热里虚寒证、表虚寒里虚热证、表实热里虚寒证、表虚热里实寒证,表虚寒里实热证等,但临床很少见到。

此外,由于里证的范围极广,故虽为里证,也可有脏腑病位之别,可表现为寒热、虚实证候的错杂。因此,临床上的证候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比如上热下寒证、上寒下热证等。

1. 上热下寒证

如心肺有热,脾胃有寒,表现为胸中烦热、频欲呕吐与腹痛喜暖、大便稀薄同时并见。

2. 上寒下热证

如脾胃有寒,膀胱湿热,表现为胃脘冷痛、呕吐清涎与尿频、尿痛、尿短赤同时并见。

证候的错杂,势必给辨证与治疗带来困难,因此临床应当认真辨析。同时应当认识到,错杂的证候中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反映着疾病的本质,因而不可忽略。临床辨证当辨析表里证候的缓急,寒热虚实病性的主次,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

【名言名句】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上热下寒证)

《景岳全书·传忠录》:“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秽。”“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混便赤。”(上寒下热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表实寒里实热证)

三、证候真假

证候真假见危重,寒热真假细辨明,
中间舌象尤为重,假象细审仍不同,
真热假寒里实热,真寒假热里虚寒,
虚实脉象舌质分,言语呼吸病久新。

【歌诀总括】

证候真假要注意的第一点是它们见于疾病的危重阶段,我们主要讲寒热真假和虚实真假。判断寒热真假,一般情况下,躯体中间的部位、舌象代表的是真象,另外,我们要详细审症,假象细审之下会发现和真象还是有区别的,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真热假寒证的病性为里实热证,真寒假热证的病性为里虚寒证。虚实真假我们要从脉象、舌象、语言、呼吸、病程的新久几个方面来进行区分。

【歌诀详解】

证候真假是指某些疾病在病情的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掩盖着病情的真象。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所谓“真”,是指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所谓“假”,是指疾病表现出某些不符合常规认识的假象,即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应的某些症状。对于证候的真假,必须认真辨别,才能去伪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情作出准确判断。

1. 寒热真假

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寒、热本质相反的“假象”症状,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1)真热假寒证:真热假寒证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

真热假寒证的临床表现如下。①真热的表现:身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神志昏沉,面色紫暗,这是由于热邪内蕴,伤津耗液,气血不畅所致。②假寒的表现:四肢凉甚至厥冷,脉沉迟。假寒的表现和真寒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是假寒呢?又为什么会出现假寒的表现?仔细审查发现肢体虽凉但是不恶寒反恶热,这是由于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故可表现出四肢凉甚至厥冷、脉沉迟等类似阴证的假寒现象。

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也就是说里热内郁越重,肢体厥冷越严重,故可称作热极肢厥证,古代亦有称“阳盛格阴”证者,其本质为严重的里实热证,临床当急清里热。

(2)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证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

真寒假热证的临床表现如下。①真寒的表现: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下肢厥冷,或见下利清谷,舌淡,苔白。②假热的表现:自觉发热、面红、神志躁扰不宁、口渴、咽痛,或见便秘,脉浮大或数,均是一派热象。为什么说这是假热呢?又为什么会出现假热?自觉发热,但不欲脱衣揭被,反欲盖衣被,触之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面色虽红,但却是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志虽躁扰不宁,但却疲乏无力;口虽渴但不欲饮;咽虽痛而不红肿;脉浮大或数,但按之无力;便秘却便质不燥。仔细审查就会发现,这些热象是由于阳气虚衰,虚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造成的。

真实假虚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的证候。真寒假热证的实质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故又称虚阳浮越证,古代亦有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者,其本质为严重的里虚寒证,临床当急以回阳救逆。

(3)寒热真假的鉴别:

首先,了解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一般情况下,“假象”容易出现在疾病的后期及危重期。

其次,辨证时应以身体内部的症状及舌象等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外部、四肢的症状容易表现为“假象”。

另外,仔细审查“假象”和真象仍有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苍白而泛红如妆,时隐时现,而真正的里热炽盛的面赤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伴随胸腹部灼热、揭衣蹬被,而真正的阴寒内盛者则往往身体踡卧、欲近衣被。

2. 虚实真假

虚证与实证,都有真假疑似的情况,《内经知要》所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就是指证候的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真实假虚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的证候。

真实假虚的临床表现如下。①真实的表现:疼痛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多是邪气积聚内结的表现。②假虚的表现: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为什么说这是假虚呢?和真虚有什么差异?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肢体羸瘦而腹部硬满拒按;脉沉细而按之有力,由于热结肠胃、痰食壅积、湿热内蕴、瘀血停蓄等,邪气大积大聚,以致经脉阻滞,气血不能畅达,所以出现了这些失养的假象,其本质还是实邪积聚的实证。

古人称之为“大实有羸状”,就是指这种情况。此时治疗仍然应专力攻邪。

(2)真虚假实: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的证候。

真虚假实证的临床表现如下。①真虚的表现: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脉虚弱,舌淡胖嫩,都是脏腑气血虚弱、荣养不足的表现。②假实的表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或二便闭涩,脉数等表现。为什么说这是“假实”呢?和“真实”有什么区别?腹虽胀满但有时缓解,或触之腹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但气短息弱;虽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虽小便不利但无舌红口渴等症,其病机在于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气机不畅,故可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塞等类似实证的假象。但其本质属虚,故腹部胀满而有时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可知并非实邪内积,而是脾虚不运所致;喘促而气短息弱,可知并非邪气壅滞、肺失宣降,而是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之故;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系阳气失于温运之能而腑气不行的表现;阳气亏虚而不能气化水液,或肾关开合不利,可表现为小便不通。

古人所谓“至虚有盛候”,就是指此而言。治疗仍应用补法。

(3)虚实真假的鉴别: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①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②其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③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④病人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

应当指出,临床上反映于虚实方面的证候,往往虚实夹杂者更为常见,即既有正气虚的方面,又有邪气实的方面,病性的虚实夹杂与虚实真假难以截然区分。临床辨证时,应区分虚实的孰轻孰重,并分析其间的因果关系。

【名言名句】

《温疫论·论阳证似阴》:“捷要辨法,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外)热下(内)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顾氏医镜》:“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则默默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是至虚有盛候。”

《古今医案按》:“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

四、证候转化

证候转化两可能,一则好转一加重,
由表入里是加重,由里出表则减轻,
寒证化热阳尚盛,热证转寒阳不撑,
实证转虚发展情,虚证转实不可能。

【歌诀总括】

证候转化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病情由重而轻,向好转的方向发展;一种是病情由轻而重,向加重的方向发展。证候转化的三个方面即表里转化、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表证转为里证即由表入里是疾病由浅入深、病情加重的表现;由里出表不是指里证转化为表证,是指邪气由里向外透达,是病情减轻的表现。寒证化热是指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体内阳气尚盛,寒从热化而成;热证转寒,是指热证转为里虚寒证,是疾病耗伤体内阳气,使之处于衰败状态,形成里虚寒证,提示正不胜邪,病情加重。实证转虚证表明邪正斗争,邪气虽除,而正气亦损,终致虚证,表明病情加重;虚证日久脏腑气血失调会导致气血阻滞,病理产物蓄积,这时出现了实,此时虚的本质病不会消失,因此虚证转实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通常当虚证所致的邪实在某一阶段表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我们也将其称为虚证转实,也是疾病加重的表现。

【歌诀详解】

证候转化是指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位、病性或邪正盛衰的状态发生变化,由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

证候转化是证候的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因此它与证候的相兼、错杂、真假等概念都不同。但应看到,在证候转化这种质变之前,往往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在证候转化之先,又可以呈现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的关系。

证候的转化有两种可能:一是病情由浅及深、由轻而重,向加重方向转化;二是病情由重而轻、由深而浅,向好转方向转化。

1. 表里出入

表里出入是指病情表与里的相互转化,或病情由表入里转化为里证,或病邪由里出表。一般而言,这种病位上的变化,由表入里多提示病情转重,由里出表多预示病情减轻。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1)由表入里:由表入里指证候由表证转化为里证,即表邪入里。表明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六淫等邪袭表,若不从外解,则常常内传入里,表现为表证的症状消失而出现里证的证候。如先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证候,当恶寒消失,出现但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症时,表示表邪已入里化热而形成里热证。

表证转化为里证,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由于机体未能抗邪向外,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原因,邪气不从外解,以致向里传变,使病情加重。

(2)由里出表:由里出表指在里的病邪向外透达所表现的证候,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趋势。某些里证在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时,机体抵抗力增强,驱邪外出,从而表现出病邪向外透达的症状。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疹不出而见发热、喘咳、烦躁;若麻毒外透,则疹出而烦热喘咳消除;外感温热病中,见发热烦渴等症,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烦躁等症减轻,便是邪气向外透达的表现。

由里出表并不是里证转化成表证,因为它不是原有在里的证候消失,而又出现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特征性证候,是在里之邪毒有向外透达之机,是疾病向愈的表现。

2. 寒热转化

寒热转化指疾病的寒热性质发生相反的转变。寒证化热提示阳气旺盛,热证转寒提示阳气衰惫。

(1)寒证化热:寒证化热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

寒证化热常见于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阳热内郁到一定程度,寒邪化热,形成热证;或是寒湿之邪郁遏,而机体阳气不衰,由寒而化热;或因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如寒湿痹病,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病程日久,或过服温燥药物,而变成患处红肿灼痛;哮病因寒引发,痰白稀薄,久之见舌红苔黄,痰黄而稠;痰湿凝聚的阴疽冷疮,其形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以后转为红肿热痛而成脓等,均属寒证转化为热证。

(2)热证转寒:热证转寒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

常见于邪热毒气严重的情况之下,或因失治、误治,以致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功能衰败,阳气耗散,故而转为虚寒证,甚至出现亡阳的证候。如疫毒痢初期,高热烦渴,舌红脉数,泻痢不止,若急骤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或病程日久,而表现出畏冷肢凉,面白舌淡,皆是由热证转化为虚寒证。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的,其关键又在于机体阳气的盛衰。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邪气才会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能抗御邪气;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气虽衰而正气不支,阳气耗伤并处于衰败状态,提示正不胜邪,病情加重。

3. 虚实转化

虚实转化指疾病的虚实性质发生相反的转变,提示邪与正之间的盛衰关系出现了本质性变化。实证转虚为疾病的一般规律,虚证转实常常是证候的虚实夹杂。

(1)实证转虚:实证指原先表现为实证,后来表现为虚证,提示病情发展。

邪正斗争的趋势,或是正气胜邪而向愈,或是正不胜邪而迁延。故病情日久,或失治误治,正气伤而不足以御邪,皆可形成实证转化为虚证。如本为咳嗽吐痰、息粗而喘、苔腻脉滑,久之见气短而喘、声低懒言、面白、舌淡、脉弱;或初期见高热、口渴、汗多、脉洪数,后期见神疲嗜睡、食少、咽干、舌嫩红无苔、脉细数等,均是邪虽去而正已伤,由实证转化为虚证。

(2)虚证转实:虚证转实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组织失却濡润充养,或气机运化迟钝,以致气血阻滞,病理产物蓄积,邪实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表现以实为主的证候。

虚证转实,实际上是因虚而致实,故并非病势向好的方向转变,而是提示病情发展。如心阳气虚日久,温煦无能,推运无力,则可血行迟缓而成瘀,表现为在原有心悸、气短、脉弱等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心胸绞痛、唇舌紫暗、脉涩等症,则是心血瘀阻证,血瘀之实已超过心气之虚,可视作虚证转实;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气化水液,以致水湿泛滥,形成水肿;失血之后,面白、舌淡、脉细,为血虚之候,由于血虚不能润肠,以致腑气不畅,而见大便燥结难下、腹胀、口臭等症。这些一般都是因虚而致实,并不是真正的虚证转化为实证。

总之,所谓虚证转化为实证,并不是指正气来复、病邪转为亢盛、邪盛而正不虚的实证,而是在虚证基础上转化为以实证为主要矛盾的证候。

【名言名句】

《景岳全书·传忠录》:“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若由内以及外,便非表证矣。” psU+DNyoJmK60aumhXfN2FEvzVLq9zh7iv05xh9C9VPWsLC9z7eSk3Y6pmav9+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