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习作,基本上是在工作之余,主要是在晚上,在工作或看书之后“笔耕”成的,多是闲暇时所思所考的记录,又多是选自我发表在知名报刊上的论文和书评,故名《夜耕录——一位编辑的论评自选集》。

我上中学后,就遇到了好老师,他们不单是要求我们学好课本知识,多做作业,而且鼓励并要求我们读课外书;不仅读文学作品, 而且读科技读物。我们每学期至少要读一两部作品,还要写读书心得笔记,并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从此,大家养成了很好的读书、写作习惯。之后,从读书中知道了董必武、徐特立等老前辈关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诲,从而养成了既读书又“动笔墨”的习惯。我记得读高中时在地方报纸上发表“小豆腐块”时的激动和喜悦。读大学时,学的是文科,就摸索着写些东西,消息、通讯、随笔、短评等,还按老师提出的书目,读了不少书,写了不少读书笔记,还写了一些评述文字,这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毕业后走上“三尺讲台”,教学之余,开始思考一些与“教”有关的问题,写一些与“教”有关的文章。“文革”中,我和当地广大教师一样下放农村劳动,但不久就被借调到宣传部门搞新闻报道,让我接触到“广阔天地”,接触到社会实际,特别是接触到农村、农民,认识农村、农民思想感情上的触动,世界观、价值观的变化,这是我人生一大收获。一粉碎“四人帮”,就有一家省级出版社要我,调令都下了,因“工作需要”我未能去。于是我要求“归队”,重新走上讲台。学校出版社成立,我走上了“为他人作嫁衣”的岗位。看的书稿多了,接触的人多了,特别是以一些专家、学者为代表的作者们,他们的为人、学识、治学,深深教育、感染着我,他们的书稿深深启示着我,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更多更深,“笔耕”更勤。近30年来,我撰写、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书评和其他文章,并独著、合著了10多部著作,这些都是在各级领导和业界及社里同志关怀和鼓励下完成的,这是我想特别说明的。

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就是从这些习作中选出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论文。主要是有关出版的,还有一些策划札记、编辑札记和小言论等。二是书评。其中有我责编的书,特别是学术著作的评论,多是一书一评,也有一书多评的,当然也有社里其他同志编辑的好书的书评,还有少许是兄弟社和业内同仁出的书的书评。这些论文和书评多是发表在国内有影响的报刊上,有的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好评,对社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三是其他内容文章,包括随笔、散文、通讯、专访、札记、消息等。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业界同仁对我们社的关心和帮助,也可看到他们对我的教导、关照和扶持。至于有关我社成立10周年有关报道和其他消息,是说明社里每一位同志都是社里的“主人”,要关心社里的“人”和“事”,有责任“拿起笔”宣传我们社,让社会、市场和读者了解、认识我们社。还有选入的“读书札记”、“言论”等,是说明我们可写的东西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多留心,多动脑思考,就可为之。

“三十而立”。我这个集子就是献给我工作20来年直到退休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30周年的。深深感谢出版社为我出版这个集子,也是说明,社里的每一位同志,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每位编校人员多写文章,宣传我们社,这既是宣传,也是我们社软实力的体现,这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我已年近八旬,仍然读书看报,抄抄写写 ,这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将乐此不疲。fDLv0YqeHY5qGArBe58/9o7oS1iUlMkn1lH66rlf//aeQHjtNKnj19GUPQHU8v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