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内容学习
中小企业是指规模较小的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具体地说,一是指那些没有较大规模、企业人数不多的企业;二是指尚处于向较大规模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企业。中小企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中小企业,是指除国家确认为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微型企业是指雇员人数在8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
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相对于大企业比较而言的。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国际上所设定的参照标准一般有三个因素:一是实收资本;二是企业职工人数;三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经营额。
我国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曾做过六次更改: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以企业职工人数的多少,作为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二次是1962年改为按固定资产价值数量作为划分标准。第三次是1978年,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的规定》,把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改为“年综合生产能力”。第四次是1984年,国务院《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对中国非工业企业的规模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和生产经营能力创立了划分标准,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公交、零售、物资回收等国营小企业。第五次是2003年国家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并结合行业特点,划分中小企业的规模。
第六次即最新一次是2011年6月18日,由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颁布并实施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小企业划分的最新标准,是在进一步落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而制定的。相较于之前的标准,此版标准主要有三大亮点:第一,概念创新,首次提出微型企业的概念,将改变过去由于划分标准过于宽泛,从而导致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的局面。微型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当前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形势下,理应针对微型企业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搭建便捷的融资渠道。第二,体制创新,将个体工商户纳入企业范畴,可归入微型企业的范围加以管理,享受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第三,行业划分细致,操作性强,既方便统计部门收集收据,摸清中小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又有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开展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
按照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进行统计的情况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与世界一些国家的确认标准相比,实际的人数规模相对偏高,但资产、资本和营业规模相对偏低,这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基本国情。由于中小企业主要是以企业规模为标准划分的,而企业规模与企业制度类型是相关联的,因而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相对应的是中小企业,股份制相对应的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从股份公司的类型来看,股份有限公司比有限责任公司的规模更大。通常,股份有限公司大都为大企业,而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划归到中小企业。
近几年,哈市中小企业呈快速增长趋势,其总量和对全市社会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成为促进哈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止到2014年6月,中小企业户已占全市企业户数量的99.9%以上,在中小企业从业的人员已达116.9万。中小企业在成为哈市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的同时,还是哈市的主要税源企业。
近年,哈市开展了对中小微企业的认定工作,明确了可以享受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的受益主体,加大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宣传,组织了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享受营改增、提高税收起征点、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扶持。同时,哈市还建立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创业培训辅导、管理咨询、维权保障、融资融债等服务活动。另外,哈市还减少了审批,并下放事权,营造中小微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些措施推动了全市中小微企业较快发展。
在全市上下共同推动下,近几年,哈市中小企业户数以年均2.1%的增长速度在增加。截至2013年,哈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1 122户,资质以上建筑中小企业增加到445户,限额以上批零业中小企业增加到657户,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户数已达到99.9%以上。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16.9万人,已经成为哈市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3年,中小企业创造国、地税收入均占到全市68%以上,成为哈市的主要税源企业。
据了解,为进一步助推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哈市近期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政策在中小企业创业兴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加快成长以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政策,着重在引导中小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可持续上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了更多政策性扶持,给全市创新、创业者以鼓励和支持。
资料来源 :《哈尔滨市中小企业成经济发展主力军》,2014年6月18日《黑龙江日报》, http://hlj.people.com.cn/n/2014/0618/c220027-214517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