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许倬云举重若轻说中国

唐宝民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一个朋友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中国人’?‘汉人’?‘唐人’?‘华人’?……”在许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是我们这个老大民族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答的,因此,许倬云先生决定写一本书来解答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本《说中国》。

从书名及各章的标题来猜测,很容易把这本书理解成“中国通史”一类的书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本书虽然也是沿着夏商周、春秋……这样的顺序讲下来的,但与通史类的书籍有着明显的区别,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这本书可谓“博大精深”,如果面面俱到地加以品评,不是这篇小文所能承受的,因此,我只能选择几个方面进行评说。

在回答“‘我’究竟是谁”这一问题之前,许先生先谈到了根据当代基因技术测定的“非洲起源论”,之后讲述了我们共同的祖先走出非洲之后在各地落脚,并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分化、融合……由此,作者得出结论:所谓的“现代人类”,已经没有真正的“纯种”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结论:“整体言之,中国五六千年的内外变化,犹如各种不同的豆类被倒在一个锅内,不断地搅和成腊八粥;假如把它们磨成浆,则出现的将是混合的豆浆。”

笔者上大学的时候,班里有两个同学因为争论成吉思汗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而吵了起来;那么,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大帝国是不是中国的帝国?在本书第九章的开篇,许先生给出了回答:“一般中国历史教科书上,总是将元代列为中国朝代之一,也将成吉思汗建立霸权以后的蒙古大帝国,当作中国的帝国……这一论点有许多需要考虑之处:我们不能承袭旧习惯,将这一个外族征服的时代简单化处理,实际上蒙古帝国并不以中国为主体,应是中国朝代历史的一个变形……”这样的答案,一定会让那些民族主义者失望至极:我们曾经建立过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我们曾给以“黄祸”令欧洲胆战心惊,这是我们的光荣历史,怎么能轻易否认呢!然而,历史学家毕竟是以理性态度看待这一切的。

在论述明代时,作者突出了它的“专制皇权”特性,作者首先肯定了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在北伐时发出的《奉天讨元檄文》)这一文告,毋宁是确认汉人中国的归属。我们可以说,这一华夏中国的归属感,宣告了中国历史上天下国家的结束,肯定了汉人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但随后,作者又对朱明王朝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明代虽然自居为汉、唐帝国的复兴,却没有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明代固然恢复了中国人自己的统治,却丧失了天下国家的包容和气度,也没有消除征服王朝留下的专制统治。”

文学家需要感性,而历史学家则需要理性;然而,在一些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激情:“回到文化方面,明代极度专制的君权,使大部分的文化精英屈服于君权之下。可是,也有一些具有道德勇气的学者和官员,以性命维护儒家的根本理想和谏箴的传统。从明初的方孝孺到明末的东林党,许多可敬的人物舍生取义。”“传统的‘天下国家’,应当是国家下面就是广土众民。现在,‘天下国家’剩了一个皇上,和一群奴颜婢膝的官僚而已”。这样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虽然不多,但“这是有良心的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和忧患意识”(葛兆光语)。

让我们跟随作者,“穿越历史与成见,在中国的大熔炉中,提倡包容开放的气度和天下格局,寻找通往光明之路的指引”。 dG/o27ucpk5gmMVG8CNYpvfyzt87PD9YdhcaJrd5wjAxGrf9ruOHSTryC80F0Q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