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的领路人
记原副社长沈明

王增元

1999年3月,出版社在师大附中教室组织了一场招聘考试。考生陆续走进学校,参加人数比较多,有些匆忙也有点紧张,考场如当年高考,一人一桌,坐得满满的,让人感觉出版社做事挺正规的。不久,监考老师到来,个头不高,衣着朴素,面带微笑。他眼神炯炯,有些严厉,四周瞄了瞄,目光扫过每位考生,霎时让教室安静下来。初次相见,直到考试结束,老师没有自我介绍,不知道姓啥名谁。

很快接到去出版社印刷厂(临桂县一中旁)上班的通知,我被任命为质量管理员。当时,社厂拥有北人01、05、08,双面BB机及破旧的正度轮转各1台,折页机、锁线机、订书机、裁切机等装订设备,还有1台椭圆式、很旧、铣背噪声很大的胶包机,设备不多、自动化程度也不高,据说已是社厂设备最好的时期。社里下来的印刷活越来越多,各种生产进度、质量问题不断,经常请求出版社的领导指导和帮助,经厂领导介绍,我慢慢熟悉出版科的同志们。一批教材印刷后发现,书帖印刷套印误差偏大、印刷墨杠明显,若尺度把握松点,继续装订会影响产品质量;若严格按质量标准选页,报废数量很大损失惨重。当时全区印刷质量水平不是很高,此问题可小可大,举棋不定的时候,经出版科引荐,首次拜访了分管社领导——沈明副社长(同事们亲切地称呼“沈社”)。一看正是不久前的“监考老师”,他看看书帖正面又看看反面,仔细观察书帖里的每一幅图片和细小文字,打了几个电话进行沟通,最后处理意见是:保证质量,选后再装。这样处理,让我们明白出版社对质量是如此看重,同时亲身感悟到沈社抓好质量的信心、勇气和胆略。

社厂陆续购进全新的日本小森四色机、双色高速轮转机、瑞士马天尼胶订线,承印产品的品种数量更多,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同时,南宁社厂回迁合并到了临桂,产能得以迅速提升。一次次购进、搬迁设备,安装、调试、投产过程中一件件关键工作,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不管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无论有厂领导陪伴,还是独自一人,似乎都能见到沈社那熟悉的身影。2001年下半年,按学校整体规划,为使社厂规模进一步提升,出版社决定整合师大印刷厂(厂址在育才校区)到临桂,实现南宁、育才、临桂“三厂合一”。时任厂长的蓝芝伦带领我们副职、业务骨干及员工,及时部署,打通运输通道(二楼楼道窄设备下不来需要破墙开窗口),精心拆卸、包装设备,协调车辆和装卸,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吊装当天安排早,傍晚时分还在继续,附近的小土坡上又出现了沈社的身影,有时点上一支烟,直到最后一车开动,沈社走过来说了声:大家辛苦了!一句话顿时温暖在场的每位。当时天色近黑,他才发动那部社里配的银灰色的旧车慢慢远去。像沈社这样时常深入工厂,了解、询问并给予细致、耐心指导,尽其所能帮助克服困难、改进提高,不仅社厂深受鼓舞,其他承印厂也都备感关怀。沈社的这种极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我们时刻铭记在心。

有人说出版社的业务两头在外,编辑需要作者,发行需要读者,而印制业务实际大多也是在外,因为我们的校厂、社厂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壮大,到现在规模适度企业的30年发展历程,过程中的艰辛,沈社记忆犹新,即便如此,仍不能满足出版社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他从做好工作的实际出发,用真诚与印刷界的合作单位交朋友,视朋友如手足兄弟,接洽过几百家全国印刷企业领导、业务员、质量技术管理员甚至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若是别人可能模糊或忘记了,他记忆力极好,到现在仍可以一一铭记,深刻铭记所有的兄弟姐妹们都为出版社这座大厦的建设发展奉献了力量。有的兄弟已不在人世,有的可能转行做别的,有的仍在与我们继续合作。深圳一位70余岁的老任,从做《西域考古图记》开始,到他自己转换几家厂,现已退休还在做业务,20多年啦!虽然业务不常做但仍与我们保持着兄弟般的伙伴关系,每次见面,老任都不禁回忆起与沈社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会亲切地问问“沈社长怎么样了”。工作需要我们外出,所到之处,朋友们一如既往挂念沈社,也会如此关照我们。沈社用真心交朋友,赢得广泛尊重,用真诚对待兄弟,凝集出版社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据说,沈社最初是在师大二附食堂工作,出版社刚成立不久就来到社里,分别做过财务、办公室等管理工作,后来才来到出版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30年前的今天,没有任何专业技术的沈社,如何从事他不熟悉的出版领域特别是印刷行业的管理呢?他留心工作生活的点滴,虚心向同事、同行学习,深入了解、思考并不断总结提高,引用他自己的通俗而经典的话语就是“多想”。社成立初期,印刷处于铅与火的时代,排字、校对时间很长,印刷业相比现在落后许多,出书周期可谓漫长,退休的编辑们大都体会较深。之后多年,沈社与欧毓源、吴为俊等社印刷厂的前辈们一道用心建立、发展、壮大我们的排版、印刷基地,既解决了短期困难,还为社厂后续发展做了更好铺垫。那时,正是印刷技术快速发展时期,他时刻关注行业动态,注重学习、研究和应用,为社厂引进激光照排、纳米制版、高速彩印、数码印刷、精装等先进技术设备推波助澜。在出版社管理上,沈社如兄似父,倾注他无数心血和多年人品“积蓄”,组建成一支适合出版社发展需求的印刷管理队伍,队伍专业、精干、稳定,令同行羡慕;他潜心生产一线,了解熟悉各种情况,规范工作流程,率先建立起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印制管理体系和出版社智能办公系统,制订的标准、办法细致可行,建立的办公操作系统易学实用,为后人受用、行业借鉴。

接触过沈社的人可能都有体会:他思想过硬、作风正派,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少言慎行,是出版社正直者表率,对待行业、协会的工作也是出了名的认真。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首先展开调查,尽可能收集最新、更准确的信息,然后反复思考、协商沟通,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才予以实施,并不断加以优化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他还讲求效率和效果,力求花较小的力气、较短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事情。社里每年出版众多类型的图书,教材教辅是立社之基,教材选用征订是相当困难的,“课前到书”是教材教辅出版的重要政治任务。他十分重视,每到印刷旺季都会亲自带领同志们巡访所有承印厂,跟踪生产进度和检查产品质量。2008年一次巡访过程发现:《品德与社会》教材, P91码“1938年”错为“1939年”,河北省用的书还在承印厂,河南、山东的书已经发到当地省(市)新华书店。开学在即,此类严重的“知识性”错误,改是必须的,否则社会影响极大。沈社马上组织相关人员开会,随即商定既好又快的修改方案和实施办法。紧急准备后,他亲自带领我们赶往教材使用地,动用一切可能的力量,把书集中收回到几个点,找到帮助返工的厂家,逐个指导作业,逐一落实参与人数、返工费用、交货时间,一本不落进行了修改,按照与各地(市)协商的时间努力完成。现在回想当年,完成此事是多么不易,完全得益于沈社思路清晰、组织有力和沟通协调到位。

沈社勤奋工作和带领我们励精图治、团结奋斗三十载,有记录的近二十年来,完成7万种14亿册800万令纸的生产任务,实现造货码洋122亿元,这么大的量是社之初期难以想象的;他从严要求,逐步消灭了不合格产品,产品质量不断提升,2500余种图书荣获区优和署优产品,连续8年荣获出版社印制铜奖银奖,他指导过的《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荣获第四届中华印制大奖铜奖,他提出过制作方案的《桂林老板路》荣获中国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提名奖。这些成就,离不开全社同人的团结协作和所有合作伙伴的支持帮助,同时与沈社长期用心、精心付出密不可分。取得成绩的沈社仍然低调、勤勉、节俭,是我们身边的好榜样。原书记王建周曾这样说过,“沈明副社长勤奋学习,业务精益求精,堪称广西出版印刷的专家”。

篇幅有限、水平不足,几件事、千余文字,难于表述沈社为人处世更多的闪光品质和先进事迹,但是,在与他共事的出版印制管理历程中,他过硬的思想作风,积极、认真、严谨、执着、负责的态度,用心经营、追求极致的管理理念,是领航前行时无形的正能量,深深影响、激励着我们,值得我们终生学习、长期坚守。 pJV1nS0E7hM6CLa8ZtHc1AYykzKEEI132ARpO8Bz9m437svFrtEKnPX6DEqUGwo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