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留住荒野,留住多样性

郑渝川

1928年,在后来才被追认为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先驱的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辞去了在美国联邦林业局的工作,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更为关心的野生动物研究上。1935年,利奥波德与自然学家罗伯特·马歇尔创建了荒野学会,旨在扩大面临被侵害和被污染的荒野大地以及保护荒野上的动物。这一年的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叫“沙郡”的地方买下一块被废弃的农场,他及家人在这里长期植树,并恢复原先遭到开垦破坏的灌木、草丛等多样化生态,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沙郡年记》由利奥波德在沙郡农场的木屋生活期间所撰写的观察与思考文章汇集而成,出版多年后赢得全世界读者的好评。这本书较早地看到了人与自然、土地、动物多样化生存并存的重要性,对“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野蛮开发模式的巨大危害提出了警示。

今天的人们对利奥波德的观点可能不会觉得突兀。但在当时,特别是在美国那样一个拥有较为久远拓荒传统的国家,利奥波德的见解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美国建国后不久,就开始了向西扩张的历程,凭借着一系列入侵、强买强卖将大片领土收入囊中,鼓励居民自由拓荒。拓荒者越踊跃,就表明新国土越可能被牢牢地控制在美国。拓荒精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精神,也反映出自由放任、反对任何管制的美国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19世纪末,美国的新开疆历程走到了终点。20世纪初期,美国进步主义改革革除了之前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弊病,也开始带来不断扩张的政府监管。利奥波德离开美国联邦林业局后不久,美国爆发了1929年经济危机,而后的罗斯福新政更使得美国政府斥巨资发起大量的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其中包括许多水利工程、垦荒工程、公路工程。这些工程上马的目的在于使美国经济脱困,减少失业,但在当时,从美国官方到企业,再到民众,都并无生态保护的概念,因而就不可避免带来生态破坏。二战后,美国官方及民间继续推动类似的大批项目上马,生态破坏也因此进入一个加速期。请注意,这种背景下,利奥波德提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多样化的观点,具有双重的政治和社会风险:既有违自由放任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也与政府上马公共工程显得格格不入。

历史证明,利奥波德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他的呼吁还要等到1962年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问世,乃至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增长的极限》报告,才逐渐转化为公众共识。因为这方面的共识“迟到”,世界的可持续能源和资源开发,控制污染和减排工作也整整晚了几十年;期间有大量的生物走向灭绝,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已无法修复和逆转的破坏。

《沙郡年记》是一部发现之书。生态多样化的认知,只可能从生态之美的感性观察而得。我们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可以读到利奥波德刻画出的那个曾被废弃的农场,经修复重新实现的多样化生态,进而呈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妙景象。这一部分由十二篇文章组成,分别对应十二个月,利奥波德用心体察不同季节中的生态与感受。从一月的“毛脚不知道小鸟为什么生长,但它却很清楚,雪融化后它就能更容易地抓到田鼠”,到三月“首批到达这里的大雁会欢天喜地地鸣叫着,对每一群迁徙而来的大雁发出邀请。几天后,沼泽地里就到处都是大雁的身影了”,到五月“天色很快就暗下来,很难再看清地面上的丘鹬,但是你可以借着暮色连续一小时观看它在空中的飞翔。演出的持续时间通常也是一小时,然而在明月高照的夜晚,演出可以继续,也可能会间歇一段后再继续,就这样月色会陪着我们一起欣赏下去”,到九月“一些雾气萦绕的秋日黎明,或许还能听见鹌鹑的合唱。寂静突然被十几个女低音打破,它们无法抑制对即将到来的黎明的歌颂”……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而这本身回馈给人的会更多。

《沙郡年记》是一部感慨之书。书的第二部分记述了利奥波德四十多年里走遍美国各地对持续的生态破坏所生发的感触。从莽撞的农场主对多样化生态的不耐烦,从而上演了粗暴的破坏;到勤奋的拓荒者滥用肥料破坏土地肥力,相反让土地出产水平不断降低;再到无知无畏的伐木工借助越来越先进的伐木设备,加速实现对森林的破坏;还有狩猎者对野生动物的灭绝式杀戮……所有这一切,都旨在增加人的物质享受、生活的丰裕指数,却不可避免走向无法持续的反面,制造出呆板而孤零零的荒芜乡野景象,让人痛惜。今天的中国同样也迎来了城市化、城镇化加速实现的过程,利奥波德笔下记述的生态破坏问题也在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今天的中国读者阅读《沙郡年记》这本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们不能再重复美国开发西部和农村的破坏性过程,而应注重开发过程中的保护,维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沙郡年记》是一部呐喊之书。在书的第三部分,利奥波德更为直接地提出了他的思考和呼吁。他首先提醒人们必须注意避免为满足当前需要、短期嗜好而不顾及环境的行为,指出“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需要人与土地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与土地和谐相处就像与朋友相处,你不能珍稀他的右手却把他的左手砍下来……不能在保护水域的同时又践踏山峦;不能在建造林地的同时又破坏耕地”。利奥波德对科学技术在农业等领域的大量应用,却缺乏必要的生态教育所造成的后果忧心忡忡,强调应对相关的农业、水利等工程项目开展生态评估,最终建立起完备的土地伦理规则。

长期以来,人类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文明进化常常也因此意味着荒野的消失。利奥波德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荒野本身体现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容许差异,制造出异彩纷呈的美景,也为野生动物留下保持食物链平衡的生存、繁衍空间。 cl81XNzflO1kUKSW1lTwsYJQLWEc1zdc3dYsiCDWHxOn1EV/K2VSEyLe4Lg/cc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