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的十年治理后,产能过剩依然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未治愈的“顽疾”。自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来,产能过剩并未得到根本性有效治理,部分行业甚至还有所加剧,根治产能过剩问题刻不容缓。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大任务,去产能排在第一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问题。
一是制造业危机已经传导到其他领域。例如,近年来突飞猛涨的高房价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大跃进。据相关机构统计,全国城镇已建、在建、拟建的房产可能达到30亿套,其中还不包括城镇小产权房、农村自建房,房地产已经严重过剩;国内银行由于过去主要服务大行业、大企业,企业贷款拉高风险后,坏债率超过3%,临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夕银行坏账率5%的风险值;近年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不到两年就有1/3的P2P(网贷)机构出事,企业层面的网贷、众筹、理财的坏账率极高,目前90%的P2P机构开始涉足个人消费贷款等消费金融领域。
二是制造业全行业亏损越来越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微笑曲线底部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据统计,全国16个行业严重产能过剩。以钢铁业为例,2015年1月到10月大中型钢铁企业86家共亏损720亿元,负债3.3万亿元,高于大部分省市2014年GDP。同时,我国还要每年进口1000万吨以上的优质钢材产品。苹果手机90%产能在中国加工,但是,同期一部售卖500美元的苹果手机中国加工企业只有6.5美元收入。
三是一些大企业利润减少,亏损扩大。2014年中国的全球500强企业有16家亏损,亏损总额达377亿元,平均每家超过20亿元。260家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低于苹果公司一家。2015年有2030家上市公司获得政府700亿元补贴,中石油达到53亿元。政府输血年年增,企业利润年年降。
四是出现了大量无效投资和浪费投资。国企、房地产、制造业占用信贷资金过多,“三农”、创新企业、小微企业嗷嗷待哺而得不到支持。尽管我国用30年的改革开放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效率只能驱动GDP总量,但是效能驱动GDP质量,目前出现的投资、出口断崖式下滑都是因为经济质量问题造成的。图1为当前经济遭遇的四大困难。
图1 当前中国经济遭遇的四大困难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增长动力都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当然,新常态往往也随着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创25年来新低。所以说,新常态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就会出现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图2为近25年中国GDP年度增速示意图。
图2 近25年中国GDP年度增速
适应“新常态”8个更加注重:
(1)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2)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
(3)注重引导社会预期;
(4)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
(5)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
(6)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7)注重建设生态文明;
(8)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高企房价抑制,14亿中国人消费的巨大规模和潜力,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获取价值的主要动力。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这个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型、发展型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